6月11日,華東六省一市的新媒體記者一行走進皖西六 安,展開了為期3天的採風活動。在馬不停蹄地走訪了江淮果嶺、裕安茶谷、獨山蘇維埃城、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等地後,一幅別具特色的綠色振興發展畫卷正向採 風團一行徐徐地鋪展開來。
交匯點訊(記者 徐鑫)巍巍大別山,滔滔淠史杭。芒種時節剛過,蒼翠如茵的大別山北麓,一座革命老城正煥發綠色生機。6月11日,華東六省一市的新媒體記者一行走進皖西六安,展開了為期3天的採風活動。在馬不停蹄地走訪了江淮果嶺、裕安茶谷、獨山蘇維埃城、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等地後,一幅別具特色的綠色振興發展畫卷正向採風團一行徐徐地鋪展開來。
紅色土地走出108位開國將軍 革命老區大變樣
紅色基因是安徽六安最鮮明的精神底色。在如火如茶的革命時期,六安「30年紅旗不倒、30萬英雄捐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主要發源地,是紅軍的搖籃、蘇區的典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場、解放大軍戰略決戰的前進陣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這片紅土地上,共走出了洪學智、皮定均等108位開國將軍,這在每一位六安人心中都是最具自豪感的。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六安市金寨縣視察時指出,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年後的6月12日,採風團一行循著總書記當年視察的足跡,感受到了老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貧窮偏遠的小山村,蜿蜒的泥巴路如今變成了一條條水泥路,土坯房變成了一排排小洋樓。農民汪達偉開心地告訴記者:「村子裡這幾年變化太大了,我們生活越來越好,我家還培養出兩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
近年來,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綠色發展,六安人民都用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精神,為開創老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著。
江淮果嶺脆桃飄香 農民腰包鼓起來
6月11日下午2時許,正是夏天最熱的時段,在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金衝村江淮果嶺的交易市場上,卻是一派熱鬧景象。附近的村民紛紛從家裡帶著竹筐子上山摘脆桃運到這裡販賣,來自東北、福建等地的客商也紛紛聚集於此,將一筐一筐的桃子拉到車上運走。「今年桃子大豐收,價格也比去年漲了不少。去年批發價每斤0.88元,今年漲到2.8元。」一位種桃大戶面對記者的採訪掏出記帳本笑容滿面地說道。
據了解,江淮果嶺總面積4800平方公裡,涉及7個縣區49個鄉鎮。其中地處江淮分水嶺腹地的張店鎮,因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非常適合種植桃子,是金安脆桃原產地。金安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由於桃子價格上漲,產值估計能到12億元。金安區曾經的2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近12000戶貧困戶、4萬貧困人口從果嶺的發展中受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託大別山區獨特的自然地理資源,六安脆桃產業在江淮果嶺「異軍突起」,生產規模和產值分別佔安徽全省桃總量的20%和25%以上,由於其存儲期較長,上市期又比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鮮桃早了半個月,每年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期間都處於熱銷狀態,在全國脆桃市場「一枝獨秀」,僅當天採風團所處的交易中心單日交易量都可達到30多萬斤,產品遠銷26個省市,甚至出口俄羅斯。
據介紹,今年整個江淮果嶺預計產鮮桃1億斤,產值最低可達2.5億元。過去荒蕪的山崗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頭。
500裡茶谷裕安起航 綠水青山變金山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這是明朝茶學家許次紆所撰茶葉名著《茶疏》開卷第一段之言。眼下茶季雖過,但在大別山腹地的六安市裕安區,綿延的茶谷隨山就勢,層層疊疊,與藍天交相輝映,仿佛置身山水畫廊。
六安茶谷主幹線長約260公裡,裕安段83.6公裡。2014年,六安提出建設六安茶谷項目,並將其確定為老區綠色振興的主戰場和增長極,如此大範圍、大面積的以「鄉村振興+扶貧」為抓手的平臺,在全國實屬少見。通過5年的不懈努力,作為核心區的裕安茶谷,環境面貌大為改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增效明顯,初步實現了生態增綠、旅遊添景、農民增收的目標。
說起皖西地區的茶葉,六安瓜片可謂如雷貫耳。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如今已成為六安傾力打造的「鄉村振興+扶貧」的重要「媒介」。而裕安又是六安瓜片原產地,依託茶谷建設,大力發展茶產業。據介紹,目前全區從事六安瓜片生產加工營銷人員達20萬人,「六安瓜片」茶產業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初步統計,六安茶谷裕安段已幫助沿線近2萬名群眾實現就業,促進農民年人均增收近1500元。
除了茶農受益之外,茶谷建設還極大地提高了茶企的知名度。安徽省六安瓜片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及製作的「徽六」牌「六安瓜片」,先後榮獲「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名牌農產品」等稱號。
六安茶谷做足「綠文章」,帶動農民致富,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與綠色扶貧相結合的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