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農村生活,時常可以聽到老一輩的農民口諭傳承一些老話,這些老話很多都是老一輩的勞動人民根據生活中一些現象,生活規律和所見所聞總結出來的,經過多年歷史的推敲,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為這些農村老話接地氣而且實用性廣,折射出的人生道理更是很多書本上也學不到的。這些農村老話覆蓋的範圍廣,有有關動物的,有關人文的,也有有關地理的。
部分農村老話可能會由於地域的不同而叫法不一,但其中蘊含的道理都是異曲同工的。每到傍晚時分,在村口處就能看到一群老一輩的農民談笑風生,其中不乏一些生動有趣的農村老話,與其說這是他們閒暇之餘的閒聊,倒不如說,這是老一輩百年如一的文化談資。那麼,在農村,老人常說的「姐送妹,窮三輩,娘送女,窮到底」,啥意思呢?
「姐送妹,窮三輩,娘送女,窮到底」這句話是女方出嫁時的「規矩」,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這一風俗,意思是說女方出嫁時,作為母親,不能送閨女;作為姐姐,也不能跟隨迎親隊送妹妹出嫁。這個風俗在北方尤為被注重,至於這其中的道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女方出嫁就意味著要成為別人家的人了,新婚夜是要洞房的,母親和姐姐都不能去送新娘上轎車,總不能跟著去鬧洞房吧。
也有人認為是「姐」和「借」諧音,農村人是很重要吉利的,如果把以後都要靠著「借」來過生活,出嫁的妹妹以後生活必定會窮困潦倒,而且會窮足三輩子。而為什麼母親也不能去送女兒呢?則是認為談吉利,避免母親今後「老往女兒新家跑」,女兒已經出嫁了,作為母親,還老往女兒家裡跑,這不意味著女兒嫁得不好,需要做母親的老跑去救濟女兒的窮困生活嗎?
在農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這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家的姑姑不能去迎接,因為按照嚴格意義上說,姑姑是也是外嫁的人,不再是「自家人」,用外家人來迎接就顯得不太莊重。而作為女方的阿姨也不能去送新娘,因為阿姨也屬於母親家族那邊的人,就不屬於自家人,阿姨去送新娘顯得太過隨意。而至於為什麼姐姐送妹妹會窮一輩子呢?這其中的原因和「姐送妹,窮三輩」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因為「姐」諧音「借」,不送就討個吉利而已。
在小編看來,其實這都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規矩,作為後代,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不能過度迷信其中。可以作為一種風俗去遵守,但不能太過執著去承擔。而作為一個外來人,我們也應該尊重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入鄉隨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不同地方的風俗,你說是嗎?對於以上兩句農村老話,你是這樣理解的嗎?歡迎在評論區討論、交流。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