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茶企出不了一個立頓?中國兩千億茶葉大市場到底缺了什麼?

2020-12-17 和訊

  相信對於大多數喜歡喝茶的朋友來說,茶葉大家都不陌生,中國是全世界有名的茶葉大國,更是茶葉的主產地,在中國喝茶几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國民愛好,堪比歐洲人喝咖啡一樣,不過有一個現象大家不知道發現沒有?這就是中國雖然茶葉產量很大,市場企業眾多,卻缺乏一個足夠的分量的茶葉品牌,這其中根源到底是什麼?中國茶葉到底缺了什麼?

  一、為啥千萬家茶企出不了一個立頓?

  早在2017年的時候,人民日報就曾經刊文《破除"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窘境》文中指出,茶葉市場為例,「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的窘境仍然沒有得到改觀。目前我國有6萬多家茶葉加工企業,但90%以上的企業銷售額不足500萬元,產業大而不強,多的是普通品牌,缺的是知名品牌。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多年,但是問題卻始終在中國市場上存在,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之一,種茶、制茶、飲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根據《艾媒報告|2019中國茶行業市場大數據及標杆商業模式研究報告》顯示,2015-2018年,中國茶葉總產量穩步上升,截至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增長至261.6萬噸,產值高達2157.3億元。

  如此悠久的歷史?如此大的市場?卻為什麼總也出不了一個知名品牌呢?為此,我們探訪了在茶行業已經耕耘超過30年的新三板上市企業龍生茶業的掌門人朱啟忠。朱啟忠表示,當前中國的茶葉市場其實存在的問題是千家萬戶設分廠,再千家萬戶進市場,一方面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人的對於食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人民群眾對於食品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高質化。

  當前中國茶葉市場最大的難點是缺乏足夠的信用體系,茶葉難以進行溯源和防偽,在大量的市場銷售中,除非是非常有經驗的茶道高手,否則很難分清哪些茶葉是由哪些茶廠在哪個產區生產出來的茶葉,這是貨真的問題。再加上茶葉的標準非常複雜,直接導致了茶葉價格的不透明,一些品質很好的茶賣不上價,但是高價的產品卻充斥著很多的次品,最終形成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惡性循環。這就是當前茶葉市場最大的額問題所在。

  其實這就是中國茶葉市場最大的難點,就以茶葉市場中資本化最為完善的普洱茶市場為例,雖然普洱茶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全的產業鏈結構,從上遊的茶葉種植到中遊的茶葉加工生產,再到下遊茶葉各種渠道銷售,最後延伸至後市場。但是市場上各種年份的普洱茶充斥其中,茶廠、原產地、茶山、茶種各種各式各樣的產品良莠不齊,雖然有一些數位化的技術,比如說用數字ID的標籤來作為外包裝,但是各種偷梁換柱的現象屢見不鮮,各種經銷商制假售假盛行,從而導致了一個價格極為混亂的普洱茶市場,在如此混亂的價格和魚龍混雜的產品品質之下,真正的茶農沒有得到標準化的市場生產,而消費者往往花了大價錢卻沒能真正買到好的茶葉,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真正打得響的品牌出現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麼,這件事有沒有辦法破局呢?也許新一代的科技給傳統的茶葉市場正在打開一個全面的可能性。

  二、科技能改變兩千億茶葉市場嗎?

  而最近改變茶葉市場的一次變革正在悄悄出現,這一切都是源自於科技對於茶葉的全面創新,正如我們上文所說的普洱茶市場,在全民普洱茶收藏熱的帶領之下,普洱茶市場的資本化程度不斷增加,如何溯源?如何保證品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品茶高手擁有能夠一眼看出茶葉好壞的火眼金睛,這就需要在技術層面進一步加碼。

  而傳統的所謂數位化ID依然是在包裝上下功夫,然而由於包裝與茶餅其實是處於分離的狀態,很難保證茶餅和包裝之間關係,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防偽流於形式,那麼有沒有可能讓茶餅自身擁有防偽的能力呢?

  雲南易見紋語科技有限公司是易見股份(600093,股吧)(A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易見紋語科技CEO,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林詠華女士帶領團隊就在探索一套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讓茶餅自身成為防偽標誌的辦法,這就是茶紋識別技術。易見紋語科技從茶樹採摘、茶葉生產、產品倉儲、銷售流通構建起一整套的供應鏈可信化技術體系。

  何為茶紋,易見紋語科技的研究發現,一塊普普通通的普洱茶餅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卻蘊含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東西,這就是茶餅的茶紋,當一塊茶餅由超過一萬片茶葉隨機壓制而成的時候,其組成茶餅的表面的紋路就形成了一種隨機的特徵,這種全面的隨機化讓每一塊茶餅看似相似卻完全不同,這種唯一性是普洱茶餅與生俱來的東西,具有一經形成無法篡改的特點,這讓溯源技術突破產生了可能性。

  首先,茶紋的唯一特殊性帶來了人臉識別式的生物識別碼效果。

  藉助每一塊茶餅所特有的茶紋,其實就像每個人的指紋或者我們自己眼睛中的虹膜一樣,這是每塊普洱茶餅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誌,這種標誌形成了屬於普洱茶餅自身的「生物識別碼」,按照林詠華女士的說法,茶紋可以直接鎖住茶餅的身份,就像我們每個人的身份證一樣。如果能夠有辦法精準區分這些茶紋的話,那麼就有可能讓每個普洱茶餅擁有終身攜帶不可篡改的識別信息,從而形成屬於普洱茶的「個人身份證」。但是,茶紋畢竟是一種極為精細化的東西,如何識別可能才是最難的東西。易見紋語科技綜合機器學習和圖像分析的人工智慧技術,打造出了全球首套可以大規模使用的紋路識別系統。易見紋語科技已經和包括龍生茶業在內的數十家茶葉生產企業合作,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就直接將茶餅的茶紋錄入到系統,通過專門針對普洱茶進行的深度學習和圖像分析技術的人工智慧分析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用戶買到手的普洱茶餅和系統中已經錄入的茶餅進行茶紋比對,從而實現快速身份驗證。

  其次,用人工智慧視頻分析技術進行視頻鎖定保障茶葉生產。在茶葉生產過程中,易見紋語科技就採用了AI視頻分析技術,對於茶葉的生產加工過程進行監控和分析,讓整個生產加工過程變得可控。AI視頻分析能自動把每一天的普洱茶生產過程自動剪輯成30秒小程序,讓消費者對購買的茶餅其生產過程「一目了然」,加深了溯源的認識。此外,通過AI自動分析,能對違規生產和操作進行自動告警,從而提高了茶企生產的過程自律。

  第三,區塊鏈技術可以給茶紋上鏈從而實現增信。當然,光有茶紋和人工智慧的圖像分析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區塊鏈出馬了,易見紋語科技將物聯網技術從茶樹種植—茶葉加工—成品倉儲—銷售流通構建起了全方位的產業鏈體系,「茶紋雲」構建了專門用於保存茶紋特徵、茶餅基本信息、質檢信息、茶餅流通信息等的區塊鏈平臺——茶紋鏈。通過茶紋識別技術實現「一茶一紋一碼」的有機統一,並且還可以對茶餅的生產過程自動生成精細全面的可視化記錄,從而藉助區塊鏈不可篡改的優勢給整個普洱茶的生產流通銷售增信,構建起屬於普洱茶的身份認證與驗真體系。

  在易見紋語科技的技術支持下,龍生茶業的普洱茶則成為了最早應用此項技術的茶葉嘗鮮者,其應用茶紋雲與茶紋鏈技術的產品已經從其茶廠逐漸向其本身的茶山、茶城鋪開。易見紋語科技正在成為第一個將先進的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運用於茶葉生產製作的吃螃蟹企業,推動整個茶葉生產向著更加標準化、規範化、可信化的方向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茶葉的全面信用體系,一旦這個信用體系形成,那麼茶葉的網際網路放心銷售乃至於全球市場拓展都變得值得期待,這就是茶葉市場一個明確的未來。

  其實,相似的技術又何止茶葉一類呢?在易見紋語科技看來,許多高端農產品(000061,股吧)都有被網際網路化、區塊鏈化乃至人工智慧化的可能。因為農產品從農地到餐桌的整個信任體系才是當前中國最缺乏的東西,而科技無疑是保障整個體系構建的基礎,一個農產品全面可信的時代正在到來。

  當前我們正在新基建全面崛起的大時代中,易見紋語科技對於茶行業的改變是一個嘗試的開始。在新基建崛起的時代,易見紋語正試圖在農業領域構建融合基礎設施,即深度應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5G等先進科技支撐農業傳統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在科技的推動之下,全面的可信農業時代將會來臨,之前我們所設想的農聯網金融體系乃至於給所有中小企業服務的徵信體系都有可能出現。當這些都做到的時候,中國千億茶葉產業出現屬於自己的立頓品牌還會遙遠嗎?

  每日一句

  從弱人工智慧進化到強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發展中最難的一個節點。為何可以大膽猜想在機人時代之後人工智慧會突破這一轉化難關呢?關鍵有兩點,一是萬物網際網路之後計算機處理速度的飛躍提升,二是人工智慧自我進化。——《智能爆炸》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萬家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微觀察)
    2600多個展位名茶薈萃,70餘場品牌推介會精彩紛呈……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不僅是一場世界級的茶葉盛會,也是觀察茶產業的一扇窗口。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與消費國,但茶產業「大而不強」。萬家中國茶企,利潤卻不及一個立頓。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 中國七萬家茶企,為什麼做不出一個立頓?-虎嗅網
    2018年6月,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文章《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一語道破中國茶行業的尷尬。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與消費國。2018年,中國貢獻了全球茶葉總產量的44.7%,261.6萬噸,堪稱半壁江山。
  • 為什麼中國7萬家茶企,打不贏英國1家立頓?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有人提問「中國茶葉十大品牌都有哪些」,然而底下有不少朋友卻答非所問,可能是因為沒有看清問題或者是把品牌等同於「名茶」,所以就有了「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回答。其實我們常說的西湖龍井、福鼎白茶等茶並非是個人品牌,或者是屬於某一家茶企品牌,而是區域公共品牌。那麼什麼叫區域公共品牌呢?
  • 「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還這樣認為,那就「圖樣圖森破」咯
    經常有人說,「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或者各種換湯不換藥但表達類似意思的各種版本。百度一下「七萬家茶企」,二十幾個頁面,兩百來條相關信息;在其它一些平臺,這樣的說法也並不鮮見;日常交流,時常有人提起。
  • 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關於立頓,你是膜拜?還是傲慢與偏見?
    一方面,立頓作為全球茶葉品牌,擁有較為廣泛的知名度,同時它在中國相對年輕的茶葉消費群體尤其是辦公室一族中也有較高的品牌影響力,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經常提出要向立頓學習;另一方面,立頓在中國茶葉同行眼中,褒貶不一。最近幾年來,「七萬家茶企不抵一家立頓」這樣一句話,讓不知多少同行憤懣不已。如果將時間向前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麼「立頓入口,龍井洗手」這樣一句話也曾流傳一時,令人瞠目。
  • 英國茶「立頓」憑什麼打敗了四千多年的中國茶?
    然而,中國茶市場卻面臨著「有品類但品牌弱、集中度低、尚缺巨頭」的困境。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安化黑茶、安吉白茶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區域名茶湧現,但卻鮮有知名的茶企品牌。 儘管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而目前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卻是英式紅茶或者日本抹茶。
  • 立頓打敗中國7萬茶企?如今的它舉步維艱,中國茶卻蒸蒸日上
    2008年,新華社記者發了一篇《七萬家中國茶企不敵立頓一年》的文章,當即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茶葉的消費大國,此篇一出,如萬裡晴空炸了一個響雷,讓國內無數原本自覺不孬的茶葉從業人員驚慌失措,集體汗顏,大喊「狼來了」,茶葉可是中國特產啊。
  • 中國茶葉產量佔全球40%,產值卻不敵一個英國的立頓
    在杭州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公布了以上數據。  不過,儘管我國茶葉種植和產量都很大,但是,產值卻並不大。業界有「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的說法。  在不產一兩茶葉的英國,卻出了一個全球第一大茶葉品牌立頓,年產值已經做到幾十億美元,成為茶葉企業無可匹敵的超級茶企航母。
  • 中國茶企衝刺A股!誰能成為茶中茅臺、力戰英國立頓
    方便的茶包設計、親民的價格和國外品牌的「洋氣」加成,立頓迅速佔領了中國白領人群的辦公桌和茶水間,進入中國5年後就取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成績。2008年,中國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業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業年產值就達到230億元人民幣,「七萬茶廠不敵一個立頓」的說法一時惹得滿城風雨。
  • 立頓在中國加速成長 可是中國的「立頓」在哪裡?
    國家統計局和天貓策略中心的數據,2019年線上茶葉市場規模235億元,其中散茶佔據八成。所以,立頓才一直堅持在茶領域的深耕。混跡中國市場近30年,立頓的發展令人豔羨,特別是對於中國本土茶企而言,這種羨慕程度更甚。在茶葉圈子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是,作為茶葉生產大國同時也具有更加深刻茶文化的中國,有幾萬家茶葉企業,但終歸沒能有一個品牌風靡。
  • 7萬中國茶企,為什麼不如一個外國的立頓?
    想不到,我們可能這麼快就要見到立頓成為「時淚」的這天了。對,就是那個用小小的袋泡茶打天下,「中國7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立頓。「中國立頓」在哪兒?在中國茶行業,有一句很糟糕的話,「中國7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據了解,這個說法來自於2016年的數據:當年,中國近7萬家茶企的出口總額不到15億美元,不足立頓全球銷售額的一半。
  • 7萬茶企為何做不到像星巴克、立頓這樣的國際品牌?
    中國為什麼沒誕生出「星巴克」、「立頓」一樣的國際品牌?昨日和朋友閒談,一時間聊到星巴克和立頓,怎滴一想還是有點納悶。作為中國文化:茶,為何不受歡迎,且出口不出去?在中國的茶葉生意中,被反覆提到、被絕大多數人推崇備至津津樂道的,是玄乎的茶禪一味、是茶氣、是繁複優美如同舞蹈的茶道表演、是悠久的歷史不可反駁的傳承……7萬家茶企不如立頓但是有一個國外茶品牌後來居上,就是立頓。
  • 為何中國7萬茶企,敵不過英國1個「立頓」?
    :「7萬家茶企小而分散、有品類而無品牌」的尷尬境地。英國不出產茶葉,但卻有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中國七萬茶企難敵一個立頓」,是中國茶葉弱品牌的真實寫照,也警醒著我們對茶葉品牌構建的思考。因為營銷包裝絕不是忽悠,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找到差異化賣點,並以需求端出發反饋生產端、指導產品打造,進而包裝出營銷傳播概念。回到本案項目分析中,中國的各類大小茶企有7萬多家,但除了「小罐茶」等個別品牌之外,你掰著指頭還能數出幾個國產茶葉品牌?但反觀英國,不生產茶葉,也非茶葉消費大國,卻成長起來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並且反過來在中國大賣,這是為何?
  • 誰能成為茶中茅臺、中國立頓?-虎嗅網
    「中國七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這句有些誇張的話,已經成了中國茶企心中多年的魔咒。 國際茶葉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卻不在中國,而是歐洲聯合利華的立頓茶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印度的TATA集團和英國的紅茶品牌Twinings。 相比立頓等工業化茶企,中國茶企在生產和渠道上還顯得很「原始」,傳統飲茶文化和正在觸達年輕用戶的加工茶飲之間還有著天然的割裂。
  •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從印度進口茶葉?
    02近七萬家茶企卻比不上一家立頓改革開放後,中國茶企有所恢復,特別是產量方面,回到了世界一流國家的行列。憑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茶葉的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佔據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高出近一倍。茶葉方面,中國和印度的RCA指數,一個是1.79,一個是6.36。中國是前者,印度是後者。而這背後,還是因為中國茶企沒有帶頭大哥。國內的茶企普遍「小而不美」。有數據顯示,中國共有6.7萬家茶企,但產值普遍在百萬級左右,過億的寥寥無幾。
  • ...世界第一」,年營收超300億,中國7萬家茶企能從伊藤園學些什麼?
    再來看中國,雖然茶行業市場巨大,堪稱有7萬多家茶企,但做品牌、做即飲茶的企業還乏善可陳。截至2019年4月財報數據,國內16家上市茶企中年營收過億的不過區區7家[1]。而伊藤園2019財年的營收達4833.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04.85億元) 我們不禁好奇,伊藤園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全球暢銷的即飲茶品牌的?它能給中國茶企帶來哪些經驗?有哪些創新之處值得學習?
  • 劉火城:中國茶葉市場沒有」立頓」 那有什麼?
    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代表、福建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火城    中國經濟網12月6日訊(記者 於小薇 王巖)「茶企的誠信依靠茶葉的質量,只有保證茶葉質量,打造茶企品牌,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代表、福建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火城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點擊進入專題》》    談到中國沒有像立頓這樣的全球知名品牌,劉火城表示,茶葉市場要從茶園標準化、基地景觀化、環境生態化著手,做好茶,品牌自然形成,好的茶葉供不應求,做綠色有機的茶品牌,這也是一種優勢。他表示,茶葉企業要從種植、加工、包裝至銷售,注重每個環節的質量。
  • 全球茶葉,為何立頓成為老大
    這篇文章給大家捋一捋全球茶葉的產業鏈。茶葉源於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曾經是絲綢之路的核心產品,中國茶葉的種植面積佔全球的60%,產量超過40%。有20個省份,900多個縣域產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生產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黑茶六大茶葉品類的國家。
  • 讓國人驕傲的傳統行業被立頓吊打,真的不堪一擊?
    別說是白酒企業,喜茶都能碾壓天福茗茶——根據券商測算,喜茶2019年收入超過40億!同時,中國茶企的利潤也少得可憐。2018年6月,人民日報就發過一篇文章,叫做《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一語道破尷尬。中國做了幾千年的茶,到頭來還不如一個賣茶包的英國品牌,的確尷尬...中國茶葉,真的不行嗎?
  • 喜茶們搶了立頓的飯,秒殺7萬中國茶企的它,要被聯合利華賣了!
    正是通過買買買,聯合利華蛻變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公司,截至2018年,旗下擁有超過30個茶葉品牌,每年生產1430億份茶包,每分鐘製造超過27萬杯聯合利華茶。其中,立頓是聯合利華手中的一大茶「王牌」,因其深遠影響和獨特風味,在全世界內受到消費者的追捧。1992年,立頓正式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