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接應大饑荒!曾兩次改造主攻致主教練下課,更毀天才少女
中國女排在進入新世紀以來,2001年隨著黃金一代的開始崛起,幾乎每一個位置都有有實力的球員來壓陣,特別是接應位置的周蘇紅,在主力位置一待就是八年,雅典奧運周期李珊還算是合格的替補,到了北京奧運周期後兩年隨著李珊的淡出,周蘇紅的接班人就逐漸難覓,還勉強拉了副攻劉亞男當她的替補,不過北京奧運會之後隨著黃金一代功成名就地隱退,接應位置八年的跑動打法轟然倒下,陷入了饑荒時代,倫敦奧運周期主教練走馬觀花換了三任,接應位置也有兩次大改造,分別是主攻手王一梅和楊婕,但均以失敗告終。
2009年周蘇紅退役之後,接應位置的人選立馬捉襟見肘,素有「小諸葛」之稱的蔡斌立馬上任,開始考慮與國際接軌,將一傳保障能力一般的王一梅改造成接應,意圖打造成像巴西女排球員謝拉一樣的主要進攻點。但王一梅在改位置之後顯得極為不適,畢竟接應更多的進攻是在二號位,但是王一梅還是習慣性的在四號位進攻才能發揮出最大攻擊力,在二號位的進攻顯得上步跟不上二傳的節奏,扣球也是別彆扭扭,最終隨著2009年亞錦賽的失利,主教練蔡斌下課,王一梅的接應改造之路也徹底結束。
當然在此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王一梅因傷缺席了2009年的亞錦賽,當時並未隨隊前去,否則相信王一梅即使去了,應該打得也是真主攻、假接應的位置,在接應位置上的是以保障為主的殷娜。那次比賽或許就因為王一梅沒有參賽,中國女排缺了一個進攻能下球的主力,致使泰國隊連續打防反成功率很高。
2010年開始王寶泉上任,他把上海女排的16歲天才少女主攻楊婕招入國家隊開始作為後備培養,直到2011年俞覺敏擔任主教練時,考慮接應位置只有張磊一個人,就把楊婕作為替補培養,從主攻調到接應位置,通過世界女排大獎賽實踐來看,楊婕在二號位的進攻幾乎通不過對手的攔網,成功率很低,當時她只有17歲,力量不足、進攻點也低,還和二傳配不出速度,她在場上右翼的進攻幾乎廢掉,只有淪為接一傳的保障作用。雖然世界盃拿到了季軍,但是全靠接應張磊的神勇發揮,即使腿部抽筋也只是下場調整一小會兒,馬上就要換上。
2012年楊婕落選了倫敦奧運會,她的一傳保障技術尚可,只是進攻的力量偏弱,在主攻位置可以奔著惠若琪的方向發展,但是2013年之後儘管在聯賽中表現出色,但是一次都沒有得到郎平的召喚,倫敦奧運周期過早進入國家隊,有點拔苗助長的意味,在接應位置改造失敗,肯定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