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重整儒家典籍有相當大的貢獻。其最為著名的是他提出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直接相反。
在荀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也」。其自然表現是「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人性的實質就是人天然就有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這種天然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和那些我們稱為善的道德禮儀規範相衝突的,人生下來就是好利的,有著耳目之欲,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在荀子看來,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都不會是善的,而「善」的形成,荀子說:人的性本來就是惡,善只不過是我們虛假的偽裝。
雖然荀子與孟子人性的論斷相反,但荀子也同意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不管是賢明如堯舜還是殘暴如桀跎,他們的本性都是一樣,,但是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則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通過人後天主觀的努力,「習禮儀,製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善的,荀子的論證則是人人可以成為堯舜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
性惡論的價值顯而易見,首先提出人自然本性先天合法性,從自然的層面來看待人性;其次其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發展作用;同時也說明了禮儀教化的作用。
如果從性惡論出發,社會的「惡性」有了自然存在的理論基礎,那麼我們的「惡」就有了法理的合理性。其也為說明禮樂教化的現實必要提供依據,但是其從根本上否定了道德的先驗,那麼我們聖人作禮樂教化行為的理論存在依據在哪裡呢?
不知各位讀者看完荀子與孟子人性的善惡之爭有何感想,歡迎留言轉發評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