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為何提出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相反論斷——性本惡

2020-12-15 百家號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重整儒家典籍有相當大的貢獻。其最為著名的是他提出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直接相反。

在荀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也」。其自然表現是「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人性的實質就是人天然就有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這種天然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和那些我們稱為善的道德禮儀規範相衝突的,人生下來就是好利的,有著耳目之欲,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在荀子看來,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都不會是善的,而「善」的形成,荀子說:人的性本來就是惡,善只不過是我們虛假的偽裝。

雖然荀子與孟子人性的論斷相反,但荀子也同意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不管是賢明如堯舜還是殘暴如桀跎,他們的本性都是一樣,,但是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則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通過人後天主觀的努力,「習禮儀,製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善的,荀子的論證則是人人可以成為堯舜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

性惡論的價值顯而易見,首先提出人自然本性先天合法性,從自然的層面來看待人性;其次其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發展作用;同時也說明了禮儀教化的作用。

如果從性惡論出發,社會的「惡性」有了自然存在的理論基礎,那麼我們的「惡」就有了法理的合理性。其也為說明禮樂教化的現實必要提供依據,但是其從根本上否定了道德的先驗,那麼我們聖人作禮樂教化行為的理論存在依據在哪裡呢?

不知各位讀者看完荀子與孟子人性的善惡之爭有何感想,歡迎留言轉發評論!

END

相關焦點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孟子強調個人自由,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被看為是「左」的,但孟子重視超越道德的價值,與宗教比較接近。
  •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首《三字經》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第一首會背的詩歌了吧。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應該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吧。但是在《三字經》之前,有一個人提出了「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的言論,這個人就是李斯和韓非的老師——荀子。荀子所說的「人性本惡」是指人從一出生就是有壞意識的,所以只有用規矩來規範一個人的成長,所以後期的「善」也不過都是被規矩抑制之後假裝出來的善。所以荀子這個人雖然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是荀子卻又有著很深切的「依法治國」的思想。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圖為荀子的簡介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荀子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他有著許多著名的哲學思想,他在政治思想上為建立統一的封建政權作了理論準備。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我們小時候讀《三字經》,經常搖頭晃腦地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見《三字經》教導給我們的是人性本善,而一切惡源來自於外部的環境。以前上歷史課,古人也曾就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探討過,如孟子就說「人性本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性本惡?絕非危言聳聽,有理有據
    從小我們背誦的三字經裡面就有「人之初,性本善」這麼一句話,此話出自孟子的觀點,是典型的儒教思想。然而在同一時期,荀子則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然而從今天來看,荀子提出這個觀點絕非譁眾取寵。至少小編更傾向於荀子的觀點。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作者 | 書友kw泰山玉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就背的三字經,可是每個人都是性本善嗎?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即人類最原始的思想,如飢餓,口渴等原始的欲望。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山人說國學」人之初,性本善,指的到底是哪個「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的第一部分講的是教育的重要性。開篇第一句就是爭議很大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對這裡所說「性」的理解不同,以及對性善和性惡的爭議。一.人之初,性本善這裡所說的「人之初」,指的是人初生之時,其性本來就是善良的。「性」的漢字是由一個「心」加上一個「生」組合而成的,這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性,從心從生。人之陽氣、性善者也。」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也。——《孟子·告子上》告子認為人性無分善惡就如同水流動時無分東西一樣,哪有溝就往流,但孟子卻順著這個比喻說水即便無分東西,但還是分上下的,在極端情況下水也可以往上流,但那並不是水的的本性,反映到人身上來講,人有時候也會作惡,但作惡顯然不是人的本性。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這如果對著人的體性有不改之意,那善的人應該後來不會造惡,惡的人後來也不會造善。
  • 人之初性本善?韓紅慈善所作所為是「善」還是「惡」?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開篇第一句,孟子認為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並能通過良好的學習教育,讓人去從內心自發自願地實施「善行」。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其實孟子的「性本善」與荀子的「性本惡」論,看似對立實則殊途同歸,都是要通過教育、學習、法律約束等手段,導人向善並控制惡行。讓我們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對「善」與「惡」的認知,來分析韓紅所作所為到底是「善」是「惡」?
  • 「人之初,性本善」這的是這樣的嗎?我覺得應該是「人性本惡」
    《三字經》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一本歷史著作。裡面充斥著儒家思想,而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又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後來,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荀子,對孟子的「人性本善」學說予以了反駁,他主張「人性本惡」。
  • 小學生古詩詞75首:《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小學生古詩詞75首:《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2020-11-04 16:55
  • 「修身格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9【格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譯文】人出生之初,本性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源於20年前,我和我的導師啊,還有幾個師兄弟啊,在他家裡邊一塊聊天,那麼聊天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問我問過我一個問題啊,那時候我們幾個呢,正在飯桌上啊,在我家老師的飯桌上探討這個三字經,而三字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