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最早就是一個人講得,從張三祿把八角鼓改成說口為主之後,到天橋八大怪的朱紹文,相聲八德,張壽臣等大宗師,都是以單春(單口)為主要業務的。雙春(對口)的誕生是因為徒弟說單春的時候,師父怕他出錯,所以躲在人群裡面給他遞話或者帶頭笑,說白了託兒。後來乾脆就直接站在臺上量活,於是成了對口相聲。
在過去如果不會說單口,你就當不了正角兒,只能做副手,還得等著正角兒賞飯。只是建國後對口相聲成為主流,再加上單口更考驗功底額,而且費力不討好,怎麼演也不如對口熱鬧,所以願意演單口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如果相聲史上要評選單口的TOP3,劉寶瑞絕對在榜單裡面。但郭德綱就不同了,TOP30都不一定排得到他,因為他自己對於單口相聲的認識都很外行。
首先郭德綱並沒有正經受過單口的傳授,他小時候跟高慶奎學了幾段評書,但評書門傳授是很封閉的,沒有拜師不會給你真傢伙,所以老郭大概只學了怎麼背誦話本。之後楊志剛貌似也沒教他單口,後來就是一路自學,跟著劇場錄音學,跟著張壽臣《笑話大全》以及《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學,跟著大師們的錄音學。
到後來拜入了西河門金文聲名下,算是有了說書的門戶,但金老教了他多少也不好說,畢竟那時候的郭德綱表揚風格已經成型了,估計也就跟侯耀文一樣,只是要個門戶吧。
郭德綱對於單口相聲的解釋就有毛病,他說自己說的即是評書,也是單口相聲。這就是他自己學雜了的緣故,評書是團柴,又叫使短傢伙的,短傢伙就是醒木,長傢伙是單弦,這都是過去江湖流派的區分。而單口相聲是沒有醒木的,因為最早說單春的都是明場,站那裡就開始侃,哪兒來桌子讓你拍醒木呢?而且解放後馬三立劉寶瑞陳湧泉等大師說單口,也都是站著坐著直接就說。只不過小劇場表演為了壓言,所以有些演員用上了醒木,但這不是必要道具,只是個人習慣而已。
所以傳授和正宗的角度來說,郭德綱就遠不如劉寶瑞,更不用說單口的技法和創作能力了。
劉寶瑞為什麼是公認的單口大王,就因為他的語言節奏感非常強,對於劇情的推進,以及角色的塑造非常自然。同樣一段《珍珠翡翠白玉湯》,劉寶瑞的對於每個人物包括端菜的太監,都有非常細緻的內心描寫,聽者能夠跟著他的講述帶入角色,在有包袱的地方自然笑出來,沒包袱的地方也會覺得有趣。
而郭德綱的版本卻不一樣,且不說他刻意修改的一些情節特別違和(比如宮廷廚師用真的珍珠和翡翠做菜)。他在語言節奏上也很怪,話佐料多,而且很多不必要的語氣助詞(比如啊,嗯等),另外他在講述時候語調經常變化,而且不是隨著劇情或者人物變化,屬於突然一咋呼就提嗓子,一點規律都沒有,很容易把觀眾帶出戲。這就是沒有正經傳授的結果,跟他的貫口活一樣,語速一味強調快,語調跟氣口都不均勻,聽著特別累。這就是自己靠錄音和書本學習形成的一種風格,但自己摸索出來的風格,跟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技法相比,還是差距很大。
如果劉寶瑞的單口是藝術,那麼郭德綱的單口就是故事集,前者可以百聽不厭,後者聽一遍之後就可以刪了。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劉寶瑞有很多自己原創的經典單口,即使是在傳統段子的表演,劉寶瑞也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改動。而郭德綱這方面能力遠不如劉寶瑞,他大部分時候是在《笑話大全》《三言二拍》裡面找故事,然後塞進去一些時尚包袱就完事,純原創的單口基本沒有。
郭德綱與其跟劉寶瑞比單口,還不如去和笑果文化的年輕人比脫口秀,因為他們更像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