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4日 11:26 來源:成都商報
參與互動雞年將至,關於雞的話題自然成為熱門。成都市民的年夜飯更少不了這些家常菜——「涼拌雞」、「青椒雞」、「燉雞」……那麼,你知道成都養雞產業是如何變遷的嗎?哪種雞肉質最佳?不同的菜品又適合哪些雞呢?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就此採訪了成都市家禽產業協會秘書長鄒平。
雞肉市場 青腳麻雞是食用最多的品種
「成都養雞發展成產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成都市家禽產業協會秘書長鄒平說道,此前,成都養雞以散養為主,上世紀80年代出現國營養殖單位——華蓉公司,開始規模化養蛋雞,品種主要是產蛋的羅曼蛋雞。
上世紀90年代,一種叫艾維因的速成雞進軍成都市場,這種雞一般40天左右就能長到五六斤,也是不少快餐店常用的雞。同時,具藥用價值的泰和烏雞也開始在成都市場出現。此外,成都市場開始引進廣州三黃雞、青腳雞,主要以籠養為主。
到2005年左右,出於大眾市場對健康、營養的需求,成都開始出現「放養雞」,「籠養三四十天,經過疫苗注射等工序後,放到大山,再養五六個月。」鄒平說,「這也就是俗稱的跑山雞、生態雞,很受市場歡迎。」
鄒平解釋,實質上,跑山雞並不是一類雞種,而是由養殖方式而命名的,「除了艾維因這種品種由於腿短跑不動,不適宜作跑山雞以外,三黃雞、青腳雞等大部分品種都適合。」
「青腳麻雞是成都市場上食用最多的品種,佔到雞肉市場的七成左右。」鄒平介紹,青腳麻雞就是四川本土品種,產地除了成都周邊郊縣,更多的來自德陽、廣元、樂山等地。
「成都市場一年食用的雞大概有1億8000萬隻,平均一天食用50萬~60萬隻雞。」鄒平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肉市場也隨之擴大:上世紀80年代,一天食用幾千隻;上世紀90年代,一天食用幾萬隻。到了2000年以後,一天食用十幾萬隻,直至目前水平。
雞肉營養
並非養得越久越有營養
「決定雞肉品質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養殖周期,是養殖30天還是6個月;二是飼養方式,是籠養還是放養;三是投入品,是高能飼料還是穀物、玉米等生態料養殖。」鄒平說,「和雞的品種關聯並不大。」
鄒平表示,一般來說,口感、營養好的雞養殖周期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很多人誤認為雞的養殖周期越長,營養越好,實質上並非如此,比如青腳雞,8個月時肉質最佳,這是它的成年時期。如果時間更長,不僅肉質易纖維化,體內毒素也將慢慢聚集,口感、營養並不好。
鄒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從養殖專業角度來說,市面上的雞主要分肉用雞、蛋用雞兩種。肉用雞主要分黃腳雞、黑腳雞,黃腳雞粗纖維含量略低,肉質偏嫩,黑腳雞適合燉湯,吃起來更「綿」一點。蛋用雞分黃毛雞、白毛雞,黃毛雞產黃殼蛋,白毛雞產白殼蛋。另外,快餐店常用的分割雞為艾維因品種,另當別論。
「什麼樣的菜品適合什麼種類的雞?」不少市民有此疑問,鄒平給大家支招,比如燉雞,適宜用青腳雞,餵養時間略長,燉出來的湯鮮美,肉質口感也好;幹煸雞適合用黃腳雞,餵養5個月左右的,吃起來肉嫩、不塞牙。
成都商報記者 賀華玲
原標題:成都人一年吃掉1.8億隻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