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臺灣女人為何說話總是「嗲嗲」的,聽起來像是在撒嬌
臺灣的女子說話的時候,仿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管她們是在好好說話還是在生氣,但是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撒嬌!感覺就是在「發嗲」。雖然咱們的普通話也能做到撒嬌和「發嗲」的效果,但是平心而論咱們的普通話還真的差了點火候,遠達不到人家的水平。
我們能發現他們在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加上一些語氣助詞,經常會加上一個「啦」字,你試試每一個字加上一個「啦」,會發生什麼樣子的變化!
說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人,林志玲。她在說話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酥酥的,讓很多男士聽了都有點發軟,這就是臺灣女孩子的代表。
為什麼臺灣人,特別是臺灣的女人們都這樣子說話?有一種說是,她們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有種進化論的感覺。
女人撒嬌和「發嗲」都是她們的「武器」,掌握了這樣的本領之後,她們在社會中就會更好的生存。絕大部分的男人,都抵擋不住一個這樣的女人,會發嗲的女生往往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獲取社會資源會更加容易一點,前提是你的硬體能跟得上,所以撒嬌的女人更好命,並不是說說而已的。
不過任何事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這個度,可能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就像撒嬌一樣,要注意場合,也不要一直撒嬌,不然很容易惹人心煩。
這是一方面,但是為何臺灣表現得那麼突出呢?
有人分析了一下臺灣的歷史,表示臺灣女人會有這樣的表現,和發展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在上世紀的時候,臺灣和我們這邊一樣,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女人也遵守的三從四德,信奉的是相夫教子。她們接受的教育告訴她們,她們以後的追求就是為了做一個好妻子以及好母親,現在的工作只是一個過渡,等找到老公之後,就要重歸家庭。
然後老蔣過去之後,很支持這樣的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立自主的女性是越來越多,女強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為了讓女人重新回到家庭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婦,他們決定,將婦女和孩子之間的關心強化,這也是為何臺灣會有「婦幼節」的說法,這也從另一方面淡化了臺灣的女權主義。
經常接觸孩子的人能發現,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就不能和成年人交流的一樣,你需要放慢你的語速,降低自己的聲音,多加一點兒化音,這樣才能和孩子更愉快的交流。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習慣養成之後,就很難改變了,自然而然就變成現在的局面。
其實還有一種民間的說法,老師將他們帶偏了。
臺灣上面有很多原住民,他們並不怎麼會講普通話,老蔣過去了後,發現自己說的話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執行,這怎麼可以,所以就請人教這些原住民學習漢語。然後那個老師說話也並不是很標準,整天在大喇叭裡面傳出一嘴方言,然後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在我看來這和當時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臺灣受日本的影響很嚴重,不管是在20世紀的前期,還是在20世紀後期都是如此,前期的話咱就不說了,後期是因為日本文化的傳播,導致很多年輕人都在模仿。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還有待商榷。
你們有沒有見過臺灣女人生氣時候的樣子呢?她們生氣的時候說話是不是也特別像撒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