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小時候大多數家庭都不止一個孩子,而家裡的衣服都是姐姐和哥哥穿不下的衣服,有些家庭可能只能在過年時給每個孩子扯一套新衣服。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要勤儉節約,所以從小家裡都是小的孩子撿大孩子已經穿不合適的舊衣服來穿。不僅這樣,我們小時候可能也是穿著各式各樣從親戚那邊送過來的堂兄妹們不要的舊衣服。
老人也常說:「舊衣新穿,穿誰身上都不一樣,只要有衣服穿就算好的了。而且孩子穿舊衣服更健康」可是現在時代在不斷地改變,這個時候如果還讓孩子們穿別人的舊衣服好嗎?
有心理學家就提出,永遠別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有三個
人需要自我控制,我們經常發現孩子到了兩歲左右就開始臭美,這時候的孩子希望可以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不穿什麼,而家長如果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可能孩子會在大冬天的選擇一條夏天的裙子,或者在大夏天的選擇冬天的一件外套。但是孩子會非常熱衷自己選擇衣服。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控制感的掌握。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控制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擁有「控制感」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命運、人生軌跡是可控、可變化的,同時也會比那些缺乏控制感的人有更強的安全感。
老是穿別人的舊衣服,孩子就很容易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感。引起以下這些問題
1、自卑
穿什麼衣服都是別人不要的,那麼孩子就會容易表現出順從的特點,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自卑,不自信。
過年的時候,講究新年新氣象,很多家庭都會備好新衣服給孩子。但是可能有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所以往往孩子身上的新衣服,其實是別人穿不下的舊衣服。
久而久之,孩子總會以為,自己只能穿別人的衣服,是不是自己不夠好,家裡條件跟不上,所以自己不配擁有新衣服。在別人面前總是感覺到很自卑,低人一等。
如果實在孩子多的家庭,總是讓比較小的孩子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舊衣服,那麼孩子會認為這是一種「偏心」的表現,也會增加孩子的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不是做得沒有哥哥姐姐好。這樣的消極情緒在不斷長時間的影響之中會導致孩子性格扭曲。
2、審美觀念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在孩子還沒有審美意識的時候就給孩子穿上舊衣服穿成習慣。那麼這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審美觀。一般舊衣服不僅是過時的,而且極可能是有缺陷的,比如哪裡破了一個洞或者是哪裡掉了一顆扣子又或者是哪裡褪色了。
在這樣的穿衣條件的「薰陶」之下,孩子的審美觀往往得不到發展,審美在將來的發展中很大一部分會成為孩子存在社會競爭的一種實力所在。畢竟現在很多行業都講究穿著的得體和眼界搭配。
3、價值觀歪曲
因為從小就是穿著別人的舊衣服,在小時候沒有能力反抗,但是長大了後孩子就會想著要自我補償。
價值觀就在這個時候容易歪曲,這樣童年環境的影響下孩子會在長大後瘋狂追求名牌,追求奢侈,仿佛想要用這樣的方式才能安慰小時候的自己。這樣的歪曲會讓孩子逐漸走向追求名利,攀炎附勢的道路。
菁媽以前認識一個朋友就是每個月發工資,都要先買一次衣服,而這次衣服極可能就去了自己半個月的工資,之後自己開始省吃儉用,直到下個月開始。
這些月常常是月光族,特別是這次疫情來臨時,很多人上不了班,而公司也極有可能發不了工資,日子就過得更難了。
「人靠衣裝馬靠鞍」。衣服的作用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外貌形象的。
父母也一定要給孩子準備一份屬於他們自己的新衣服
1、擁有幸福感
一件新衣服可能就是一種儀式感,儀式感帶來的就是濃濃的幸福感。逢年過節,擁有一件新衣服去迎接節日,孩子會非常的開心。
這是我自己的,新,衣服,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衣服一開始就屬於我自己的。
2、歸屬感
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擁有一件屬於他們自己的新衣服時,孩子肯定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對家庭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會讓孩子變得有責任心,對家庭對家人都更熱愛和更親切。
3、抱有期待
送新衣服,有時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份很令人開心的禮物。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期待,每年對這份禮物的期待,對生活的期待。有了期待就會有目標,抱著這樣的期待,孩子們就會努力去奮鬥去為自己以後的生活目標不斷的努力。
有時候並不是說一定要年年送新衣服或者是送多貴重的衣服,對於孩子來說,要的是一種肯定和歸屬。總是穿剩下的,孩子難免會傷心。
菁媽育兒:父母們不要總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等到孩子自卑產生的時候,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