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包子鋪生態觀察:十家包子鋪 八家寧鄉沙田人

2020-12-28 紅網

在長沙賣包子的寧鄉沙田人徐國軍。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劉林霞 攝影 徐士潔 長沙報導

凌晨兩點五十,李滄海醒了。他摁掉鬧鐘,利索地起床。走出家門的時候,恰好看到這個城市凌晨三點的夜景。繞過幾條巷子,李滄海走進位於東塘的自家包子鋪,開始為一天的買賣做準備。

3個小時後,李滄海揭開熱氣騰騰的蒸籠,賣出第一籠包子。

時間追溯到30年前,那是改革開放的第10個年頭。14歲的李滄海第一次走出寧鄉沙田鄉,來到長沙侯家塘的掃把塘糧油店當包點學徒。白駒過隙,如今他已經是身家上千萬的包子鋪老闆。但堅持凌晨起床做包子的習慣,多年未改。

在長沙,還有許多像李滄海這樣的沙田人做包子、賣包子,從最初的謀生手段到現在的賺錢技術,他們拿捏自如。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沙田鄉從事包點行業的,在高峰時期有數萬人,佔全鄉勞動力的50%以上。上萬家門店遍布全國各地,隨之帶動鄰鄉及周邊縣市3萬餘人從事包點行業。

李滄海雖然是身家過千萬的老闆,但店裡出售的包子都是親手帶著員工一起製作的。

風調雨順物產豐美 沙田人遂以五穀烹包點

「宋元有地,寧鄉所屬,名為沙田,一方桃源。」根據現代沙田人寫的這首《沙田賦》,沙田的歷史應該追溯到1000多年前。

沙田鄉處於寧鄉西部,平原佔總面積的20%左右,其餘為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較大。「耕種五穀,民風淳樸,夜不閉戶犬不吠。」千百年來,「開門見山」是沙田村民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在這個偏僻閉塞的山鄉,人們世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好在風調雨順,物產豐美,沙田人遂以五穀烹包點。

在沙田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17年,毛澤東、蕭子升遊學到沙田鄉何叔衡家,為招待客人何叔衡特請沙田包點世家吳老伯做了一鍋正宗的沙田包子。毛澤東吃後讚不絕口,當即就說,這個包點秘方一定要好好傳承。

問了好幾個沙田人,沒人能夠確切說出「吳老伯」叫什麼,也沒有人來驗證這個故事的真假,甚至有人說這是後來者的炒作。不過,「吳」姓家族在沙田確實可以稱得上做包點的世家。

改革開放以後不久,沙田人窮則思變,將一身做包子的手藝帶到了長沙謀生。那時候,最有名氣的製作沙田包點的人有3個,吳峰、陳之平和劉小東。這3個人中間,名號最響亮的要數吳峰了。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已經收了兩百來號徒弟。

吳峰家族是從他祖父那一輩開始做包子的。如今,吳峰的哥哥吳德夫已經冠上「沙田包子第三代傳承人」的名號。

吳德夫說:「從最開始用麩子燒火,到用柴,再到現在用煤,沙田做包子做得好的每戶每年能有幾萬到十幾萬元的收入。」從吳德夫祖父那代開始,沙田包子開始成為一門有著自我特色的手藝,並且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總結髮展,開始成為一個記憶的符號,進入一代人的視野。

 從業30年 做什麼都不如做包子來得順手

李滄海最初來長沙學徒的師父是劉小東,比自己年長10多歲。「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李滄海說,做包子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悟性。

都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可是對於沙田人來說,做包子才是真正的苦業。每日凌晨起來,先把前一天準備好的老面用石墨磨細,再在大麵缸裡放入大包麵粉,參入38度的溫水稀釋。

學了一兩年手藝之後,李滄海覺得起早貪黑很累,想嘗試一下別的行當,期間有去建築工地打零工,卻不料做什麼都好像不如做包子來得順手。

1992年,李滄海計劃開一家自己的包子店。他在掃把塘糧油店承包了一小塊地方,開始賣自己做的包子。每天凌晨3點起床的習慣就是那時候形成的。

純手工壓面、和面、醒發等,做包子的過程繁重而耗時。當年的包子賣1毛2一個,再帶一兩糧票,在那個年代只為圖個生計。

過來買包子的幾乎都是長沙本地人。他知道長沙人講究,愛乾淨,於是把燒煤的灶貼上白瓷磚,每天抹得放亮。「吃的東西,一眼看上去,店裡要整潔衛生。」

那時候老長沙赫赫有名的「德園」還未搬遷至侯家塘。沒有長沙本地的包子店競爭,李滄海的生意很好。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沙田人除了在長沙做包點生意,全省各地都有他們的攤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懷化賣包子。到了2000年,懷化的沙田人試著西遷,來到了貴州。「那裡的年平均溫度比長沙要低幾度,比較涼爽,適合做包子生意。」

又過了兩年,從2002年開始,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幾乎都有做包子生意的沙田人,貴州一帶發展得尤其好,據說一家包子店的營業額普遍超過了長沙。「每年來長沙學做包子的沙田人增多,湖南市場又只有這麼大。」這讓李滄海產生了去貴州做生意的想法。

2001年,李滄海去貴陽市繼續做包子生意。當時他在雲巖區的飛山街上開了一家店。2005年,街道拆遷,兒子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於是,舉家又遷往了長沙。

在貴州的那幾年裡,李滄海借錢給了一個沙田老鄉劉光明,扶持他在長沙開了一家叫作「金菜園」的包子店,並註冊了商標。

2006年5月份,因為劉光明想要資金去發展機械廠,回到長沙的李滄海,從他手裡買下了「金菜園」這塊招牌。

當時,「金菜園」在長沙開了4家分店,分別位於天馬公寓旁、韭菜園、赤崗衝和東塘,李滄海買下了赤崗衝店和東塘店,另一個沙田人張霞明買下了天馬店和韭菜園店。不過,李滄海接手赤崗衝店的時候,生意已經很蕭條,於是果斷地關門了,專心經營東塘店。

2015年上半年,在劉光明手上註冊的「金菜園」品牌到期,李滄海從下半年接著註冊。他非常看中這塊招牌,所以目前不考慮任何加盟店的形式。「現在市場上大學生創業的多,我不想害了他們。」李滄海說,別看他這家小小的包子店,其實投入在百萬元以上,而且做包子的技術複製相當難。

製作沙田包子的從業人員已達1.5萬餘人

如今,東塘的「金菜園」在李滄海手裡經營已有12年。得益於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這些年李滄海的包子鋪添置了壓面機、和面機、蒸汽鍋爐等,勞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放。但對於包子,李滄海絲毫不敢懈怠,他每天帶領員工們一起做包子,以此保證包子的真材實料和良好的口感。

「做呷的?穎鸕模??玖夾摹!崩畈綴K擔??崖虯?擁墓絲投伎醋魘親約旱母改福?刪弧⑽郎?親鈧匾?模?蝗嘶嵩謖夥矯娣笱蘢約胰恕

以前用白種豬肉做出來的包子餡比較硬,口感欠佳。去年11月份,李滄海把門店重新裝修後,只做5個特色產品,老面饅頭、馬蹄卷、肉包、鹽菜包、燒麥。雖然是寧鄉沙田包點的傳統品種,卻是在李滄海手裡精心改良的。其中的包子餡用的就是寧鄉有名的花豬肉,做出來的包子,肉質細嫩,吃在口裡不油膩。

在經營上,李滄海有自己的見地,售賣環境創新很重要。包子鋪夏天熱,面向街道灰塵又無法避免,為解決這一問題,他率先改敞開式賣包子為窗口式;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李滄海每日向顧客公示進貨食材。

李滄海店裡的8個員工,全部是沙田人。據他保守估計,現在僅在長沙市區做包子的沙田老闆應該達到了2000人,學徒和員工就不計其數了。

從謀生的手藝到賺錢的技術,做沙田包子的人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沙田包子的從業人員已達1.5萬餘人,佔全鄉勞動力的50%以上,上萬家門店遍布全國各地,還帶動鄰鄉及周邊縣市3萬餘人從事包點行業。

長沙「十家包子店八家沙田人」的盛況也就由此而來。

說起自己的競爭對手——長沙包點,李滄海坦言,「目前長沙包子店日營業額最大的應該是中山亭的清泉閣,每天能賣兩萬元左右;第二是德園,能賣一萬六七千元;我應該可以排在長沙第三。」

李滄海說,目前沙田包子做得好的每戶每年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收入,而他自己店的營業額每天也有上萬元,一年下來,保守估計利潤也有七八十萬元。

賣包子讓李滄海致了富,「以前不好意思在外面說我們是賣包子的,現在做沙田包子的都挺直了腰杆。」李滄海說,沙田賣包子致富的人數不勝數。他也開始買一些名貴的手錶和國際大牌服飾,「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還是講個面子。」他坦言,若不是前幾年有陣子好賭,輸掉了七八百萬元,如今家底還要殷實一些。

從「紅案」轉「白案」 「嘗甜頭」後遇行業瓶頸

李滄海有一個年紀相仿的老鄉叫徐國軍,由於關係好,李滄海一直喚他「國寶」。和李滄海一樣,徐國軍也在沙田包子經營中嘗到了「甜頭」,走出農村,逐漸在長沙立足。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記者採訪徐國軍的時候,他也說了跟李滄海同樣的話,在認可長沙包子店營業額排名前兩位的清泉閣和德園的同時,拍著胸脯說,「在長沙,我的營業額應該可以排第三。」

可見越來越多的沙田包點人走進長沙,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是巨大的。即使是老鄉,是朋友,但在做包子賣包子這件事情上,誰也不甘示弱。

徐國軍的故事也許沒有李滄海曲折,但更多的是對沙田包點未來走向的思考。

1989年,16歲的徐國軍來到長沙學習「紅案」。1994年,在「嗅」到沙田包子的商機以後,21歲的徐國軍開始轉而學習「白案」,並且開起了自己的店子。2003年,徐國軍靠賣包子在長沙賺了一套房,2014年,他開始經營的自己的品牌「七個包子」,諧音是「吃個包子」的意思。

徐國軍說,親帶親、師帶徒,現在自己全家人都在從事包點行業。

雖然生活不愁,但對於未來,徐國軍還是有一絲憂慮。他眉毛皺了皺,道出了自己同時也是整個行業的困擾:「包子鋪的工作太過辛苦,冬飽三更寒,夏熬酷暑熱,導致工作人員緊缺;房租呈年度遞增,壓力大,需要轉型發展;『90後』『00』後口味改變包子的口味也需要多重定位。」

流沙包、煙筍肉包、牛肉包……針對年輕人口味變化的問題,徐國軍在「內容」上下了不少功夫,研發創新出不少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包子。「如果不創新,賣包子就沒有出路。」徐國軍若有所思,最近,他一直在醞釀建廠批量產銷包子等新路子。

不僅是徐國軍,現在越來越多的製作沙田包子的人,都意識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包子得有個「新做法」了。

從包子門店到集團產業 沙田包子「蒸「出新路子

今年39歲的吳達求是吳德夫的女婿。與那些白手起家的「包一代」相比,吳達求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發展與轉型。他也率先完成了由包子門店到集團產業的轉型,與同樣深耕包點行業多年的姜南成立了集團公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到40歲的吳達求正在醞釀用網際網路+工業化生產鏈平臺的嶄新經營模式。

從麵粉廠到餡料加工再到成品包子工業化生產,吳達求的公司形成了一個包點產業鏈,而集團的連鎖品牌「向博士包點」「饃饃哥」等都在業內大名鼎鼎。「目前在全國各地擁有2000多家門店,集團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吳達求介紹道。

「儘管沙田包子發展迅速,但是沙田包子要繼續發揚光大、走向世界,必須以全新的姿態和方式來打造。」吳達求說,目前,沙田包子大多以夫妻店、兄弟店、父子店或者小型企業為主,「小本生意」觀念根深蒂固,創新與開發意識不強,產品、經營、環境等特色不明顯;在技術操作上,沒有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經營場所和設備也難以達到現代餐飲要求。

從事湘點製作30多年的湘點大師張力行,對湘點讚美之餘也有所失落:「湘菜享譽全國,湘點卻遠不如,缺少自己的品牌。」他說,長沙滿大街雖然都是沙田人開的包子鋪,但「沙田包子」知名度不高,沒有形成品牌。

為此,長沙市發酵麵食行業協會應運而生,會長就是立志要打造「沙田包子」品牌的吳達求。2017年3月,他申請註冊了「沙田包子」商標,成立了包子行業的網際網路大數據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和人員,規範行業發展,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在集團的包點工廠,吳達求正用先輩想不到,或者說不敢想的方式製作沙田包子。如果將沙田包子鬆散無管理的「傳統作坊」稱為1.0時代,那麼品牌化經營,統一管理便可稱為2.0時代,如今在工廠化運作,統一製作方式,衛生高效的製作流程下,沙田包子顯然進入了「3.0」時代。而在時代變革中,一個包子的製作效率被提升了十幾倍,一個行業從苦熬苦業變成了工序簡單的市場經營。在吳達求之後的計劃中,沙田包子將會迎來網際網路+工業化生產鏈平臺的嶄新經營模式,和更廣闊的未來。

從手藝到技術,是沙田包子經歷的第一次改變,而從技術到品牌則是沙田包子正在經歷的第二次改變。

相關焦點

  • 長沙包子鋪超5000家 沙田包子是下一個沙縣小吃?
    長沙包子鋪超過5000家,80%的老闆是寧鄉沙田人  他們希望跨越從小本經營到品牌運營的難關  沙田包子怎樣做成下一個「沙縣小吃」  包子是長沙消費者早餐喜歡吃的一個品類。在日前舉行的「中華發酵麵食大賽」上,長沙發酵麵食行業協會代表隊經過激烈角逐摘得團體金獎,讓長沙包點大放異彩。令人驚奇的是,麵點師全部來自一個地方——寧鄉沙田。  在長沙,「沙田包子」名聲赫赫,「十家包子鋪,八家沙田人」。目前,沙田正在申請「面點之鄉」,欲將「沙田包子」打造成「沙縣小吃」,讓「湘點」也像「湘菜」一樣走向全國。
  • 沙田包子:存一份執著,堅守百年品牌
    最饞人的是餡料車間。十三香、鹽、生抽、料酒等一應俱全,新鮮包菜、洋蔥、紅椒等正排隊等著被打成碎或沫。當老字號還停留在手工切切剁剁的時候,沙田包子已經施行機械化標準製作,如切丁、絞肉、拌肉、脫水、攪餡,口感保持在油而不膩的程度。 「廠裡每天幾乎都是十幾萬元的訂單,忙的時候,晚上十點還燈火通明。」
  • 小包子做成大連鎖 長沙這個包子品牌年營收近億元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在長沙你想要吃包子,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寧鄉沙田包子,200多家連鎖門店遍布星城大街小巷,漂亮醒目的招牌、乾淨整潔的環境、美味實惠的包子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產品為王,做最好吃的包子5月7日上午11時,在河西新開的沙田包子旗艦店內,不少消費者正排著隊點單,全透明式的廚房讓人放心。「這家店試營業期間日營業額七八千元。」
  • 長沙中山路最火的包子鋪,鮮筍肉包一塊錢一個,隔壁包子鋪已關門
    不管在哪個城市,都會有一些神奇的小店,生意火爆到時時都在排隊,要麼是小店的小食味道特別獨特,要麼就是價格便宜,或者其他的什麼原因,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長沙中山路上的這家特別火爆的包子鋪。一家專門賣包子,燒麥,花卷這一類大眾麵食的老店,老長沙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家開了多年前包子鋪。一直以來,這家店的生意都是如此,什麼時候來,都是一堆人在排隊,大多數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好不容易排隊排到自己,大家買包子幾乎都是這樣幾袋,幾袋的買,畢竟排一次隊那麼久。買了這麼多包子,很多食客都是回去擱到冰箱裡凍起來,隨時吃隨時取。
  • 長沙包子鋪玩高端:外表似高檔西餐廳 包廂最低消費200元
    近來,長沙傳統面點餐飲界颳起「小清新」風,不少包子鋪憑藉洋氣的裝潢、創新的口味引來年輕消費者關注。 遠看像家咖啡廳,走進去卻發現是包子鋪?近日,長沙的傳統面點餐飲界颳起「小清新」風,如烈士公園年嘉湖旁的食膳包子鋪,運達中央廣場地鐵商業內的伶籠包包,還有將分店開到了海外的向博士都引發了長沙消費者的熱議。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的銷售額能到3000多元。」伶籠包包創始人譚勝向記者介紹,這個不到30平方米、主營外帶的小店一天要賣出近千個包子。
  • 淮安最好吃的包子鋪大盤點!這幾家包子鋪,可以收藏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淮安有哪些好吃的包子鋪。問及包子店生意紅火的秘訣,他們家的包子,賣的就是一個實惠。靠做包子營生,只能走量,好吃又實惠才有人買,買的人多了生意才能越來越好。周三家的包子,不管葷素,餡總是滿滿的。一個包子扣除成本,只能掙一兩毛錢,是標準的薄利多銷。
  • 煙雨江湖洛陽包子鋪任務攻略 洛陽包子鋪任務怎麼做?
    煙雨江湖洛陽包子鋪任務攻略 洛陽包子鋪任務怎麼做? 煙雨江湖洛陽包子鋪任務很多玩家還不清楚怎麼完成,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煙雨江湖洛陽包子鋪任務攻略。
  • 百年德園 經久不衰的老長沙包子鋪
    因菜餚製作總有海味鮮貨等上乘餘料留下,為免浪費,故將其剁碎,拌人包點餡芯,誰知這競使他們的包點風味異人,倍受垂青。從此,德園包子大振名聲,遂有「出籠熱噴噴,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鮮嫩」的民謠之贊。長沙「文夕」大火後,原班部分師傅重新集資,再度建店,取名德園茶館,繼續經營飯菜、包點,並逐步形成馳名長沙的「八大名包」。
  • 慶豐包子鋪「減鹽」包子亮相
    今天上午,在知名的慶豐包子鋪月壇店,西城區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衛生局、西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推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減鹽行動,食鹽減少6%、醬油減少4%的「慶豐減鹽冬筍醬肉包」亮相。因習大大品嘗走紅的慶豐豬肉大蔥包子,慶豐包子鋪表示在大眾慢慢適應口感後,將來也會逐步考慮減鹽。
  • 包子鋪老闆居然拿錢讓孩子去對面的包子鋪吃肉包,自家包子不能吃
    家附近有個包子鋪,主營包子、豆腐腦、小米粥等,味道不錯,價格也實惠,肉包子2元一個,素包子1元一個,個頭也不小,我一般4個包子就足夠了,既方便又實惠,我每周都要吃兩次,尤其是豬肉大蔥餡的,我最喜歡。今天早晨,我照例去包子鋪吃早餐,同樣4個肉包,一碗豆腐腦。今天包子鋪人不太多,我選了個靠近蒸屜的位置坐下來,這地方最暖和,開始吃包子。剛咬了一口,就隱約聽見包子鋪裡老闆和他小兒子的對話,原來兒子今天也想吃肉包子,可是老闆堅決不同意,只允許兒子吃素包子。小孩子當然不願意了,一直和老闆在嘟囔,表示自己就是想吃肉包子。
  • 慶豐包子鋪又去濟南告狀 稱大眾點評上有八家「李鬼」
    一度紅遍全國的「慶豐包子鋪」,昨天再次來到濟南進行維權。23日上午,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第十審判庭開庭審理了北京慶豐包子鋪訴山東泓業慶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臨沂市蘭山區泓業慶豐包子鋪侵害商標權糾紛一案。見習記者楊紫慧從大眾點評上發現了「李鬼」原告北京慶豐包子鋪的訴訟律師在庭審中說,他們根據網友的反饋,在大眾點評上搜索後,發現了山東臨沂、菏澤、聊城等地出現了多家以「泓業慶豐包子鋪」命名的飯店,北京慶豐包子鋪認為,這是侵權行為。
  • 長沙老字號包子鋪,超大肉包一元一個,爺爺奶奶一次買幾十個
    包子這種食物想必起大家從小吃到大吧,長沙有一家家譽戶曉的老字號包子鋪,不僅質量特別好,而且價格也特別低廉,鮮筍肉包居然只要一塊錢,不少的爺爺奶奶一次買好幾十個,可以看出他們家的性價比確實比較高,而且作為一家老字號的肉包店,在有名氣之後不僅沒有漲價,而且一直都維持原價,確實是一種比較難能可貴的行為
  • 長沙有名的百年包子鋪,1塊錢的肉包比手大,1天要賣50000個
    包子自古以來就是百姓最喜歡吃的一種美食,要說包子界裡面最出名的是什麼,那肯定還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了,據說曾經靠著出色的味道和低廉的價格收穫了很多天津人的喜愛,再加上民眾和官方的大力宣傳,讓狗不理包子變成了中國第一代的網紅美食,很多人初次來津的時候就必定會去狗不理包子那買幾個包子來嘗嘗
  • 小小說-兩家包子鋪
    小集市的街頭和街尾分布著兩家包子鋪,周記包子鋪和李記包子鋪。雖然只相隔短短的兩三百米,而且小集市人流量並不大的情況下,這兩家存在了幾十年的包子鋪,依然生意紅火,贏得了人們的口碑。周記包子鋪的主人姓周,是位上了年紀的老婆婆,大家都尊稱她為周婆婆。周婆婆家包子使用的是傳統手工工藝,由周婆婆親自操刀上陣,和面,揉面,剁餡,捏制,上籠一氣呵氣,蒸出來的包子口感細膩,顆粒感強,咬開之後,一股清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回味無窮,小集市上的老住戶們都是周婆婆最忠實的擁護者。
  • 神曲《包子鋪》 作者到慶豐包子鋪找靈感(圖)
    創作有因   習大大親民之舉感動他   說起創作初衷,吳頌今說:「去年12月28日,我在廣州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排隊買包子的事,心裡十分感動。我今年60多歲了,習近平樸實親民的工作作風,一下子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
  • 鄭州數的著的包子鋪
    兩天前晚上大概九點半了,一直沒吃晚飯,突然的就特別想吃包子。思來想去,附近好吃的包子鋪還得數這一家了。小的時候在二七塔附近的南彩小區有一家好吃的包子,小學畢業多年,再回去的時候已物是人非,那個包子鋪再也找不到了,成了一種遺憾,也成了 童年的記憶。這一家天津包子鋪,2010年的時候就去吃了,斷斷續續到今天也吃了有十年時間了,起初不在現在的位置。
  • 包子鋪變身高端餐廳,客單價超過80元 長沙老口子怎麼看?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9日訊(記者 黃亞蘋)遠看像家咖啡廳,走進去卻發現是包子鋪?與普通包子鋪在店門攤位擺上幾個大蒸籠、再搭售豆漿油條不同,長沙街頭不少新派包子鋪憑藉洋氣的裝潢、創新的口味引來年輕消費者關注。
  • 長沙的老字號包子鋪,出了名的排隊時間長,排隊的叔叔孃孃帶凳子
    ,蒸熟即可,但是每一個人做出來的包子味道是不同的,哪怕是配方完全一樣,口味也會有差別,這就是中國美食的奇妙之處,每一種美食裡面都有靈魂所在,哪怕是普通的包子也不例外。每一座城市,都有幾家包子做得特別好吃的店鋪,那些老字號的包子鋪,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
  • 慶豐包子鋪最大連鎖店落戶瀋陽太原街
    慶豐包子鋪太原街店總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是目前慶豐包子鋪全國所有連鎖店中面積最大的,預計未來3年內,慶豐包子鋪將在瀋陽及周邊開30家店面。開業首日,店內便排起了長隊,其中,21元套餐備受熱捧。  打今兒起,瀋陽市民不出「家門口」就可以吃到正宗的慶豐包子啦!7月10日,作為北京慶豐包子鋪的第218家特許連鎖店,遼寧首家慶豐包子鋪落戶太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