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女子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嫁為人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在逐年提高,人們也越來越倡導男女平等。
越來越多的女性有著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在婚姻方面也表現出不將就的心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很多年過三十的女性事業有成但是依舊還在相親,我們把這種女性也稱為「大齡剩女」,為什麼她們總是相親無果呢?
時代的產物:大齡剩女的必然性
在古時候女子就很少出現女子三十還未出嫁的現象,因為那時候的婚姻還是包辦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決定女性的去處。
也是因為當時是一種以男性為主的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也格外的低下,她們沒有自主的擇偶權。
即便是在嫁為人婦之後也要受到來自外界夫家「婦為夫綱,三從四德」等一系列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很多女性只能逆來順受。
那麼在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下,為什麼還會出現女性擇偶倒退現象,有了更自主的擇偶權和更平等的地位不是應該增加了女性對婚姻的嚮往嗎?
其實不然,就是因為精神文明高度發達,很多女性的自我意識也覺醒了,她們更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不願意和別人將就湊合過一生。
越來越獨立的人格讓她們對婚姻不再是以前的順從態度。選擇的範圍越大,自然而然就越有期待。所以大齡剩女的出現也是時代的產物。
個人的原因:大齡剩女對自身定位過高
雖然有很多女性在30歲的時候還是大齡剩女,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也有很多女性在30歲的時候已經結婚生子。
很多時候,那些大齡剩女剩下的原因一般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著過高的定位。
表現在相親的時候要麼嫌棄對方容貌不好,要麼嫌棄對方家境不好。她們總是想找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或者說他們一直都在等那個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他們一直相親無果。
哲學家柏拉圖曾經有一次問他的老師,什麼是愛情?老師讓他去麥穗田裡揀最大最飽滿的麥穗,柏拉圖最後兩手空空地回到了老師身邊。
因為他一直在找最飽滿的麥穗,他一直在觀望,他邊走邊放棄,然後整片麥田走了下來,到處都是飽滿的麥穗,他不知道哪個是最飽滿的,所以就沒有找到最飽滿的麥穗。
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也把愛情比喻成在海邊撿貝殼,人們總是想撿到最好的那一個。
很多大齡剩女,他們一直相親無果,是因為她們對於自己的定位比較高,覺得自己比較優越,他們在等同樣符合自己優越條件的另外一個男性。
但是不管是婚姻還是相親,都講究「門當戶對」。
認不清楚自己的定位,還要求別人有著極好的條件,只能邊相親邊放棄。
連定位都不清晰,他們想找的最飽滿的麥穗,或許根本不存在。
認清定位,形成合理擇偶觀
不管是相親中的男性還是女性,都存在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
他們總是自身定位過高,而且經常受到群體效應的影響,他們總是認為身邊的人都有著完美的婚姻,也有著完美的相親對象。
在這種攀比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下,讓他們不願意放低自己的定位。即便是自己沒有姣好的面容和優越的家庭條件,也依然會以這種過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的相親對象。
這種眼高手低的心理導致他們很大程度上經常相親無果。「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你對別人有著什麼樣的要求,你也應該審視一下自身是否達到了這樣的條件。
一方面你沒有任何優勢,一方面你又希望對方有優勢。這種矛盾的想法,又怎麼會得到相親對象的認同?
但是也並不代表著你的相親就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原則。
擁有一定的定位和對自己的認知,在相親中也很重要,但是這種定位和認知要基於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出發。
有著自身清晰的合理的定位,不管是拒絕比自己條件不好的人還是選擇和你門當戶對、實力相當的人作為你的結婚對象,那都無可厚非。
總而言之,不管是大齡剩男還是大齡剩女,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發展的產物。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相親中總是眼高手低就是不合理的心理。
總是相親無果的人,應該反思一下對自身的定位是否過高。就算你真的找到了最好的麥穗,那你也得有理由讓他跟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