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木耳鄉:從「藥材」到「藥財」 真正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

2020-12-26 隴南發布官方號

一根根黃芪從地裡被機器挖掘出來

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藥材香味

一車車藥材被拉回家中或者加工車間

換成一沓沓鈔票

映紅了木耳鄉群眾的笑臉

11月的宕昌縣木耳鄉木耳梁上

寒風咧咧

依然吹不散空氣中的濃濃藥香

凍不住收穫後的張張笑臉

從分散種植到規模種植

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

從坐等收購到觸「電」銷售

宕昌的道地中藥材

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關注

而木耳鄉作為宕昌縣中藥材

標準化種植核心示範基地

中藥材早已成為當地群眾

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木耳鄉位於宕昌縣北部

距縣城46公裡

氣候溫涼溼潤,雨量充沛

平均海拔2440米

獨特的氣候為木耳鄉種植

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前一直沿用一家一戶傳統的種植模式

群眾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現在好了

村黨支部通過帶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

推廣中藥材標準化、規範化、農機化種植

又與合作社籤了訂單藥材

不愁銷路,旱澇保收。」

馬有全既是奤治村村主任,又是村級合作社理事長

在他眼中,現在真的是思路一變天地寬

一次轉變,宛如一次新生

「2019年,木耳鄉成立了眾聯特色農業農民合作社

建成了幫扶基地和扶貧車間

建設了烘乾房、電商服務中心

形成『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

木耳鄉鄉長羅彥拿起一根剛從地裡挖出的黃芪說

「今年,我們又按照各村實際情況

由10個村『兩委』領辦合作社

全流轉農戶土地2083畝

標準化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等

訂單中藥材種植達4000多畝。」

「今年春耕生產中

我將19畝耕地按照每畝400元

全部流轉給村合作社

現在我在合作社上班拿工資

到年底,社裡還要二次分紅

加上產業扶持到戶資金5000元

一年有上萬元的收入

生活越來越好了。」

木耳村辦合作社社員景選清笑著說

木耳鄉按照

「夯基礎、上產業、建龍頭、促增收」發展思路

多方協調資金

在生產規劃、產業融資、

信息宣傳、技術指導等方面

為農戶提供「鏈式」服務

「從去年開始

我們在提高中藥材品質的同時

加大了大型種植機械的投入

極大地降低了中藥材由種到收等

幾個環節的成本投入。」 羅彥說。

如今,宕昌縣2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和木耳梁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生意」紅火

木耳梁示範點種植的藥材更是

順利通過了綠色認證和有機轉換認證

成為木耳靚麗的名片

產業是發展之計,脫貧之本

木耳鄉從「藥材」到「藥財」

真正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

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有許多優質中藥材其種群和性狀當地特有。據《漢代醫簡》等文獻記載,宕昌在北魏時期就開始種植當歸等中藥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宕昌常年家種面積比較大的藥材有當歸、大黃、黨參、紅芪、黃芪、柴胡、板藍根、黃芩、羌活、獨活等10餘種。尤其是「哈達鋪當歸」、「宕昌黨參」、「宕昌黃芪」、「宕昌大黃」四大宗藥材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優,先後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藥用有效成分均高於《中國藥典》規定標準。

宕昌中藥材無論在品種上,還是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都具有明顯優勢。2019年,宕昌全縣中藥材總面積穩定在40萬畝,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種植基地25.5萬畝。當年採挖27萬畝,總產量達到8.22萬噸,總產值預計可到6.5億元,藥農人均中藥材收入預計可達3220元,佔藥農人均純收入的44.4%

1984年宕昌當歸、大黃、紅芪、黨參均獲外貿部「出口榮譽證書」;

2005哈達鋪當歸GAP基地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認證;

2006全縣15萬畝中藥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通過認定;

2007年當歸產品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

2011年「哈達鋪當歸」和「宕昌黨參」通過原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2013年「宕昌黃芪」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2015年「宕昌大黃」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宕昌所產的當歸、黃芪、大黃、黨參分別獲得第十六屆、十九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

藥香飄飄,穿越千年。

宕昌縣將中藥材產業列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導產業,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示範點12個,建成中藥材專業市場11個,組建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541個,全縣從事中藥材等農副產品,加工販運的大戶達到500多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全縣開辦了中藥材網店1116家,開發中藥材網貨產品38類152 種,中藥材銷售額2.3億元,帶動貧困戶4866戶

現在宕昌中藥材通過線上線下的渠道遠銷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哈薩克斯坦等地。

(文/記者 靳淑敏 羅豔 王坤 圖/記者 冉創昌 李董)

監製:竹 翠 責編:楊小艾

編輯:趙凌鳳

相關焦點

  • 從「藥材」到「藥財」——隴南宕昌縣中藥材產業「蛻變」之路
    宕昌縣哈達鋪鎮藥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裡機器轟鳴,黃芪、黨參、當歸等優質中藥材堆滿倉庫,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清洗加工中藥材,一派繁忙的景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藥『甘肅方劑』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我們這裡的黃芪、當歸等中藥材也變得異常搶手,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 「千年藥鄉」甘肅宕昌:藥農喜豐收 塬上飄藥香
    12月初,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的中藥材到了收穫的季節,塬上藥材飄香。圖為藥農抱著綑紮好的中藥材。 冉創昌 攝宕昌縣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境內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藥材幾百種,素有「千年藥鄉」的美譽。圖為藥農在田間地頭挑揀綑紮中藥材。
  • 宕昌:「千年藥鄉」黃芪抗疫顯良方
    中醫藥自古就是抗疫良方,黃芪是甘肅道地中藥材,又名黃耆,是中藥中最基本的用於提高肺與呼吸系統免疫能力的藥材, 具有扶正固本之效,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黃芪列為「補藥之長」「補氣諸藥之最」,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而這一常用大宗中藥材,以隴南宕昌為最佳。
  • 甘肅宕昌好梯鄉:食用菌蔬菜四季生金「不斷擋」
    露天木耳幫帶群眾奔小康好梯鄉產業園負責人杜敬東介紹,經過省移動公司的大力幫扶,已建成集中藥材、黑木耳涼曬,風乾和儲存扶貧車間1200㎡。今年來,好梯鄉在深化「宕昌模式」的基礎上,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投資96萬元,流轉土地6畝,全縣境內首次成功種植出露天木耳菌棒6萬袋,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產出幹木耳6000多斤。
  • 拔除窮根有「藥」方
    標準化種植 培育「甘味」好藥材  種植,處於中藥材產業鏈的最前端,直接決定著全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成敗。  雖然有著悠久的中藥材生產經營歷史,但長久以來,甘肅一些地方中藥材種植一直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那幾招。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中藥材產業勞動力投入過大、單位產量低、品質無法保證。
  • 拔除窮根有「藥」方——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六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從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藥材原材料售賣向精深加工轉變……得益於產業扶貧的「對症下藥」,「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甘肅,近3年來中藥材產業「藥香四溢」。隴西萬畝中藥材中藥材種植基地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 攝標準化種植 培育「甘味」好藥材種植,處於中藥材產業鏈的最前端,直接決定著全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成敗。
  • 甘肅藥材的眾生相!
    【天地網訊】  黨參、當歸、黃芪作為甘肅藥材行情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引領著甘肅藥材發展的方向。黃芩、款冬花、甘草、旱半夏等品種產量在全國也是舉足輕重,近年有句話說的好,得甘肅藥材得天下。近期是甘肅各種藥材集中產新期,甘肅藥材整體走勢如何?請各位看官帶著各種疑問,讓我們中藥材大咖們帶我們去甘肅產地實地看一看。暴漲?
  • 宕昌好梯鄉:食用菌蔬菜四季生金「不斷檔」
    露天木耳幫帶群眾奔小康好梯鄉產業園負責人杜敬東介紹說,經過甘肅省移動公司的大力幫扶,已建成集中藥材、黑木耳涼曬,風乾和儲存扶貧車間1200㎡。今年來,好梯鄉在深化「宕昌模式」的基礎上,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投資96萬元,流轉土地6畝,全縣境內首次成功種植出露天木耳菌棒6萬袋,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產出幹木耳6000多斤。
  • 淳安楓樹嶺農民嘗到藥材好味道
    在鎮幹部手把手的指導下,今年該鎮預計突破千萬元大關的中藥材產業,將再次為藥農鼓起錢袋子。該鎮藥材產業的興起,得益於鎮幹部為民辦實事的一片真心,得益於鎮政府的一塊藥材試驗田。楓樹嶺是種藥的好地方  楓樹嶺鎮是淳安縣地域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這裡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宜中藥材的種植。然而,由於缺技術、缺信息,長期以來廣大村民是守著金山嘆苦經。
  • 宕昌好梯鄉:食用菌蔬菜四季生金"不斷擋"
    露天木耳幫帶群眾奔小康  好梯鄉產業園負責人杜敬東介紹,經過省移動公司的大力幫扶,已建成集中藥材、黑木耳涼曬,風乾和儲存扶貧車間1200㎡。今年來,好梯鄉在深化「宕昌模式」的基礎上,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投資96萬元,流轉土地6畝,全縣境內首次成功種植出露天木耳菌棒6萬袋,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產出幹木耳6000多斤。
  • 石灰窯鄉藥材豐收不愁賣
    村民採收藥材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順著一股淡淡的藥香,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上法臺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採挖、裝車、晾曬……看著藥材喜獲豐收,村民們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近年來,石灰窯鄉將中藥材產業確立為脫貧攻堅特色產業,優先在上法臺村以產業扶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的形式,探索建立了「合作社+貧困戶」的中藥材種植產業脫貧模式,通過全域化布局、標準化育種,實現了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闖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子。眼下,又到了黨參收穫的季節。
  • 王樂義:壽光富了不算富 全國農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1993年8月的一天,已是下午兩點多了,走鄉串鎮一上午的山東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確實感覺有點餓了,這是他西行至新疆的第一次、第一天,也是第一頓飯,而端上桌的午飯卻讓他大吃一驚——油辣麵。鮮紅的辣椒拌著拉麵,油乎乎的香辣味道直衝鼻腔,而這也是整頓飯的全部。
  • ...國家重點實驗室森林藥材研究團隊:讓農民兄弟都種上「脫貧仙草」
    多年來,以斯金平教授為首的浙農林大森林藥材團隊,依託「浙江省鐵皮石斛產業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大平臺,組建了鐵皮石斛全產業鏈、產學研結合的科技特派員團隊,立足浙江,輻射全國,為農民送技術、送服務,讓數以萬計貧困農民通過林下種「仙草」,找到了不砍一棵樹也能脫貧致富的「法寶」,以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 甘肅"千年藥鄉"宕昌深山烹藥膳 打造食療養生勝地
    【解說】6月14日,位於甘肅宕昌國家4A級風景區官鵝溝的首家藥膳館正式開館營業,聽水聲、觀奇山、品藥膳成為當地旅遊一大新亮點。  【解說】宕昌縣縣長李建功表示,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有發展藥膳的上品食材。境內中藥材資源達690多種,其中形成銷售量的有140多種。
  • 臨夏州杓家村:待到藥花爛漫時
    關家川鄉杓家村成片的藥材正迎風搖曳,一株株藥材鬱鬱蔥蔥,長勢喜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杓家村緊緊圍繞「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培育中藥材產業,調整產品產業結構,大量種植冬花、柴胡、黨參等中藥材,淡淡的藥香飄出了山村脫貧路。
  • 廣東湛江:特色農業帶富數十萬徐聞農民
    特色農業帶富徐聞數十萬農民,去年全縣農業總產值比2005年增長113.39%,農民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長34.98%。  農業縣的徐聞農業人口佔全縣人口的七成以上,80多萬畝的土地養育著徐聞50多萬老百姓。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省委省政府在徐聞實施改水治旱,徐聞緊抓機遇,徐聞農業借勢而上,一年一個樣,如今領跑全市甚至全省農業。
  • 雲南迪慶州維西縣社:「推」出來的藥材之鄉
    近幾年來,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供銷合作社按照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要求,結合境內地貌和氣候特點,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引導、扶持農民發展藥材產業,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目前已形成全縣1/4的農戶參與,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值近億元的藥材種植規模。維西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處於「三江併流」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