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黃芪從地裡被機器挖掘出來
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藥材香味
一車車藥材被拉回家中或者加工車間
換成一沓沓鈔票
映紅了木耳鄉群眾的笑臉
11月的宕昌縣木耳鄉木耳梁上
寒風咧咧
依然吹不散空氣中的濃濃藥香
凍不住收穫後的張張笑臉
從分散種植到規模種植
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
從坐等收購到觸「電」銷售
宕昌的道地中藥材
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關注
而木耳鄉作為宕昌縣中藥材
標準化種植核心示範基地
中藥材早已成為當地群眾
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木耳鄉位於宕昌縣北部
距縣城46公裡
氣候溫涼溼潤,雨量充沛
平均海拔2440米
獨特的氣候為木耳鄉種植
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前一直沿用一家一戶傳統的種植模式
群眾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現在好了
村黨支部通過帶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
推廣中藥材標準化、規範化、農機化種植
又與合作社籤了訂單藥材
不愁銷路,旱澇保收。」
馬有全既是奤治村村主任,又是村級合作社理事長
在他眼中,現在真的是思路一變天地寬
一次轉變,宛如一次新生
「2019年,木耳鄉成立了眾聯特色農業農民合作社
建成了幫扶基地和扶貧車間
建設了烘乾房、電商服務中心
形成『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
木耳鄉鄉長羅彥拿起一根剛從地裡挖出的黃芪說
「今年,我們又按照各村實際情況
由10個村『兩委』領辦合作社
全流轉農戶土地2083畝
標準化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等
訂單中藥材種植達4000多畝。」
「今年春耕生產中
我將19畝耕地按照每畝400元
全部流轉給村合作社
現在我在合作社上班拿工資
到年底,社裡還要二次分紅
加上產業扶持到戶資金5000元
一年有上萬元的收入
生活越來越好了。」
木耳村辦合作社社員景選清笑著說
木耳鄉按照
「夯基礎、上產業、建龍頭、促增收」發展思路
多方協調資金
在生產規劃、產業融資、
信息宣傳、技術指導等方面
為農戶提供「鏈式」服務
「從去年開始
我們在提高中藥材品質的同時
加大了大型種植機械的投入
極大地降低了中藥材由種到收等
幾個環節的成本投入。」 羅彥說。
如今,宕昌縣2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
和木耳梁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生意」紅火
木耳梁示範點種植的藥材更是
順利通過了綠色認證和有機轉換認證
成為木耳靚麗的名片
產業是發展之計,脫貧之本
木耳鄉從「藥材」到「藥財」
真正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
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有許多優質中藥材其種群和性狀當地特有。據《漢代醫簡》等文獻記載,宕昌在北魏時期就開始種植當歸等中藥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宕昌常年家種面積比較大的藥材有當歸、大黃、黨參、紅芪、黃芪、柴胡、板藍根、黃芩、羌活、獨活等10餘種。尤其是「哈達鋪當歸」、「宕昌黨參」、「宕昌黃芪」、「宕昌大黃」四大宗藥材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優,先後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藥用有效成分均高於《中國藥典》規定標準。
宕昌中藥材無論在品種上,還是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都具有明顯優勢。2019年,宕昌全縣中藥材總面積穩定在40萬畝,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種植基地25.5萬畝。當年採挖27萬畝,總產量達到8.22萬噸,總產值預計可到6.5億元,藥農人均中藥材收入預計可達3220元,佔藥農人均純收入的44.4%。
1984年宕昌當歸、大黃、紅芪、黨參均獲外貿部「出口榮譽證書」;
2005年哈達鋪當歸GAP基地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認證;
2006年全縣15萬畝中藥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通過認定;
2007年當歸產品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
2011年「哈達鋪當歸」和「宕昌黨參」通過原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2013年「宕昌黃芪」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2015年「宕昌大黃」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宕昌所產的當歸、黃芪、大黃、黨參分別獲得第十六屆、十九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
藥香飄飄,穿越千年。
宕昌縣將中藥材產業列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導產業,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示範點12個,建成中藥材專業市場11個,組建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541個,全縣從事中藥材等農副產品,加工販運的大戶達到500多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全縣開辦了中藥材網店1116家,開發中藥材網貨產品38類152 種,中藥材銷售額2.3億元,帶動貧困戶4866戶。
現在宕昌中藥材通過線上線下的渠道遠銷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哈薩克斯坦等地。
(文/記者 靳淑敏 羅豔 王坤 圖/記者 冉創昌 李董)
監製:竹 翠 責編:楊小艾
編輯:趙凌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