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會對影視作品片尾字幕那一長串名單產生好奇,製片主任到底是幹嗎的?副導演究竟有什麼職能?那個標著「茶水」的職位真的就只是端茶送水麼?他們和演員之間又會發生什麼奇葩的故事麼?……
近日,某網站記者深入橫店影視基地,遍訪多位製片人、副導演、演員、經紀人,在了解他們工作性質的同時,也了解了不少在幕前很難見到的故事。
劇組分工普及帖
A
職務名稱就有幾十個
劇組裡都有什麼人?如果你曾留心過影視作品的片尾字幕,那麼對「製片」「統籌」「副導演」這些稱呼肯定不陌生。但他們具體都負責什麼,到底怎麼分組你可能就搞不太清了。通常,按照職能來分,一個中等規模的劇組包括以下幾類:
製片組:設有製片主任、現場製片、生活製片、外聯製片、財務人員、劇務及後勤保障人員等。
導演組:設有導演、副導演、場記、動作導演、特技導演等。
攝影組:設有攝影師、副攝影師、攝影助理、機械員、燈光師、燈光助理。
美工組:設有總美工師、美工設計及服裝、道具、化裝等小組。
錄音組:設錄音師和錄音員。
無論你是為劇組投錢的大人物(出品人),還是為劇組做搬運的小人馬(場工),哪怕就是端茶送水的(茶水),只要為劇組服務,都可以在片尾字幕上找到對應的職務名稱。
B
劇組規模大小各不同
一般劇組有多少人?據一位長期奔波於各劇組之間的製片人小夏(化名)介紹,一般中等規模的電視劇劇組,工作人員有140—150人,古裝劇的人員會更多些。
「也有少的,或者不正規的,我聽說過最少的一個組,總共算下來就80人。」小夏說道,「當然,人少了活兒卻少不了,他們很多人又得當助理又得幹場務,全是一人兼數職。」那大的劇組能有多少人呢?實際上,劇組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幾百人,尤其是那種史詩級的巨製,更是達上千人。
據電影《赤壁》的監製胡曉峰介紹,當時他們整個劇組,最多的時候有近1000人。甭說人了,光劇組的馬就有200匹。「有200匹馬就意味著還得有200名騎手,這麼大規模的馬隊得由十幾名工作人員管理。」胡曉峰說道。
據當年探過班的記者回憶,《赤壁》劇組的陣勢甚是空前,「我親眼見到劇組用卡車拉人,都是十幾卡車十幾卡車地拉,而且每個路口都有劇組的人指揮交通,以免阻礙道路」。
C
場工按地域分幫派
但不管是幾十人的迷你組,還是近千人的超大組,對那些長期蟄伏在橫店以「混劇組」謀生的人來說,他們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競爭上崗」。
據記者了解,目前這些橫店務工人員大多數以「抱團」的形式存在,由包工頭統一負責。按照不同地域劃分,所以你在劇組常常聽到「河南幫」「河北團」等稱呼。
某劇組場工解釋說:「這些人基本都是老鄉,包工頭是哪裡人,他底下的成員就是哪裡人。打個比方,就是村裡某個人出來打工入了這行,覺得能賺錢,就回去把村裡人都接出來一起幹。」當包工頭和劇組談下工作,便拉著所有兄弟一起進組。
這種「抱團」的機制自然有好有壞,一方面工人心齊,團隊執行力極高,大大保障了劇組的拍攝進度;但另一方面,一旦雙方發生矛盾,包工頭帶頭走人,那整個劇組將會瞬間癱瘓。
此外,有些大劇組會同時聘用幾個外包團隊,因為搶活起紛爭,或者因為幫與幫之間合作不愉快而發生口角的情況時常發生。「這種事兒多了,見慣不怪了。」經紀人小高說道。
在上一版中,我們綜合介紹了劇組的整體情況,接下來,我們就挑幾個比較重要的職位和大家聊一聊。
1
製片人遇上大牌也得忍氣吞聲
所謂製片人,其實就是負責整個影視劇項目的管理工作。如果用大白話解釋,就是找錢、找劇本、找演員、找拍攝班子,拍攝完了還要找人買片子的那個人。所以說,製片人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當得了,上要理得順領導,下得管得住小人,情商和智商都得高。按理說,他們掌握著整個劇組的生殺獎罰大權,地位應該高高在上才對,沒想到,製片人的委屈事真不少。
製片人老么也向記者講了自己遭遇過的奇葩事。一次古裝戲拍攝,工作人員將做好的戲服拿給某過氣的臺灣美女演員,她卻說這個顏色不適合她。「人家說這個顏色就沒有女人能穿著好看。」好說歹說都不行,於是老么只好按照這位女演員的要求,讓人連夜找裁縫再去做一套她喜歡的顏色。
第二天,拿到戲服的女演員可謂歡天喜地,老么原以為劇組能夠順利開工,沒想到她又拒絕吊威亞。「沒事,我們有替身。」老么向女大牌解釋,但該演員依舊不領情:「要是替身穿了我的這身衣服,我可就不能再穿了哦。」迫於無奈,老么只好讓裁縫再連夜做了一套一模一樣的戲服給替身。
到了第三天,所有裝備一切就緒,終於開始了順利拍攝。眼看替身已經吊了上去,沒想到,前來探班的記者來了。眼看如此場面,這位女大牌對劇組怒不可遏道,「怎麼能讓替身去演呢,我的戲從來都是我親力親為的。」結果這位女大牌在眾記者面前上演了一出敬業搏命的好戲。
2
個別副導演常常財色雙收
探訪中,記者從幾位受訪人那裡不約而同地聽到一句話,要說一個劇組,最春光無限的,就應該是演員副導演了。演員副導演到底負責什麼?他們到底怎麼了?也成為記者的興趣點。
顧名思義,演員副導演的主要工作就是為作品挑選演員,相當於劇組的「HR」。從主角到配角,從特邀演員到群眾演員都是演員副導演的工作。要挑出既符合劇本要求又便宜划算的演員,其實並不容易。
「演員副導演身邊可多人圍著了。」一位長期跟組的演員宣傳小齊跟記者說道,「尤其是那些五六線的小演員。她們如果半年接不上戲,可能真的就揭不開鍋了。所以得維護著跟演員副導演的這層關係。」
而記者也從另一位演員經紀人處了解到,「孝敬」演員副導演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給回扣,「比如你一集一萬,兩千要返給演員副導演,要不人家之後就不找你了」。
除了拿回扣,劇組中流傳的那些桃色緋聞也往往和他們有關。「只要他們想,演員副導演們的桃花緣就是整個劇組最多的。」現場製片人小光一邊說一邊對記者使了個眼色。
據他講,前兩年有一部備受矚目的賀歲片,在開拍前的一個月裡,該片演員副導演幾乎夜夜當新郎,每天都換姑娘陪床,「之後隨便給人家安排個角色就好了。」小光補充說,「實際上這個圈子裡很多姑娘都不太在意這些,雙方都得到了利益就好。」
又能當新郎,又能賺外快,聽起來演員副導演確實是個難得的肥差,可這風光的日子只局限在劇組開拍前。一旦開始拍戲,他們就立刻被打回原形,每天處理無數瑣碎雜事,還要看導演和大牌的臉色。
3
生活製片訂飯能撈幾十萬
生活製片就是劇組各色人等的生活保姆。買票、訂盒飯、酒店住宿,有問題請找生活製片。說他們是製片,倒不如給他們取個外號,就是會走路的「攜程助手」,還是能管飯的那一款。
在拍攝現場,一般很少能看見生活製片的影子,他們不是在訂機票酒店盒飯,就是在訂機票酒店盒飯的路上。只要不是太大牌的演員,劇組所有人的生活、吃喝拉撒都要靠生活製片統籌,小堂就是這麼一位整天都忙叨叨的生活製片。
因為把控著整個劇組的「生活費」,很多人都認為生活製片大有油水可撈,小堂自己也聽說過同行的「眯錢」事件。「比如說一個盒飯定價20塊,但其實也就只值五六塊,中間的差價都進了私人口袋。」一部中等投資的戲連續拍攝幾個月,箇中可能被生活製片「黑」掉的資金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如此一來,一個「能幹」的生活製片,他的「片酬」可能比一線演員還要高。
4
統籌發話堪比聖旨
啥是統籌?還記得華羅庚的那篇課文《統籌方法》麼?一邊燒開水一邊做功課,這麼算下來才是最節省時間的。實際上,劇組的統籌就是每天給全劇組派活兒的人。每個工作人員「幾點起,幾點睡,幾點幹活,幾點餵」基本都要聽從統籌的安排。
說實話,統籌的這個活兒真心不好幹,因為你得考慮到製片組的進度,又得考慮到攝製組的疲勞程度,還得結合演員的脾氣,將不對付的演員儘量分開。當然,在不同人眼裡,統籌的地位也不一樣。用一個現場製片的話說,「統籌?統籌就是每個劇組發聖旨的人。人家說了,我們就得照辦」。
「通常,我們在劇組都會跟統籌打好關係。」一位演員的經紀人說道,「要不人家給你安排一個早上8點的通告,然後又安排一個晚上7點的,你都沒地方哭去。」
5
茶水工一月工資能有六七千
在劇組中,還有一類人很特殊,他們的名字叫茶水工。茶水工不是藝名,他們真真切切地負責起了端茶倒水的工作。要知道,茶水組可是衡量一個劇組是否高大上的標準之一。因為不是所有的劇組都請得起茶水,有茶水的劇組都是劇組中的「特侖蘇」。
茶水組象徵著一個劇組的經濟實力茶水組象徵著一個劇組的經濟實力
據一位生活製片老郭介紹,普通劇組都沒有茶水的預算,「這些活都是場工們輪流做。只有資金充裕的大組才會配備專門的茶水組」。遇到豪氣的劇組,光茶水工就能有七八個人。
「大劇組上千人,除了導演、演員、群演,還得有幾百個工作人員等著喝水。」別小看了準備茶水這件事情,要記清誰愛喝什麼口味,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小抄都能記滿一本。據說陳寶國當初為了鍛鍊兒子,就曾經讓他去劇組做茶水工,既鍛鍊記憶力又能練就一身察言觀色的本事。「別小看他們茶水工,人家一月也六七千拿著呢。」老郭的話,令記者驚掉下巴。
至於往看不順眼的演員杯裡吐口水?那真的是電視劇裡才有的橋段。老郭表示「沒人敢那麼做,一旦被發現了,立即開除,一點商量餘地都沒有」。
總結陳詞
說起整個劇組誰最苦逼,記者在結束橫店採訪之前,正好遇上了著名編劇和製作人於正。在於正看來,整個劇組最苦逼的就是如自己一樣的製片人,「其他人都拿完錢就好了,製片人還要承擔風險。賣不好擔心賠本,賣好了擔心下一部。操不完的心。」但經過我們幾天的採訪發現,劇組的各個職位都是各有各的辛酸淚,誰都能跟你噴出自己的革命史。
所以,記者也只能勸誡,在「沒有最苦只有更苦」劇組中奮鬥的人兒們,少一些算計和爭執,彼此之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