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精準扶貧機制 創新幫扶模式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定安:多措並舉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定安縣黃竹鎮白石嶺村貧困戶周太通過養雞脫貧。 黃祥 攝
「既能學到種植技術,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發展村集體經濟就是好!」11月19日,在定安縣富文鎮大裡村秀珍菇栽培示範基地,一朵朵小小的秀珍菇覆蓋在菌包上,茂盛生長,村民羅海榮一邊摘菇,一邊感慨地說道。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讓越來越多村民過上了好日子。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策略,引導農民就業、提高貧困人口收入的具體實踐,富文鎮大裡村秀珍菇栽培示範基地的創建僅僅是定安縣大力推進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定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制定並出臺系列文件,完善精準扶貧機制;同時,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優勢,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扶貧項目產業化,扶貧資金股份化」等創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讓農民腰包鼓起來,讓農村經濟富起來,為定安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添火加薪」。
創新幫扶模式
拓寬村民致富路
「真心感謝政府的幫扶和帶動,讓我們快速摘掉『貧困帽』,而且還鼓勵我們入股村集體產業合作社,小康的目標不難實現呢。」羅海榮是村裡的貧困戶,原本只靠丈夫在外打零工維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困難。
今年6月,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脫掉「空殼村」的帽子,定安縣富文鎮大裡村委會發展起村集體產業——秀珍菇種植,羅海榮也因此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當上秀珍菇種植工。
據了解,長期以來,受「空殼村」問題的影響,定安當地許多鄉鎮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為此,近年來定安縣轉變思路,利用各級財政扶貧資金,合力推進富文鎮大裡村等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建設。
同時,為每個村配套產業發展資金,由村委會將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獲取分紅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地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問題,也為農民增加收入拓寬了路子。
「一直以來咱們村裡缺少支柱產業,農民的收入來源單一而又零散,政府大力提倡的『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幫扶模式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不但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村民們致富有了盼頭,創業積極性也高了起來呢!」大裡村黨支部書記葉學堅興奮地說道。
「富文鎮大裡村秀珍菇栽培示範基地的創建,取得了良好經濟成效,為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和創收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下階段縣委、縣政府將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基地擴大生產條件,讓更多村民快速脫貧致富。」定安縣扶貧辦主任王旭表示。
實施產業扶貧
村民腰包鼓起來
在定安縣龍門鎮石坡村裕軍養雞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莫裕軍的電話響個不停。「富硒閹雞的品質好,市場需求量非常大。眼下春節旺季還沒到,要上門收購的電話就已經非常多了。」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當地養雞大戶,莫裕軍一直對富硒閹雞產業充滿信心。
「加入富硒閹雞養殖產業隊伍,不但早早實現脫貧,家裡還蓋起了樓房,開起了小轎車。」從一名貧困戶,到村裡專業養雞戶的代表之一,定安縣龍門鎮石坡村村民莫錦迫的日子一天天滋潤起來。
定安縣委書記陳軍表示,定安將依託富硒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讓富硒產業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新源泉。
藉助品牌優勢,實施產業扶貧,讓扶貧項目產業化是定安推進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2016年以來,定安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將定安黑豬、定安鵝、富硒香米、富硒閹雞等特色品牌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投入特色產業資金,重點扶持貧困人口種養富硒大米、定安黑豬、黑山羊、富硒閹雞等優質經濟作物和特色畜禽。同時,鼓勵致富帶頭人發揮積極作用,影響和號召更多農戶加入產業脫貧行列。
「產業扶貧的模式讓現有的優勢產業和貧困戶利益有效結合起來,使得貧困戶有了可持續性的收入,也讓合作社、致富帶頭人、企業實現抱團發展,更好地把扶貧資金投入到發展扶貧產業組織化經營上,為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驅動力。」定安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蔚表示。
依託資源優勢
因地制宜助增收
11月19日清晨,在定安縣定城鎮秀龍坑村芋頭基地裡,農戶唐南飛已經在為即將到來的香芋種植期做準備。
「今年新型香芋收成不錯,價格也好,所以接下來我打算加大種植面積,爭取明年收入翻番。」唐南飛是秀龍坑村貧困戶,今年初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扶下,嘗試種起了新型香芋品種。沒想到個頭大、產量高、生長期短的新型香芋品種十分受市場歡迎,嘗到「甜頭」的唐南飛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一直以來,秀龍坑村所處的龍州洋就是傳統的芋頭種植區,這裡田洋肥沃,澆灌方便,但卻未形成產業化,經濟效益一直也起不來。
2016年,在定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定城鎮根據鎮情實際,因地制宜,依託當地傳統芋頭種植區資源和產業優勢,在穩定發展「八月紅」芋頭種植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引進新型香芋種苗,從而培育壯大芋頭特色優勢產業。
「定安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如何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讓更多農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是當前扶貧工作的重點。」定安縣扶貧辦負責人表示,將通過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延伸產業鏈等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而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強百姓的幸福感。(本版策劃:洪寶光 撰稿:容朝虹 符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