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這些問題煩惱嗎? 釣不到大魚? /魚訊不好? /不靈敏? /只能釣底?
※大魚生活在底層,水深的地方,一般高岸較遠,要使用能遠投的漂;
※傳統使用鈴鐺磯竿,魚咬鉤了還不會出現訊號, 要拖動鉤才能出現訊號;
※傳統磯釣使用鈴鐺,只能聽聲音才會知道有魚上鉤 ,反應慢;
※傳統使用爆炸鉤磯竿,只能釣底,不能釣浮。
選擇磯竿滑漂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看到這樣的宣傳語,你心動了嗎?
筆者也是磯竿滑漂遠投釣法的實踐者,也在邊學習、邊摸索的過程中,抽空寫下釣組中滑漂、鉛墜選擇的過程與釣友們分享探討。
磯竿和釣線都好選擇,一般選擇5.4米左右輕便的魚竿,儲線100米和冬釣鯽魚打串鉤漁輪要求差不多。釣線根據目標魚種的大小、魚線的拉力值確定釣線的大小。由於有儲線漁輪即使碰到大個體魚類,調整好卸力,也可輕鬆應對。另外還要考慮釣場水域水底複雜情況,適當加大線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對5斤左右的魚類3號線就可以了。我們不是專業釣手不講究超硬、超輕、超貴的追求,根據自己經濟條件選擇既能滿足而且經濟耐用的釣具即可。後期我們也將在文章中詳細介紹磯竿的選擇方法。
決定釣組靈敏性的關鍵是的是釣組搭配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核心就是漂和墜。
最早李大毛老師用的遠投漂,是自重遠投漂。
釣組從磯竿導線環出來依次如下:①棉線結→②半圓擋珠→③外掛式連接環→④卡拉棒→⑤鉛皮座→⑥配重銅墜→⑦魚鉤
自重遠投漂的優點是拋投距離遠,漂目清晰。自重漂尾部帶環,通過外掛式連接環與釣組結合。實際使用起來,站立不穩,靈敏度不高,只適合釣大水面,大型魚類。
還有一種海釣磯釣漂,類似於我們常用的手竿臺釣漂,靈敏度也不高,漂尾帶轉環(相對於自重漂信號有所提高),也是通過外掛式連接環與釣組結合。看上面的示意圖就可以知道,浮漂通過外掛式連接器、其中有快速別針,中間節點太多,浮漂信號傳導慢,靈敏度大大降低。
看釣組裡面還有配重銅墜,所以上述釣組原來是用於海釣的,直接拿來釣淡水魚類確實勉強,釣鯽魚等小型魚類想都不用想了。
而我們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河流、水塘等小水域垂釣,目標魚種基本都是鯽魚、鯉魚、草魚、青魚、鰱魚等魚種,而自然小水域裡面草魚、青魚等並不常見,還是以釣鯽魚為主,鯉魚為輔。
這就要求釣組靈敏度要高,適應性要強,最好和手竿配件能通用更好。所以後來李大毛老師以及愛動腦筋的釣友們改良了釣組,更適合淡水釣小型魚。看下面的改良釣組。
可以看到把外掛式連接器取消了,改成帶轉環的浮漂座,直接插入手竿的浮漂,考慮到釣遠使用大浮力浮漂。配重銅墜取消了,用可調換通心鉛墜或者鉛皮座都可以,相對於海釣釣組裡面大浮漂、重鉛墜靈敏度不知道提高多少。釣法靈活,釣底釣浮通過加減鉛墜重量就可以實現,和手竿釣浮、釣跑鉛一樣。
浮漂與鉛墜的搭配
浮漂:區別於手竿浮漂,要選擇大浮力的納米浮漂,不吃水,初學的釣友可以先買便宜的塑料空心浮漂學習,浮力至少在5克以上(手竿3號大漂浮力不超到3克)。鉛墜:根據拋投遠近、釣底還是釣浮(特殊情況),選擇鉛墜大小,如果釣點在20米左右,釣底的話用10克左右鉛墜即可。磯竿滑漂遠投釣法基本都是釣底,鉛墜的重量是遠大於浮漂的,鉛墜使用方法同手竿釣跑鉛,把鉛墜兩頭的太空豆拉開,根據目標魚種的大小確定行程,大魚釣線的行程長,釣鯽魚行程大概10CM就可以了。鉛墜沉入河底後,釣線由浮漂的牽引處於穩定的繃緊狀態,魚咬鉤拉動釣線,通心鉛墜不動,釣線從通心墜中間來回拉動,信號反映到浮漂。魚鉤前面的太空豆可以往浮漂方向拉,造成子線加長的效果,類似於手竿打飛鉛的釣法,在流動的河水、溪水裡面讓魚餌活動起來,誘釣的效果更好。懸墜釣離底、釣浮法只有在特定的環境會採用,比如說在橋上、壩上。
磯竿滑漂遠投適釣距離的遠近
磯竿滑漂遠投是相對於手竿的垂釣距離,從視覺的角度來看,磯竿滑漂拋出50米以上,看不見浮漂沒有意義了,最好在20米~30米之間,一味的靠加大鉛墜並不能把磯竿釣組拋投的遠與準,線組漂、墜的組合是否合理是關鍵。
從淡水河流及水塘魚的棲息環境來考慮,距離岸邊20米以上,對於魚類而言已經足夠安全了,岸邊水草多,太遠、太深水草很少,甚至沒有,同樣失去了天然屏障;岸邊水草多的地方也是浮遊生物活動的地方,魚兒遠離岸邊覓食不方便。
窩料、釣餌
順便交代一下吧。窩料還是和傳統釣的窩料差不多,差異在於傳統釣的窩料用的顆粒小,諸如小米為主,磯竿滑漂遠投釣的距離稍遠,不好打窩,只能用餌勺拋打過去,必須採用大顆粒窩料,諸如玉米、小麥等,否則重量輕會在空中散開,誘魚面積太大而且拋打不到釣點。
釣餌可根據不同季節、當地水域魚的偏口性採用玉米、小麥、商品餌或者紅蟲、蚯蚓等。
商品餌做釣餌製作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硬、黏,由於釣點很遠,餌料狀態最重要。因為磯竿拋竿頻率現對於手竿要低很多,首先要求餌料不能霧化,要黏,這樣在水底停留的時間長;其次要硬,要捏的實在,這樣才能保證釣餌在穿過很深水層後狀態依然良好,更不會在拋投的過程中散落掉;最後味型相對不重要,因為釣點遠離岸邊,魚類的警惕性很低,類似於手竿垂釣的生口魚,所以狀態的重要性大於味型。餌水比例掌握在1:0.7為好,要反覆打揉20~30次。
還是那句話,釣無定法,釣友們一定根據當地水情、魚情改變釣法及釣具。與魚鬥其樂無窮!
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只是個人觀點,歡迎釣友在下方留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