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是我們眾人皆知的一道菜,又叫做 「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第一名菜,也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於清朝同治年間首次創作出來的名菜。佛跳牆主要由魚翅、魚肚、魚唇、鮑魚、海參、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二十八種原材料配製而成,加入了紹興酒或者其他酒類,並且貯入酒罈之中,拌上泥密封,用文火蒸製十多個小時才做成的。佛跳牆的味道鮮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天和冬天兩季的精品佳餚。"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清朝的一個秀才這樣讚嘆到這道菜後,"佛跳牆"一名由此而來。
其實啊,佛跳牆的原名叫做「福壽全」,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時候,福州官錢局的一名官員驕陽跋扈,他宴請當時的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了巴結布政使周蓮,命令他的親戚和下屬親自主廚,在紹興酒罈當中裝入雞肉、鴨肉、羊肉、豬肚、鴿蛋以及海鮮等十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並且取名為福壽全。周蓮品嘗之後,覺得非常好吃,並且讚不絕口。他詢問到這道菜的名字,這個官員說這道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的含義,名叫「福壽全」。這便是佛跳牆的原名「福壽全」的由來。
到了後來,朝廷裡的有一個衙廚姓鄭,叫做鄭春發,他學成了烹飪福壽全的方法之後把這道菜改進了很多,改進之後,口味竟然更勝於福壽全。直到御廚鄭春發開辦「聚春園」的菜館的時候,這道菜竟然轟動了整個榕城。後來,有一批秀才們,他們來到了這裡嘗道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後,整個屋子飄滿了香味,葷香四溢 ,其中有一個秀才喝醉酒以後,觸發了詩興以後,當即漫聲吟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也基本相同。從此以後, 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1965年在廣州南園和1980年在香港,我國以烹製佛跳牆為主的福州菜引起了巨大轟動,在全世界掀起了佛跳牆熱潮。各地的華僑在外國創辦飯店,他們基本都用佛跳牆菜來招待外國的顧客。佛跳牆還在接待美國總統、英國女王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此菜便由此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