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分奶酪》裡有一對熊兄弟,讓狐狸分奶酪,他們倆特別斤斤計較,每次都嫌奶酪分得不一樣大小,讓別有用心的狐狸鑽了空子,吃光了整個奶酪。看來兄弟之間,朋友之間,都不應過分計較得失。
「始」的右邊是「臺」,「臺」和「胎」兒有什麼關係呢?「弟」和「第」都和次序有關?跟著漢字思維,了解漢字背後的秘密吧。
「始」是媽媽生下小寶寶
「臺」在古文字中是一個頭朝下的胎兒形象。「臺」最初是「胎」的本字,後來在左邊加上表示身體器官的肉月旁,變成了「胎」。「臺」可以做偏旁,表示與「胎兒」有關的意思。
女+臺 = 始。「女子懷胎,人之始也」,「始」是一個女人懷胎的過程。從呱呱墜地的這一刻起,一個嶄新的人生就開始了。因此「始」可以表示「起頭,最初」,與「終」相對,如開始、起始、從始至終。課文中的熊哥哥和熊弟弟不知道如何分奶酪,便開始吵起來了。
「第」和「弟」,有什麼關係?
古文字「弟」中彎曲穿梭的東西不是弓,而是繩索。用繩索在物品上有次序地纏繞的方式叫「弟」。
「弟」的最初之意不是「兄弟」的「弟」,而是「次序」。古時聚族而居,為了便於管理,通常家族內部需要定個次序,家中老大一般享有繼承家族管理的特權,之後是老二、老三、老四......兄弟之間的次序就稱之為「弟」。
「弟」在漢字中表示「次序、層級」的意思。「弟」加「心」是孝悌的「悌」,表示把這種層級性、禮教的規範放在心裡並遵守。《弟子規》中提到的「首孝悌」,說的是小孩首先要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
樓梯的「梯」是一層一層有次序地往上或向下。傳遞的「遞」是有次序地將一方的東西傳交給另一方。
「弟」後來專門指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弟」加上竹字頭就是「第」,也表示「次序」。古代講究尊卑有序,「門第」是指家庭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狀況,而地位高的人之住宅叫「府第」。讀書人考試合格也叫作「第」,考了第一名稱之為「狀元及第」。唐代詩人岑參有一句詩說:「看君尚少年,不第莫悽然。」意思是看你年紀還小呢,即使考不上也不要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