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21日,
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
這天,既是我國古代「四時八節」中的「夏至節」,
又是現在很多人牢記在心的父親節。
陳少梅《二十四孝圖》之「孝感動天」(鍾葵翻拍)
「夏節」和父親節重疊,只是偶然現象
「夏至節」又稱「夏節」,立夏當日即是,父親節是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夏節」和父親節重疊,只是偶然現象。
當兩節相遇,自然是父親節更重要,所以現在很多人把「夏節」過成父親節也是必然之事。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夏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而父親節是舶來品,「夏節」的傳統習俗漸漸被人遺忘,但父親節卻備受推崇。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難道我國沒有父親節?
其實,上個世紀40年代,中國也設立過父親節。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刊登一篇名為《八八父親節緣起》的文章稱,中國抗戰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些年中無數將士前赴後繼,英勇殺敵,他們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是父輩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應設立一個感恩父親的節日,以紀念這次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親們。
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與「爸爸」諧音,所以《申報》倡議以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並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但這個父親節在中國並沒有流行多久,至今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中國版本的父親節了。
陳少梅《二十四孝圖》之「親嘗湯藥」(鍾葵翻拍)
那麼,在中國古代有沒有父親節呢?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綜合性的,缺少單項的人倫主題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等。不過,每年以感恩父親為名的活動倒不少。有人曾統計過,中國古代起碼有四個父親節。
1、父親的生日。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父母的生日,子女不可不知,既為父母高壽而喜悅,又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憂慮。這樣一來,父親的生日,就成為子女表達孝心的最佳時機。
2、「天倫日」,即父母的成親日。
這一天,子女要向父母親行九拜大禮,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3、父親的「金榜題名日」,古稱「科甲日」,即父親高中科舉的那一天。
「科甲日」是古代男人功名事業的起點,如果父親有幸考中,子女會銘記這個日子,每當這天到來,都要為父親舉行祝賀活動。
4、子女過生日。
做子女的每逢生日,要先拜父母,以示不忘本。在父親的安排下先拜「天地君親師」,然後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
陳少梅《二十四孝圖》之「百裡負米」(鍾葵翻拍)
以上這些日子,雖均與父親有關,但稱之為古代的父親節,還是略顯勉強。無論是父親節還是母親節,須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獨特的民族精神,才能成為一個對人影響至深的節日。
外來的父親節,以感恩為主題;
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國的「八八父親節」,以感恩和報國為主題;
古代的父親生日、父母成親日、父親「金榜題名日」、子女生日等,基本上也是以感恩為主題。
這些「父親節」,只強調感恩,其文化內涵還不夠豐富。
其實,我國最早提出父親節概念的是孔子,只是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原因是古人認為孝順父親是須持之以恆的「必修課」,沒必要設立一個節日提醒大家記住父親。近代以來,儒家學說屢屢被批,就更沒人注意了。
《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性,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人為貴,人類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為重要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尊敬父親更為重要的了,而尊敬父親沒有比在祭天時將父祖配享天帝更為重要的了,周公就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
這裡的關鍵是「嚴父莫大於配天」一句,言下之意是敬父如敬天。父母對子女而言有如天地,父親如天,母親如地,這種觀念,正是源於孔子整理的《周易》。
《周易·說卦傳》說:「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乾坤二卦,既象徵天地,又代表父母,故孔子稱「嚴父莫大於配天」,並說周公能做到這一點。
陳少梅《二十四孝圖》之「扇枕溫衾」(鍾葵翻拍)
按照孔子的意思,如果要選擇一天為「父親節」的話,最適合的日子就是祭天那天。
古代祭天是哪天?按古代禮儀,祭天的時間是每年的冬至。「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自上古時期到至近代的傳統,北京的天壇公園,就是元以後歷代帝王祭天的場所。
乾卦的精神,就是天的精神,父親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又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卦純陽,雖然強大,但始終努力不懈,嚴謹惕勵。就像父親默默耕耘,守護著家庭。
《周易》還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在傳統文化中,天是至高無上的,是萬物的根源。在傳統家庭中,父親也是子女的一片天,是家庭的頂梁柱。
「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
我們要記住,
每年的冬至日,
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父親節。
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