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4月30日《刺客信條:英靈殿》的首發預告公布,和預購的開啟。
無數刺客信條系列的粉絲立刻歡呼雀躍地討論了起來。
不到四分鐘的的預告片,塑造了一位有信仰、有原則、有膽識的維京領袖。
也塑造了一群,英勇無畏的維京戰士。
維京人,作為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好戰種族,在不少藝術作品中都以爽朗英勇的形象出場。
比如由英國女作家克瑞西達·科威爾所著,並改編成票房不俗的動畫電影的《馴龍高手》中,就將維京人塑造成驍勇善戰,不畏巨龍的偉大形象。
藝術作品對歷史形象的改編和使用往往帶有主觀色彩和藝術的美化。
歷史上,真正的維京人卻是一群以殘暴冷血的海盜,靠打砸搶殺而臭名昭著的侵略民族。
當然,在那個八九世紀那個黑暗的時代,我們也不該以現在眼光去批判他們的對錯。
維京人的前身是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海域的北日耳曼人,隨著氣候變得更加溫和,很多永凍土蛻變成了可耕種的土地,使得生活條件逐漸提高,食物更加充裕。
本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可物極必反。充足的食物導致北日耳曼人人口迅速增加。
那個時候,大家還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因此有限的田地沒有辦法供給龐大的人口。
公元八世紀左右,北日耳曼人迫於生存壓力選擇,駛向大海,前往更廣闊的田地尋得生存的機會。
維京人(Viking)一詞在英語中有海盜的意思,但事實上「維京人」這個稱呼真正的由來已經難以考察了。
育碧在《刺客信條:英靈殿》的遊戲簡介中寫道:「扮演維京戰士艾沃爾,踏上黑暗時代的英格蘭,探索美麗多變的開放世界。」
聽起來會是一段不錯的冒險,可遊戲中的這段劇情的真實背景卻是對英格蘭血腥的侵略。
維京人的侵略遍布了半個歐洲,從愛爾蘭到不列顛,從法國到東歐。
可以說維京人對整個歐洲的歷史文化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深遠影響。
順便一提的是,維京人不僅擅長研製戰船,還研製出了一種名為「血鷹」的刑罰。
將受害者的肋骨和內臟從背後拔出,模擬成鷹的模樣在撒上鹽。
這樣的惡趣味僅僅看到模擬的圖片,就讓人渾身發寒。
1066年哈拉爾入侵英國, 終於在在此次戰役中,英國戰勝了維京人。
戰敗的維京人宣布投降,並至此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再強大的事物也難以抵禦時間的流逝,長達兩個世紀的維京人侵略,從惡名遠揚到黯然退場。
維京人最終還是在不斷的遷徙中逐漸與其他民族相融合,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