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接孩子回來的路上,小朋友仰著紅彤彤的臉蛋用稚嫩的聲音問道,「媽媽,還有幾天過年丫?」看著孩子天真帶著期盼的眼神,我摸了摸他的頭「還有半個月,你很喜歡過年嗎?」
「當然了,我每天都盼望著過年呢!」小朋友眼神亮晶晶,一步三跳地在前面跑了起來。看著那歡快的身影,我忽然理解了當初的我,仰著頭問母親同樣的問題時,為何母親會回答我不喜歡過年,過年是你們小孩子的期盼,如今對這個答案我能感同身受了。
農村裡流行這樣一句話,小孩子盼過年,大人盼種田。之所以有這個說法,是因為過年是小孩子收穫的季節,新衣服,壓歲錢,還有親人的陪伴與祝福,所以充滿期待。而過年對於大人來說,就是付出的季節,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各種壓歲錢,紅包應酬。一個年過下來幾個月的工資就沒了,所以大人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反而喜歡種田,因為可以播種希望。
01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味越來越淡,過年最快樂的人已不再是我們。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因為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收壓歲錢,可以帶著塑膠袋從村頭跑到村尾。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放鞭炮,可以肆無忌憚的追逐奔跑,那時的我們對過年是無比期盼的。
兒時的我們是掰著指頭等過年,過年是興奮的。那時的我們沒有手機,沒有ipad,沒有wifi,除夕之夜家人們一起貼窗花,看春晚放煙花,守歲,簡單又幸福。
長大後身份轉變了,人年齡增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我們不再像兒時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最簡單的快樂。我們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過年意味著走親戚的時候,會被問學業如何,工作如何,收入怎樣,有沒有談朋友等等。長大以後,身上的責任重了,可是心遠了,父母老了,兒女在漸漸長大,曾經的快樂只能在孩子的身上找尋回憶。
年還是那個年,只是少了當初的味道。不是時代變了,而是我們長大了。
02
年味越來越淡,人情也越來越淡,大家都已經成為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似兒時,一點點小幸福就能讓自己歡呼雀躍。
年味是什麼,其實就是儀式感。儀式感會帶來繁瑣,也是慢生活。對於長大的我們,長期的快節奏生活讓我們體驗不到年味,人越來越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曾經年味濃是因為兩個原因,一個是親情濃,友誼濃,相互往來很講真情,彼此交心。二來對來年有一份美好的願望和期待,始終帶著一份念想。
如今這兩樣都已經變淡,表面是生活條件提高,實則是人心,人情變的冷漠疏離,而對未來的期待也有些麻木。
即便還是按著時間,按著約定俗成的方式過年,但親情友情變成各種形式上的應酬,大家臉上堆著笑,喜氣洋洋,實則不交心。
年,越來越近;年味,卻越來越淡;少了點過年的期盼,氣氛,情懷;多了一點過年的負擔,勞累和人情
03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我們越來越成熟,每天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跌跌爬爬,所以來不及欣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美好。
朱德庸說:過年就是抱一抱小時候自己的節日。
長大以後我們越來越羨慕小時候的天真爛漫,有一句歌詞唱的是越長大越孤單,我們心裡裝著很多心事,再也騰不出地方來盡情享受那些熱鬧的情景。
小時候的過年真的是過了一年,漸漸長大後的過年就是老了一歲,即便年歲相近,「過了一年」和「老了一歲」終究還是不同。老了一歲意味著思想更成熟,所期待的東西越多。簡單的小幸福,再難滿足我們。
年依然還是那個年,只是我們需要放下腳步,駐足欣賞,以孩童的目光,去體會那些回憶裡追逐的年味。
陳曉卿在《舌尖上的新年》的同名書中寫過一段話:
現在的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總有一種味道,想子宮一樣,會無條件地接納你。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
長大以後的我們總是在匆匆忙忙地趕路,從未放下腳步看一眼沿途的美景。年味越來越淡,其實人也是越來越累。過年本是闔家團圓,一起祝願的日子。不如停下腳步,放下包袱,和身邊重要的人一起度過這溫馨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