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12月9日訊 (記者李亞萍)前段時間,一則央視新聞登上熱搜,引發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這個熱搜討論的「主角」正是幽門螺旋桿菌,在我國,幽門螺旋桿菌的平均感染率已經達到了59%。這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攜帶者。
幽門螺旋桿菌到底是個啥?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感染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真的會導致胃癌嗎?今天,記者採訪了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消化二科的主任醫師韓佔波,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高感染率可能與共餐習慣有關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微需氧革蘭陰性桿菌,主要寄生在胃裡,黏附於胃黏膜上。與其說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病,不如說它是一種致病細菌。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感染率呢?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消化二科主任醫師韓佔波說:「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前者是吃了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食物,後者是飲用被帶細菌的糞便汙染過的水源等。」韓醫生認為,我國的高感染率可能是與共餐習慣有關。
說到這裡,韓醫生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一群人出去吃飯,你也不知道誰有幽門螺旋桿菌,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有細菌的人夾過菜之後把細菌帶到了這盤菜上,然後別人再夾了帶細菌的菜,這就很容易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沒有特定易感人群,原則上來說,每個不注意飲食習慣和衛生的人都可能感染這種細菌。」韓醫生補充說道。
不必過度恐慌,胃中「幽靈」沒那麼可怕
那麼得了幽門螺旋桿菌會有什麼後果呢?真的會導致癌症嗎?韓醫生提醒大家,大可不必過度恐慌,不是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都會轉化成胃癌,這個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從感染者發展到胃癌是有一個過程的。
「首先,如果食入幽門螺旋桿菌數量較小,會引發慢性胃炎,這種情況稱為淺表性胃炎。如果淺表性胃炎反覆發作,則會形成萎縮性胃炎。在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會出現腸黏膜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就有很大可能會發展成癌症。」韓醫生詳細介紹了這一過程,並建議大家有不適的情況及時就醫。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怎麼檢測呢?韓醫生說,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碳13和碳14呼氣實驗,家庭直系親屬患有胃癌的以及出現胃部不適症狀的人群應該積極檢測。
警惕虛假宣傳,牙膏治「幽」不可靠
關於現在網上流傳的「神奇牙膏」、吃大蒜、喝蜂蜜水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偏方,韓醫生直接回應說:「並不靠譜。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裡,口腔內並不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所以用牙膏刷牙沒什麼用處。」關於後兩種方法,他解釋說:「大蒜雖然有抑菌作用,但想殺滅幽門螺旋桿菌需要很大劑量,我們每天攝入的劑量遠遠不夠,而蜂蜜本身不具有抑菌性。」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會引發一些胃部疾病,但不是所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會出現相關症狀,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是不需要治療的,盲目殺菌反而會引起別的疾病。但患有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惡性淋巴瘤等相關性疾病的患者,建議根除。
養成好習慣,遠離幽門螺旋桿菌
預防大於治療,生活中如何預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呢?韓醫生說,幽門螺旋桿菌大多「病從口入」,培養分餐習慣非常有必要。在外聚餐也儘量使用公勺公筷,不要互相夾菜,避免細菌交叉感染。
除了分餐制,韓醫生還提醒大家,飯前便後要記得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來源:河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