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國內最知名的美漫研究者之一,多年來致力於翻譯、介紹歐美漫畫,希望讓更多人能了解這個龐大而妙趣橫生的世界。美漫圈人稱「M大」。
《蝙蝠俠》(1989)
1939年,畫家鮑勃·凱恩和編劇比爾·芬格為DC漫畫公司的《偵探漫畫》創作出了蝙蝠俠的形象。蝙蝠俠既是一個偵探,也是一個神秘的黑俠,以自己的方式同犯罪作鬥爭。從一開始他就被警方當作敵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和警方建立了合作關係,也有了少年助手羅賓。
僅僅一年時間,蝙蝠俠的人氣就幾乎趕上了超人,和他一起成為DC漫畫公司旗下的兩大超級英雄。
這一年,Republic電影公司找到DC漫畫(當時還叫做National漫畫公司),想把超人搬上銀幕——不是A級製作,只是當時流行的低成本連續影集的形式。
雙方沒有談攏,於是Republic轉向了DC的競爭對手Fawcett公司,以他們的主打英雄神奇隊長沙贊為主角,成功於1941年推出了《神奇隊長曆險記》;而DC則轉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合作,於1943年推出了蝙蝠俠電影系列。
1943年版蝙蝠俠
1943年推出的這套低成本連續片由劉易斯·威爾森主演,共15集。其中與蝙蝠俠合作的不是哥譚市警方,而是聯邦政府,政府知道他就是布魯斯·韋恩。可能由於二戰當時的背景——片中的大反派達卡(Daka)博士是一個妄圖統治世界的日本人(由白人扮演)。
達卡博士
這部影片成本很低,製作上非常粗糙,甚至連蝙蝠俠頭罩上的兩個耳朵都不一樣高。由於預算限制,蝙蝠車之類的當然就從略了,而是由管家開車把他倆送到要去的地方。
影片算不得上佳之作,但它卻反過來對漫畫的創作造成了影響:它創造了蝙蝠洞作為蝙蝠俠的秘密基地,其入口隱藏在韋恩大宅的一座老掛鍾背後。這個設定被漫畫吸納,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倫比亞公司於1949年推出了續集《蝙蝠俠與羅賓》,同樣是15集的系列,由羅伯特·勞瑞主演。後來他還在1956年的超人電視劇中客串了克拉克·肯特的一個朋友。
《蝙蝠俠與羅賓》
在這之後,低成本連續影集讓位給了電視劇。而漫畫則遭到了雙重夾擊:電視的迅速普及提供了廉價而方便的娛樂,花一毛錢買一本漫畫雖然可以看一陣子,但不花錢就能在電視機前呆上大半天。1954年美國社會對「不良漫畫」的清剿更讓漫畫公司雪上加霜。
為了度過難關,蝙蝠俠從原來的犯罪偵破題材轉向了輕鬆的幻想題材,過去的黑暗騎士變成了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大叔。但這不能挽救漫畫的銷量。1964年,DC甚至考慮砍掉《蝙蝠俠》一刊,僅保留《偵探漫畫》一本蝙蝠俠連載。
以點子豐富著稱的知名編輯朱利·施瓦茨和畫家卡邁恩·英凡蒂諾接過了搖搖欲墜的蝙蝠俠漫畫。他們為蝙蝠俠賦予了新面貌——不再是五十年代那樣線條簡單、色彩明快的卡通畫風,而是更寫實化的風格,情節也從幻想的冒險變成了更貼近現實的故事。而且,他們為蝙蝠俠的前胸加上了一個黃色的橢圓形標誌。但真正讓蝙蝠俠家喻戶曉的,是電視。
六十年代漫畫裡蝙蝠俠的新形象變得更加寫實
1966年,ABC電視網的《蝙蝠俠》電視劇播出,由亞當·韋斯特主演。它被定位成喜劇,走輕鬆無腦的幽默路線,而不是某個有著童年創傷的黑俠的心理故事。這部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有著廣泛的粉絲,甚至贏得了卓別林的稱讚。
它的收視率位居前十,並推出了一部劇場版,造就了所謂「蝙蝠俠狂熱」,觀眾們瘋狂地加入影迷會,化裝打扮成蝙蝠俠和蝙蝠女,影片中的臺詞成了日常用語,各式各樣的東西被冠上「蝙蝠」之名然後大賣,1943年版的電影也被翻出來重映。
甚至,在反越戰的示威運動中,也出現了「蝙蝠俠反對越戰」這樣的標語。1974年,美國勞工部拍了一支婦女同工同酬的公益廣告,以蝙蝠俠、羅賓和蝙蝠女為主角。
六十年代的蝙蝠俠電視劇
儘管對於漫畫版來說,66版蝙蝠俠電視劇更像是一部惡搞之作,但它作為喜劇片本身自成體系,創造了一個架空的美麗新世界——它的確脫離現實,但這也讓它不因時間而褪色。
異想天開的劇情、廉價的特效和滑稽的臺詞,隨著時間的流逝也重新被賦予了魅力。高清重製的光碟將會於今年推出,漫畫也以「66版蝙蝠俠」的名號為這個背景下的蝙蝠俠故事開了新篇章。
66版電視劇讓蝙蝠俠漫畫的銷量翻了一番,超越《超人》成為最暢銷的漫畫。但是,在電視劇結束之後,蝙蝠俠漫畫的銷量又迅速掉了下去。更令漫畫作者們感到頭痛的是,這部電視劇給全國人民留下了「蝙蝠俠是喜劇人物」的印象,DC花了二十年才將其除去。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影響蝙蝠俠電影乃至整個DC宇宙的電影戰略的大事:DC成了華納旗下的子公司。
事實上,DC並不是被華納直接收購的。故事要從一個叫斯蒂夫·羅斯(Steve Ross)的人講起。羅斯很有商業頭腦。他從嶽父所擁有的一家殯儀館起步,涉足租車和停車場、辦公室服務等多種業務,成立了金尼全國公司,後來把公司做上市,併購了各種各樣的其他公司,成為一個業務範圍極其廣泛的集團。1967年,它開始進軍娛樂業,花了6000萬美元收購了DC漫畫。
斯蒂夫·羅斯(Steve Ross)
在六十年代,隨著電影業整體的不景氣,叱吒好萊塢多年的華納兄弟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創始人之一的傑克·華納把他名下的股份賣給了一家加拿大影業公司「七藝公司」,華納公司也更名為華納七藝。
1969年,華納七藝因為併購另一家公司,導致現金流緊張。七藝的老闆想找人接盤,於是羅斯打算收購。但是華納這樣在好萊塢經營多年的大傢伙可沒那麼容易吃下,著名影星弗蘭克·辛納屈作為大股東,對任何收購華納的提案都有否決權。
最後,羅斯說服了辛納屈,在他家的飯桌上籤下了這份總價四億美元的合同。收購成功之後,羅斯就把「七藝」二字去掉,重新恢復了華納兄弟公司的名號。
傑克·華納
此時DC和華納雖然都是金尼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但仍然是分別獨立的;直到1972年,金尼公司因為一樁停車場業務的金融醜聞,決定轉型。
它把娛樂行業以外的資產都剝離了出去,然後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華納傳播公司(Warner Communications, Inc.)作為新的開始。也是從此時開始,DC才正式成為華納的一部分。
但這個時候,華納並沒有多麼重視DC。DC還在竭力擺脫66版蝙蝠俠的影響。羅賓因為上大學離開了蝙蝠俠,讓蝙蝠俠擺脫了四十年代以來的親子路線,重新走上了黑暗獨行俠的道路。
蝙蝠俠的畫風變得更寫實,畫面更黑暗,他的姿勢也不再是昂首挺胸的英雄形象,而經常縮在披風裡、躲在陰影中,營造出神秘和恐怖的感覺。
《 蝙蝠俠 》(1966)
漫畫粉絲喜歡這個黑化的蝙蝠俠。但在一般大眾和好萊塢的眼裡則不然。這時,有一個死忠的蝙蝠俠粉絲,決心製作一部嚴肅、黑暗、現實基調的蝙蝠俠電影。這個人叫做麥可·奧斯蘭(Michael Uslan)。
他從小就是漫畫迷,還在大學法學院讀書的時候,他就在學校裡開了一門漫畫史課程,這是史上第一個專門研究漫畫的正式大學課程。這為他贏得了漫畫公司的關注,並被DC聘為編劇。DC當時大膽啟用青少年編劇,包括後來當上DC總裁的保羅·列維茲,就在16歲時當上《超級英雄軍團》的編劇。
成為蝙蝠俠編劇之後,奧斯蘭立下了一個新的目標:製作蝙蝠俠電影。為此他加入了聯藝公司,積累了一定經驗後,他於1979年買下了蝙蝠俠的改編權,儘管這時沒有一家製片商看好蝙蝠俠電影項目。甚至聯藝也拒絕了他。
他帶著這個項目四處遊說,終於說動了當時任哥倫比亞副總的彼得·古柏。在古柏的推動下,蝙蝠俠電影的項目終於啟動了。
麥可·奧斯蘭(Michael Uslan)
奧斯蘭想把蝙蝠俠打造成007那樣的動作片。第一稿劇本以韋恩夫婦遇害開場,講述蝙蝠俠的來歷。片中有不少漫畫的反派,除了小丑之外還有企鵝和魯伯特·索恩(七十年代蝙蝠俠漫畫裡的反派);貓女殺害了馬戲團演員格雷森夫婦,布魯斯收養了他們的兒子迪克·格雷森,最終迪克幫助蝙蝠俠打敗了小丑,成為了羅賓。
顯然這個劇本想要塞進去的東西太多了。DC當時的總編珍妮特·卡恩找來蝙蝠俠漫畫的編劇之一斯蒂夫·安格哈特,要他寫一個大綱,作為提供給影片的參考。要求片中必須出現蝙蝠俠、羅賓、小丑,還要個女主角。
當時安格哈特在漫畫中塑造的蝙蝠俠正是黑暗偵探形象,看起來很符合電影的需要,他也很努力地寫出了初稿。
總編拿到大綱一看,大驚:為了和電視劇劃清界限,安格哈特特意寫了個黑色的開場——蝙蝠俠和羅賓在暗巷裡戰鬥,緊接著,一名歹徒抽出槍來,將羅賓一槍爆頭。
安格哈特筆下的黑暗蝙蝠俠
咱不是說好羅賓是重要角色,怎麼能是開場五分鐘就陣亡的炮灰!安格哈特後來又改了一稿,不過最終也沒用到。
1986年,弗蘭克·米勒編繪的《黑暗騎士歸來》出版,頓時引起轟動。它以年逾五旬的蝙蝠俠為主角,塑造了一個暴力而現實的未來,已經退休的蝙蝠俠不得不重新出山,他要面對的問題除了街頭暴力外,還有無恥的媒體和反超級英雄的美國政府。
這部漫畫顛覆了過去對蝙蝠俠的塑造,尤其是和超人對戰的一場戲,重新界定了蝙蝠俠和超人這DC兩大王牌之間的關係。
弗蘭克·米勒的《黑暗騎士歸來》
這部漫畫對電影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蒂姆·伯頓、克里斯多福·諾蘭、以及目前拍攝中的《蝙蝠俠對戰超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其影響。但對於蝙蝠俠電影最好的消息是,這部漫畫的大熱讓多數人終於能夠接受黑暗版的蝙蝠俠了。
在《甲殼蟲汁》(Beetlejuice)票房大好的形勢下,華納正式敲定了蒂姆·伯頓擔任《蝙蝠俠》一片的導演。伯頓刪去了羅賓的角色。他認為羅賓在第三幕出現太晚,還不如不要——更何況,羅賓的制服看起來太不寫實了——漫畫裡那樣的亮片小短褲怎麼看都不適合一部黑暗風格的電影。
反派小丑的人選,奧斯蘭早就看好傑克·尼科爾森。但伯頓卻希望由羅賓·威廉斯來演這個角色——威廉斯本人也很積極,因為他也是一個漫畫迷。尼科爾森認為扮演小丑會毀了他的前程,但是,華納認為尼科爾森的名氣有巨大票房號召力。
最終,尼科爾森答應以600萬片酬外加影片和周邊分紅的條件出演。最後算下來此片給他帶來的收入高達5000萬美元,創下電影史上的演員單片收入記錄。
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的小丑
主角蝙蝠俠的扮演者麥可·基頓則沒有這樣好的待遇。雖然已經演過《甲殼蟲汁》,但在在漫畫粉眼中,他是個喜劇演員。他們擔心這部片又會被搞成喜劇。更何況,基頓的個子才1米78,對於超級英雄來說太矮了(這時觀眾們還不知道,日後會有個小羅伯特·唐尼),而且也太過瘦弱。
麥可·基頓扮演的蝙蝠俠
不過,肌肉可以由服裝來搞定——蝙蝠俠戰衣用橡膠做出了肌肉,美其名曰護身裝甲。這套服裝沿用了胸前的黃色橢圓圖案,雖然穿脫困難、行動不便,但是,對於漫畫英雄電影來說,這是一大突破:人們開始接受蝙蝠俠穿著加厚的護甲,認為這才是現實中的超級英雄。66年電視版那樣的氨綸緊身衣,雖然符合漫畫的設定,現在被認為是只適合二次元的裝束。
大衛·拉塞爾為1989年版蝙蝠俠作的概念圖
女主角本來選定了肖恩·楊,但開拍前,她在和基頓練習騎馬場景時墜馬受傷,只好換人。眼看就要開鏡了,找誰來替呢?伯頓原本考慮過米雪·菲佛,但她和基頓剛剛分手,馬上演對手戲實在有些不好意思。最後選定了金·貝辛格。(但米雪·菲佛終於還是成為了蝙蝠俠的女主角:時隔三年後,她在續集裡演了貓女)
伯頓還為影片增添了一個「角色」,那就是哥譚市本身。他說:「如果我們要拍世上第一部黑暗、嚴肅的超級英雄片,我們就要把哥譚市當作片中第三個重要角色,因為如果觀眾在開場不相信哥譚市,他們就不會相信世上會有蝙蝠俠同小丑作戰。」
哥譚市被賦予了獨特的地位,作為一個角色,它有自己的個性。它有現實的一面,但也孕育了夢幻;它危險,但也浪漫。伯頓的哥譚市不像諾蘭的哥譚市那樣借用真實城市,為此,劇組花費500萬美元搭建了一座幾乎把倫敦郊區的松林片場95英畝場地全部佔據的實景,據稱是《埃及豔后》之後最大的布景。
安東·福斯特為電影設定的哥譚市,後來多次用在漫畫中
這種「哥譚市也是一個角色」的設定也回饋到漫畫中。從前,哥譚市本身只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除了是一個黑暗、犯罪率較高的大城市以外,並沒有什麼傳奇色彩。
DC沿用了電影版裡的哥譚市風格,請電影版的設計師繪製了主要建築的景觀用在漫畫中,並逐漸為哥譚市附加上各種傳說:很少露出陽光的天幕,韋恩家族歷代家主對這座城市的影響,甚至「哥譚市選中了蝙蝠俠作為它的保護者」等超自然的傳說。
除了羅賓之外,還有一個人被排除在了影片之外,那就是66年電視劇的主演亞當·韋斯特。他原本期待能夠能在影片中獲得一個角色,因此相當失望。他對於黑暗色彩的蝙蝠俠電影很不以為然,聲稱「蝙蝠俠不是《機械戰警》也不是《骯髒的哈裡》,蝙蝠俠是一個有趣的角色。」
《 蝙蝠俠 》(1966)
他的四維仍然停留在六十年代中期的電視劇,但其實在漫畫裡,蝙蝠俠已經在黑化的路上走了二十年。對於黑暗騎士來說,韋斯特那樣的蝙蝠俠,太光明了。
對於好萊塢來說,1989年夏季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檔期:《回到未來2》、《捉鬼敢死隊2》、《致命武器2》,還有《聖戰奇兵》。但華納對《蝙蝠俠》的成功自信滿滿。這是蝙蝠俠誕生50周年,也是第一部嚴肅的蝙蝠俠大電影。
在首映之前,粉絲們已經顯露出了巨大的熱情。他們在影院外排起長隊,穿著蝙蝠俠的戰服——有公布的電影劇照裡那樣的全黑服裝,也有漫畫式的深藍服裝,甚至66版電視劇的服裝。
據估計排隊的人數至少有8000人——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機會看首映場。「蝙蝠俠狂熱」再次出現了。
《蝙蝠俠》(1989)
四天之後,《蝙蝠俠》正式開畫,立刻就打破了《捉鬼敢死隊2》剛剛創下的開畫周末票房紀錄,首周末就暴收4000萬美元。很快,它又刷新了票房破億速度的紀錄。最後全球票房超過4億。
《蝙蝠俠》的成功波及了當時華納正在同時代公司進行的併購商談。談判期間,派拉蒙傳播公司突然對時代進行惡意收購。羅斯和時代集團的CEO理察·蒙羅乾脆自稱蝙蝠俠與羅賓,然後把派拉蒙叫做小丑。
最終這起併購案以時代公司貸款115億美元,然後用149億美元現金收購華納,組成時代華納集團而告終,成為美國金融史上經典案例之一。但時代華納也因此背負上了巨額債務——光是貸款的利息每天就高達300萬美元,股價也因此下滑。怎麼辦呢?他們需要一個能夠再次為股東們創造奇蹟的英雄。
他們所寄望的這個救世主,仍然是蝙蝠俠。
既然《蝙蝠俠》成功了,那麼開拍續集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蒂姆·伯頓和麥可·基頓都沒有跟華納籤多部蝙蝠俠影片的合同(如今大家都學精了,熱門漫畫英雄的片約一般都是三部起)。
伯頓跑去拍了《剪刀手愛德華》,並不急於開拍蝙蝠俠續集。但這時,蝙蝠俠製片人之一退出了,所以伯頓除了擔任導演外還能擔任製片人——也就是說,續集終於可以是一部徹底的蒂姆·伯頓影片了。
因此,這一部蝙蝠俠出現了許多超自然和幻想元素,如眾貓救貓女、企鵝人手下的真企鵝等。漫迷們對這些改動看法不一,但整體上對這部個人色彩更加濃厚的蝙蝠俠電影還是接受的(其實DC的《黑暗騎士傳說》漫畫系列倒是滿符合這種調調)。
1992年,《蝙蝠俠歸來》上映。首周末票房4600萬美元,高於前一部;破億速度則僅次於前一部蝙蝠俠。全球票房2.7億美元。儘管它是該年美國第三賣座的影片,但是,還是沒有達到華納的預期——它的預算比第一部高一倍,但總票房卻比第一部低了不少。
《蝙蝠俠歸來》
於是接下來的兩部續集,蒂姆·伯頓從導演退到了製片人的位置上,由喬·舒馬赫接手執導。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口碑一部比一部差,不過票房而言倒是還可以。
不過,伯頓版蝙蝠俠卻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它促使了蝙蝠俠動畫系列的誕生。動畫從蒂姆·伯頓的兩部電影裡汲取了很多元素:黑暗的風格、介乎三十年代黑幫片與現代科幻之間的背景、丹尼·艾夫曼風格的音樂、甚至貓女的人設。這套動畫片嚴肅、寫實、黑暗,完全顛覆了美式兒童向電視動畫的傳統。
92版蝙蝠俠動畫部分延續了伯頓電影的風格
伯頓版蝙蝠俠並不完美,無論是漫迷還是他自己都承認。但它出現在那個仍然由超人代表著漫畫英雄的時代,它告訴人們漫畫英雄可以是陰暗的,偏執的,甚至病態的。它編織了一個介乎漫畫與現實之間的夢幻,若干年後,諾蘭會將它打碎,代之以更偏向現實的另一個夢幻。而諾蘭所構築的蝙蝠俠,又會以另一種形式被打破。
事實上七十五年來,漫畫裡的蝙蝠俠形象也是不斷變革的,各個時代都有著各自的風格和烙印。它們會被新的形象取代,但不會消失,而是作為黑暗騎士故事的一章流傳下去。
也許某一天新的作者會打開過去的書頁汲取靈感,也許經過了幾次改變之後又回到本原。正如古老的英雄史詩那樣,正是一代代人對他的記述與演繹,構築了蝙蝠俠的傳奇。
往期精彩內容
1. 超人為什麼要打蝙蝠俠?這事得從三十年前說起……(觀前功課)
2. 億眾期待的《蝙超戰》搞砸了?!都怪超人咯
3. 每天一篇楊德昌之全面分析(大結局及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