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臺接待臺灣聽眾

2020-12-17 央視網
  2002年9月6日星期五播出

  主持人李峰:8月23日,17位臺灣聽眾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參加「第五屆臺灣聽眾聯誼會」,聯誼會期間,他們與中央電臺對臺廣播的編播人員進行了座談,並參觀了錄製以及播出機房。那麼臺灣聽眾都喜歡收聽中央電臺的哪些節目?中央電臺的對臺廣播又有哪些特色呢?

  每天清晨,臺灣同胞只要打開收音機,就能收聽到中央電臺的節目,很多臺灣同胞就是從中央電臺的廣播中了解到大陸的情況。8月23日,他們當中的17位代表來到北京,參加中央電臺第五屆臺灣聽眾聯誼會。這些代表分別來自臺北、花蓮、嘉義、彰化、臺中、桃園等地,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涉及到大學教授、作家、公司主管、報社總編輯、資訊業者以及廣播電臺臺長,他們當中還有5位在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年齡從19歲到50多歲,可以說這些聽眾具有知識化、職業多元化、本省籍化的特點。

  從1998年起,中央電臺開始舉辦臺灣聽眾聯誼會,到今年已是第五屆了,截止到本屆,已有近70位臺灣聽眾到過中央電臺參加了此項活動。在以往歷屆聯誼會召開之前,中央電臺先在臺灣島內開展聽眾問卷調查,然後從問卷調查的參與者中選擇出參加聯誼會的聽眾。而第五屆跟以往有所不同。今年5月到6月底,中央電臺臺港澳中心舉辦了"兩岸情緣"徵文活動,期間共收到應徵作品400多件,有些作品已經陸續播出,參加聯誼會的17位聽眾就是從這400多位徵文作者中挑選出來的。這些徵文或記述發生在海峽兩岸真實、生動、感人的故事,或反映兩岸血濃於水、相依相存的淵源關係;或抒發對祖國、對故土、對山水風光的讚美之情;或描述兩岸現實的交往,闡發對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見解。多元的題材、個性的視角,通過以小見大的手法,風格多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得"兩岸情緣"徵文活動在聽眾中產生強烈共鳴。

  在臺灣從事資訊業的向京先生在徵文中寫道:

  或許我的情與一般人不同,每天與計算機一起生活,所以就靠網絡傳情,與祖國大陸可以天天見面,日久生情,情來情往所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情愫,我給它一個名字叫「電子情」。經常會有一些朋友,對不了解的事情總會用比較誇張或與事實不符的語言去描寫大陸的情況。比如說,大陸的升學競爭與課後教育的情況,總會用自己的猜測去想像大陸的教育狀況,這對一些想到大陸就業的科技或管理者產生了很多的疑問與猜測。當這些問題輾轉到我這兒來,我便以處理問題的心態向他們說明,甚至還告訴他們,如何請家教及家教的費用,這些信息使他們感到驚訝。這些都是我平常上新華網、華夏網等積累獲得的信息。

  臺灣聽眾陶振宇在徵文中寫道:

  前些天聽已故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的段子,其中有一段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記得在這段相聲中,侯先生出了個謎語:什麼東西一個人能做,兩個人不能做,大家都能做,不能一起做。最後的答案是夢。聽完之後,除了佩服大師的幽默機智,也有一些疑惑:大家真的不能一起做夢嗎?恐怕也不盡然。就拿現在來說,一個強國夢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中華兒女的心中,這個夢怕做了幾千年了吧。在這個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中,國家統一無疑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聯誼會的開幕式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楊波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總編輯田進、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發表即席講話。開幕式後,臺灣聽眾來到中央電臺,參觀了對臺節目的製作機房、辦公室。

  臺灣聽眾在參觀中了解到,中央電臺現辦有8套節目,每天播出156小時,擁有包括臺港澳地區在內的7億多聽眾,是國內受眾最廣、影響最大的重要媒體之一。智能化的業務大樓於1998年6月啟用,總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地面至塔尖高度為112米,共有辦公用房280多間,技術用房240多間,裝備有7套文藝錄音室、20套語言錄音室和12套複製間,節目製作實現了模擬化向數位化的轉變。第四層主控機房的現代化節目交換系統採用了德國西門子技術,投資約3000萬人民幣,目前的8套節目全部實現了衛星傳送,覆蓋大陸全境並輻射周邊地區。

  中央電臺對臺灣廣播節目已經有48年的歷史了,1954年8月15日正式向臺灣廣播,當時工作人員有20多人,每天用普通話和閩南話播出。對臺節目在中央電臺大樓裡製作完成之後,首先通過大樓上的發射設備傳送到福建省,那裡有3座發射臺,其中2臺的發射功率在1000千瓦,發射功率覆蓋全臺灣,對臺節目就是通過這3座發射臺傳送到臺灣。

  中央電臺臺港澳中心主任韓長江今年5月到臺灣駐點採訪時,實地考察了臺灣聽眾收聽中央電臺節目的情況。他說,收音機在臺灣很普及,每臺售價在1000元臺幣左右,相當於人民幣二、三百元,人們收聽廣播的時間集中在早上、中午和下班之後,他說中央電臺的節目在臺灣擁有相當穩定的收聽人群。

  中央電臺臺港澳中心主任韓長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擁有很多的聽眾,它僅次於美國之音,但是比BBC聽眾還要多。

  為了更好地做好對臺廣播,中央電臺對臺廣播部2001年針對臺灣聽眾的收聽狀況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臺灣聽眾最喜歡收聽的10個內容分別是:新聞消息、兩岸關係、新聞評論、風光名勝、軍事報導、科技成就、談古論今、醫療保健、臺商情況、民族音樂。了解大陸情況、增加新的知識見聞和休閒娛樂是臺灣聽眾收聽中央電臺對臺廣播的主要動機。

  1981年元旦,中央電臺的對臺廣播推出了一個新節目——《空中之友》。《空中之友》是在中國廣播節目中第一個採用主持人形式的節目,內容平實客觀,言論實事求是,對臺灣聽眾有信必復、有問必答,雖歷經21年、前後有過5位主持人,《空中之友》節目仍然擁有大批聽眾,每年收到上千封臺灣聽眾的來信,另外還有大量錦旗、牌匾、字畫以及其它紀念品。經過48年、跨越三代人的努力,中央電臺在臺灣同胞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培養出一大批固定的聽眾。

  中央電臺臺播部 副主任 冬豔:我們節目經常收到臺灣聽眾朋友的來信,來信的量應該說還是挺大的,像這些來信都是我們最近收到的,各個地方的都有,各個年齡層的也都有,有的時候信寫得很長,讓我們覺得很感動。你看這封聽眾來信,他說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情有獨鍾,特別有興趣,希望我們多介紹一些旅遊方面的資源,同時介紹一些自助旅遊服務方面的情況,比如什麼線路,怎麼組合更好,除了講山河怎麼美,還要講怎麼走最經濟。

  臺灣聽眾來到《空中之友》節目的錄製機房,紛紛坐在話筒前,要嘗試一下播音的感覺。而就在這間機房,在今年的春節和端午節,《空中之友》節目和臺灣大眾廣播電臺合作,製作了兩期特別節目,受到兩岸聽眾的歡迎。

  《空中之友》節目的主持人齊鶯和明亮說,跟臺灣同行的合作給他們帶來不少新的感受和啟示。

  中央電臺《空中之友》節目主持人齊鶯:第一次這樣直接的對話,兩岸主持的風格是怎麼樣的,對節目怎麼處理,我覺得都有挺新鮮的一種感受。

  中央電臺《空中之友》節目主持人明亮:且兩岸的主持人我覺得,從風格上來講都非常的鮮明,像我們大陸的主持人,可能更穩重一些,臺灣的主持人更活潑一些,我們四個主持人不同風格的融合,感覺非常好,作為我們來講,和臺灣主持人的交流、交往,這麼直接的交流、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臺灣高雄大眾廣播電臺副總經理黃燕釗女士這次來中央電臺參加聽眾聯誼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跟中央電臺洽談在今年中秋再次合作的事宜。

  臺灣高雄大眾廣播電臺副總經理黃燕釗:海峽兩岸其實在過節的時候有不同的節慶方式,中國人過節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未來我們可能除了已經合作過的春節、端午節之外,最近的中秋節馬上就會開始了,剛剛也跟節目部談了一些未來配合的方式,這樣的效果可以促進海峽兩岸人民的交流,不管未來通不通,我們現在空中已經開始通了,我覺得這非常好。也感謝有這樣的機會到這邊來。

  在參觀中央電臺的過程中,臺灣聽眾對兩個節目非常感興趣,這就是方言節目部的閩南話節目和客家話節目。閩南話是以福建省南部地區廈門、漳州、泉州一帶人們的發音為基礎的方言,臺灣民眾中有80%以上的人在日常交談時是用閩南話,客家話是以廣東省的梅州市為主的方言,客家人是幾百年以前從大陸的中原地區遷移到南方,客地而居,因此稱客家人。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廣東省的梅州市、福建省的西部、江西省的南部以及四川省的部分地區。臺灣的客家人大都是上述地區遷居過去的,主要生活在新竹、苗慄、花蓮、臺中地區,人數大約有400多萬。

  中央電臺方言節目部主任林萬成:聽眾除了了解我們祖國大陸這一邊新聞、經濟、文化等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他很想了解語言區,比如說福建祖籍地,廣東祖籍地,現在發生的變化情況,還有祖籍地有特點的人和所發生的事。

  閩南話主持人盛志耘女士十幾歲就從福建省廈門市來到中央電臺從事閩南話的對臺廣播工作,到現在已經有27個年頭了。她說閩南話節目在臺灣具有廣泛的影響,2001年7月她曾到臺灣駐點採訪了一個月,她用閩南話與臺灣朋友交流就很容易跟他們溝通。

  閩南話節目主持人盛志耘:到臺灣駐點的時候,朋友知道我是閩南話節目主持人,他在把我介紹給當地的其他朋友的時候,他會特別突出地說,她是閩南語節目主持人,然後趕緊說志耘,你趕緊用閩南話跟大家溝通一下,儘管我跟這些朋友是初次見面,但是我這一說,他不禁會說,哎呀,你講的閩南話怎麼跟我們在臺灣講的閩南話是一樣的,就非常非常親切,儘管大家是初次見面,但是那種心靈的距離,一下子就縮短了。

  參觀結束後,臺灣聽眾與中央電臺的編播人員舉行了座談。在座談會上,臺灣聽眾紛紛發言,為中央電臺辦好對臺節目獻計獻策。

  臺灣聽眾:我想聽大陸這邊對臺灣、兩岸關係比較精闢的見解,聽"國防天地"、"兩岸關係"座談那樣子,兩者之間你會找到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臺灣聽眾:如果能夠有一些環節是在臺灣當地來製作,會比較接近聽眾,對臺灣的聽眾來講,一方面感覺比較熟悉,另外一方面他也會比較有興趣。

  臺灣聽眾:假如你永遠能夠在第一時間、第一手的報導,把你認為在臺灣的聽眾想知道的事情告訴他們,那麼我想這個時候會有人進來的,你永遠要最快,比所有的,你不要等臺灣的電臺都講完了,你才進來,那我想整個優勢完全都沒有了。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在聯誼會上,希望臺灣聽眾多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他還向臺灣聽眾介紹到,祖國大陸對兩岸的新聞交流一直持有積極的態度和做法,相比之下,臺灣當局卻對大陸記者赴臺採訪設置了種種障礙。

  國臺辦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我記得有一次,那是1999年張北地震的時候,《聯合報》的一位朋友給我打電話,快凌晨1點了,他說我要到那邊去採訪地震,現在手續辦來不及,我能不能先去,我說你現在可以馬上去,我說我馬上通知河北臺辦,通知張家口臺辦,立即趕到那兒為你服務,一到就可以開始你的採訪工作。

  主持人:中央電臺第五屆臺灣聽眾聯誼會,雖然只有幾天的時間,但是中央電臺對臺廣播的特色節目以及編播人員為辦好節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央電臺的編播人員非常珍惜每一次與臺灣聽眾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為臺灣聽眾的意見是最為寶貴的。

相關焦點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十六屆臺灣聽眾聯誼會寧夏開幕
    陳靜 張騰陽)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十六屆臺灣聽眾聯誼會活動今天上午在寧夏銀川正式拉開帷幕,來自臺灣各地的新老聽友同胞出席了開幕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趙鐵騎、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臺辦主任鄧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節目中心主任陳東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節目中心副主任黃少輝等一同出席開幕式。  趙鐵騎副臺長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開幕詞。他說,「臺灣聽眾聯誼會」活動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五屆。將近一半的祖國大好河山都留下臺灣聽眾朋友的足跡。
  • 譜一段滇西的記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十八屆臺灣聽眾聯誼會...
    央廣網昆明8月22日消息(記者 梁曉蕾)歷經一周感知雲南騰衝之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十八屆臺灣聽眾聯誼會於22日圓滿結束。本次活動歷時八天,以「共同的抗戰記憶·相連的骨肉親情」為主題,特別邀請到了臺灣島內老兵親屬和青年聽眾、網友參加,共同追尋雲南騰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緬甸抗戰足跡,一同回顧了開放兩岸探親三十年來兩岸關係走過的和平發展之路。
  • 聽眾朋友您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
    聽眾朋友您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舞臺》,我是主持人楊昶。 2014-06-01 19:30  來源:中國廣播網我要評論  聽眾朋友您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舞臺》,我是主持人楊昶。
  • 主持人:各位聽眾,歡迎繼續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兩會特別報導,做客...
    新聞中心 > 專題 > 2014年全國兩會 > 對話決策者 > 做客中央臺專訪連輯 > 文字實錄 主持人:各位聽眾
  • 聽眾朋友,您正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大型文藝專欄...
    聽眾朋友,您正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舞臺》, 2014-06-08 19:30  來源:中國廣播網我要評論  聽眾朋友,您正在收聽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舞臺》,我是楊昶。
  • 聽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政務直通...
    新聞中心 > 專題 > 2014年全國兩會 > 對話決策者 > 政務直通談促進就業 > 文字實錄 聽眾朋友
  • 網友抱怨家鄉廣播竟收聽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人民網北京3月11日電  一位安徽蕪湖網友留言,「蕪湖的FM頻段裡和中波波段裡,為什麼都收聽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套節目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二套節目。」蕪湖市委辦公室回復,該節目轉播的發射功率為100瓦,尚不能覆蓋蕪湖所有地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目前在蕪湖沒有轉播發射。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趙子忠闡釋新標識系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趙子忠對新標識系統進行了闡釋。他介紹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視覺形象標識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英文全稱的首字母CNR為創作元素,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梁柱,堅實有力,具備很強的力量感和權威感。  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中國國家電臺的身份相適應,標識的顏色為大氣莊重的中國紅。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改革開放30年的7大變化
    (以下簡稱中央電臺)播發了這一消息,《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也同時轉載了此消息。同年11月,中央電臺舉辦了《理論和實踐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廣播講座,這是全國第一個系統講解、全面闡述真理標準的講座,講座匯集成書被四家出版社出版,對推動全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發揮了思想輿論先導作用。1978年12月23日,中央電臺全文播發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 中國之聲開播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完成8套節目改版
    中廣網北京1月1日消息 隨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2004年元旦正式開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已經完成了8套節目的改版。它們分別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中國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經濟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三套節目(音樂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四套節目(都市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五套節目(中華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六套節目(神州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七套節目(華夏之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八套節目(民族之聲)。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3月1號起開播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今日關注今日關注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3月1號起開播 [進入論壇]  [列印本頁]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中廣網    2009-03-01      中廣網北京3月1日消息(記者劉天思)據中國之聲
  • 閻曉明:廣播形態已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全部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致辭。  央廣網北京11月15日消息 在11月15日舉行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2016年戰略資源推介會上,臺長閻曉明介紹中央臺媒體融合情況時表示,中央臺正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媒體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廣播形態已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全部。
  • ...總理溫家寶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間,通過無線電波和收音機...
    2010年12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間,通過無線電波和收音機前的全國聽眾進行交流。這是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新聞聯播》就此次直播採制的錄音報導片斷。
  • 臺灣地下電臺亂象叢生 有利可圖抄了再建(組圖)
    中新網1月12日電綜合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南部地下電臺泛濫,根據統計,全臺地下電臺數量超過190家,多數集中中南部。早期主流媒體多被國民黨掌控下,地下電臺發揮對抗作用,但因不合法,沒有廣告,業者多靠賣藥生存。如今,地下電臺與政治人物共生,並打著「健康食品」之名賣藥,擁有一群死忠「客戶」,成為島內信息傳播的奇特現象,衍生的健康問題,令人憂心。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女主播青音辭職 青音簡歷資料照片
    文章作者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女主播青音,她通過微信公號「青音」對外發布了離開央廣的辭職信,閱讀量達到10萬+。  這是繼中央電視臺主播郎永淳、張泉靈等人之後,又一位辭職的知名主播,也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辭職的第一位主播。  「我的十六年,全都用來陪伴中國廣播和廣播那一端聽眾,夜復一夜。」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抗日戰爭》7月7日開播
    《抗日戰爭》將於7月7日通過娛樂廣播與聽眾見面。經過磋商,作品的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籤訂獨家作品使用協議,中央臺綜藝中心娛樂廣播作為唯一授權的廣播媒體,獨家製作播出其有聲作品。  為了全景呈現戰火紛飛的年代,展現中國軍民不畏犧牲的抗爭精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織了專門的編輯製作隊伍,邀請著名表演藝術家翟萬臣和著名播音員肖玉精心演繹。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之聲,將取代 BBC 24小時轉播
    這一調整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它意味著,原先全日 24 小時轉播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的香港電臺第六臺,將從今年 9 月 4 日凌晨零時開始,專屬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之聲;同時,更換到港臺第四臺轉播後,BBC World Service 的轉播時長將被壓縮到 8 小時,且新設定的轉播時段,是在大多數香港人進入夢鄉之時。
  • 傳播最新裝修風尚《東易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重磅開播
    由於家裝影院系列短劇的成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本次的《東易之聲》竟然直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設了「系列欄目」,沒錯!你沒看錯哦~ 東易日盛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重磅推出,獨家專欄,連續十期,每期1小時,聲傳國內外40萬聽眾!
  • 歡迎您繼續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接下來的節目。
    新聞中心 > 專題 > 2014年全國兩會 > 直播 >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 > 文字 各位聽眾
  • 歷經多次取締 臺灣南部地下電臺為何如此猖獗?
    (臺灣聯合報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報導,臺灣南部地下電臺傳出刺殺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言論後,高雄市警方取了突襲行動,共查封4家非法電臺並逮捕了3名嫌疑人。長期以來,地下電臺雖然歷經多次整治與取締,但活動依然十分猖獗。     臺灣的地下電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這裡以農業經濟為主,文化相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