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語錄:)
他歸納了幾條原則: 1報紙的第一使命,是報導最大程度被探明為事實的真相。 2關於美國和國際社會的重要事務,報紙要傾其所能報導出全部真相。 3作為新聞媒介,報紙應該恪守低調紳士義不容辭的行為準則。 4報紙刊登的內容應該老少鹹宜。 5報紙要為讀者和公眾負責,而非報社擁有者的私利 6在追求真相過程中,報紙要做好為公眾利益犧牲自身利益的準備 7報紙不應該與任何特殊利益結盟,並在報導公眾事務和公眾人物時要公平、自由、謹慎而此時的凱薩琳一邊照顧孩子,一邊也開始投身各種公眾事務,比如參加各種福利機構,一些慈善基金會。由於菲爾在政界的投入,凱薩琳也跟政界人物有了交集。凱薩琳的父親尤金邁耶是個猶太人,機具商業天賦,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的信念並非賺錢本身,而是將錢用於公眾服務,因此他在40歲以後一直尋求為公眾服務的機會,並長期擔任總統的經濟顧問。她的母親鍾情於文學和藝術,長期從事新聞撰稿工作,對公眾事務極為熱衷。這種家庭氛圍影響著凱薩琳的成長,從小被灌輸了關注公共服務的信念。
(書蟲評論:)
事無巨細波瀾壯闊的一生。顏值、譯筆超棒的一本傳記,關鍵還超級有料。合計閱讀時間12個小時。翻譯質量非常之高,雖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從中看到一個人的成長,這裡有初入社會的膽怯,有初入職場的艱辛,有伴侶出軌的痛苦,與第三者爭奪家產的倫理,有平權主義的戰鬥,還有如何改變時代流轉的方向,如何踐行職業倫理,不僅僅是時代,更是一個人的成長,也是一代人的成長。嗯,終身成長的故事。本書的寫作筆法,非常樸實,也非常真率。我很喜歡的風格。作者對個人成就毫不誇耀,坦誠所做的一切無關勇氣,而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的涉水過河。尤其「水門事件」之後,格雷厄姆總結陳述的那部分,對自身、郵報、政府和新聞業的認知與剖析,顯示了她清醒沉穩、氣度非凡的個人魅力,亦可視作美國傳媒現代精神的路引。凱薩琳的講述平和、謙遜,這不僅是她的個人史,更是家族和華盛頓郵報的歷史。從父親、丈夫的追隨者,到執掌郵報的引領者,命運狠狠地推了她一把,她也接納並通過了這份考驗。經歷了風口浪尖之後的雲淡風輕。一個溫和、內斂、堅韌的偉大女性。新聞自由吸引人 難得翻譯非常想讀的書 在萬聖看了一百多頁 然後買了本中文名過於強調美國現代史,衝著政治秘辛來的讀者會有被騙感。其實本書英文名Personal History更接近內容本質,也可以解釋文本的流水帳風格;這本書從來就是作者的個人史而不是從個人史來看美國現代史。厚達70萬字,但精彩紛呈跌宕起伏不覺冗長,書名似乎不夠謙虛,看完深感當之無愧,非常值得細讀的了解美國現當代史的第一手資料,坦率直白的歷史見證者,缺點不足甚至陰暗也未掩飾;最初站在父親和丈夫身後,相夫教子,無意介入政治,無奈被迫捲入命運洪流,叫板尼克森怎可能是等閒之輩,從小生活環境使然,父親乃美聯儲主席,第一任世行行長,寫信給以賽亞伯林,和甘迺迪吃飯之類「朋友圈小事」仿佛信筆而來;水門事件親歷者,凱薩琳VS尼克森的當事人,外界乃至尼克森本人都以為整個事件是與她的個人恩怨,父親理念耳濡目染,編輯們善意倒逼,郵報經營艱難,也不可僭越新聞倫理,必須恪守新聞工作者的獨立性,不得不說電影華盛頓郵報細節神還原;總統一任任送往迎來,新聞業女王風雨不改;女人要如何優雅的衰老?這位傳奇女人的答案:多讀書,不喝酒
推 薦
普立茲獎獲獎圖書,《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必讀書之一 史匹柏執導的《華盛頓郵報》背後的真實歷史
◎如實再現好萊塢大片《華盛頓郵報》《總統班底》未能盡述的傳奇真相與驚心動魄。
◎在國家機器開倒車的至暗時刻,一家報紙公然對抗至高權力,重新定義媒體人的勇氣與良知。
◎每位媒體人和新聞學子必須要看又千萬別看的經典。
◎普立茲獎獲獎作品,《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必讀書之一,巴菲特、李普曼一致推薦的傳記寫作標杆。
◎美聯儲創建主席的女兒、美國新聞界「**夫人」對美國近代史關鍵事件的私人記憶。
◎20世紀美國精英沙龍的女主人,以朋友身份講述包括歷任美國總統在內的美國各行業領袖的私下風採。
◎顛覆大眾對「麥肯錫主義」 「刺殺甘迺迪」「五角大樓文件」「水門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常規認知,重新講述美國現代史。
◎《向前一步》+《親歷歷史》+普立茲獎傳記=《我的一生略小於美國現代史》
內容簡介
20世紀後半葉是歷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國更是旋渦的中心,熱點事件、政經黑幕頻出。《華盛頓郵報》逆勢崛起,以媒體人的良知,捅破層層天窗,改寫歷史進程,猶如彗星划過夜空。
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洩露,該文件詳盡客觀地記錄了二戰以後美國政府對越政策的種種秘密,從根本上動搖了越戰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壓力下,全美各大媒體噤若寒蟬,唯有《華盛頓郵報》將真相徹底公開,為此不惜與國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對簿公堂,直至在美國最高法院大獲全勝。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越戰的結局。
1972年,「水門事件」爆發,《華盛頓郵報》不顧白宮和總統本人的阻撓和威脅,持續在頭版頭條發布事件調查報告,直至將這個震驚世界的政治陰謀徹底揭穿,並直接導致了美國當任總統尼克森的下臺。
帶領《華盛頓郵報》寫下新聞史上登峰造極一筆的人,正是本書的作者凱薩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門卻中年喪偶,在男性主宰職場的環境下,逐步成長為在相當程度上改變歷史的「女皇」。這本回憶錄,從媒體人的角度幾乎重現了美國近代史;從私人的角度,又給歷史補充鮮活的細節和動人的情感。從這方面說,本書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作者簡介
凱薩琳·格雷厄姆,華盛頓郵報公司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被中肯地稱為「美國新聞界*有權勢的女人」。
她身處的大時代,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事件頻出,也是傳統媒體的顛峰時代。作為美國主流大報的掌舵者,她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當事人和記錄者。她曾與十二任美國總統談笑風生,與各界精英私交甚篤,小布希曾說:「總統們來來去去,而她知道他們所有的一切」。
1997年,她將一手打造的媒體帝國交給接班人,動手寫就這部經典之作,並於次年榮獲普立茲獎。
前言/序言
凱薩琳·格雷厄姆的這本書,雖然是個人歷史,卻只是略小於同期的美國歷史,其細節、深度以及對現實還原,或許要超過絕大多數的歷史類著作。唯其如此,才獲得了普立茲獎的表彰,成為《財富》雜誌推薦的 75 本必讀書之一。
凱薩琳·格雷厄姆的父親是前美聯儲主席、世界銀行第一任行長尤金·邁耶,父親給了她精英級別的教育以及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子;母親是才華橫溢的前衛女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放開眼界,探尋作為一個女性在事業上的多種可能性。
凱薩琳·格雷厄姆的前半生一帆風順,從富家乖乖女到賢妻良母,生活優裕,丈夫事業大成,兒女都出類拔萃。中年時期卻陷入肥皂劇般的婚姻危機,丈夫移情別戀之後患上抑鬱症,繼而開槍自殺。當了 20 年的家庭婦女之後,凱薩琳·格雷厄姆回歸職場,力挽狂瀾,把《華盛頓郵報》集團帶入前所未有的高峰,並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有在這本書裡,你才能真正認識到媒體的力量。凱薩琳·格雷厄姆領導《華盛頓郵報》把「五角大樓文件」「水門事件」等政壇隱秘大白於天下,屢次引發美國政壇劇變。因此,作為媒體巨擘,從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到老布希,無不是凱薩琳·格雷厄姆家族的座上賓,有些甚至是非常親密的至交好友。在本書裡,你能看到歷屆美國政府權力鬥爭的內幕。
20 世紀 20 年代~ 90 年代,美國經歷了鍍金年代、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甘迺迪總統遇刺、水門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社會上工會與企業主的鬥爭愈演愈烈、女權運動方興未艾、資本市場一如既往震撼人心。在這段歷史的激流中,凱薩琳·格雷厄姆家族是善泳者,雖然屢有波折,結局總是化險為夷。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獲得深度了解這段歷史的上層視角。
這是一個女人的歷史,是一個豪門家族的傳奇,連結著整個美國的現代史。由一位頂級媒體人操刀,文筆流暢優美,相信會給您一段愉快的閱讀體驗。
後浪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書評:那個叫凱薩琳的女人
作者:老探戈
時間:2010-09-22
凱薩琳·格雷厄姆把她的自傳命名為《個人歷史》,很顯然,這是一個低調的書名,因為這部自傳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個人歷史,也不僅僅是《華盛頓郵報》的歷史,更是一部角度獨特的美國近現代史。
凱薩琳·格雷厄姆所處的時代,從大的範圍說,是美國近現代史上「大時代」頻出的年代,從大蕭條時代一直延伸到老布希時代。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經歷這樣的大時代,不能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作為一個大人物,大時代也同樣會留下「這一個人」的印記。凱薩琳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甚至可以說,她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美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她所擁有的工具,是一張被稱為「主流大報」的報紙——《華盛頓郵報》。
很顯然,這個女人的個人歷史與美國歷史是難以分割的,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叫做《個人歷史》的自傳也就極為令人感興趣。
自傳這東西,寫起來不難,但要把它寫得既坦率、真誠,又相對客觀、公正,不為己諱、不為尊者諱,不溢美、不粉飾,而且又不是出自影子寫手,這難度就相當大了。所以,當你讀完這本700多頁的自傳時,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它會獲得普立茲獎,也就會理解為什麼它是一本常銷的暢銷書。這不僅僅因為《華盛頓郵報》的影響力,也不僅僅因為凱薩琳以親身經歷披露了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各界以及新聞業的諸多內幕與真相,更因為凱薩琳的坦誠、自省的寫作態度以及酣暢淋漓、行雲流水般的行文風格。我以為,後者可能更為重要,因為內幕與真相固然可以引發閱讀興趣,但態度和寫法的好壞卻可以決定閱讀快感甚至高潮是否到來。
《個人歷史》是一本內外兼修的好書,——坦誠、自省的態度與平實、流暢的行文是其外,美國近現代史的內幕與真相是其內。書中那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名字,不是凱薩琳的親朋好友,就是她的對手。作為一個大人物,凱薩琳的視角與書中出現的眾多大人物是平視的關係,這種平視的角度也決定了上至數位美國總統下至沃倫·巴菲特、杜魯門·卡波特這些著名人物以什麼樣的形象和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人物在本書中的出現,令人不由得聯想起海明威形容巴黎的一個詞組——「流動的饗宴」。在這些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中,你可以理解為什麼《華盛頓郵報》具有今天這樣的權威地位和影響力,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水門事件」的追蹤報導可以把尼克森總統拉下馬,更可以理解媒體是如何發揮它的能量,左右甚至改變美國這樣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
對於「水門事件」真相的追蹤報導,無疑是《華盛頓郵報》歷史上登峰造極的一筆,它不僅創造了新聞報導的一種模式,還改變了美國的歷史進程。在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的書中,我們得以知曉記者們是怎麼幹的;在時任總編輯的本·布萊德利的自傳中,我們得以知曉總編輯是如何決策的,——當然,在他們的記述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老闆凱薩琳的支持。而在凱薩琳本人的這部《個人歷史》中,我們得以知曉作為老闆的凱薩琳當時面對著怎樣巨大的壓力,又是怎樣在幕後堅定地支持記者和編輯們的。凱薩琳把「水門事件」看成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並且用兩章的篇幅記述這一事件的真相及其影響,——這佔全書的近十分之一。至此,我們得以知曉在整個「水門事件」的報導中《華盛頓郵報》內部的全貌。
作為新聞從業者,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美國的同行們是如何通過媒體這一工具以及他們的觀點影響甚至改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凱薩琳在這部自傳中詳盡地記述了這些我所感興趣的東西,而且還大方地附送了額外的禮物,亦即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的老闆們是如何運用個人關係與政治、經濟、文化各界發生聯繫從而產生影響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掌握資源、利用資源」。而凱薩琳所掌握和利用的資源,對於我們這樣的小人物來說,感受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語——羨慕嫉妒恨。凱薩琳說,她想通過這本書「審視自己的人生,因為我的人生包含著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複製的內容」。的確,正是因為這些出乎意料和不可複製,讓我們望凱薩琳而興嘆,不得不對我們人生的不出意料之內外感到一絲空虛寂寞冷。
讀罷掩卷,不由得想借京劇《沙家浜》「智鬥」一折中的一句唱詞來感嘆,——這個女人不尋常。正如凱薩琳自己在書中說過的那樣,「我不是一個驍勇善戰的鬥士,我討厭爭鬥,但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我也有能力去戰鬥」,對於一個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被迫闖入新聞界並獲得巨大成就的女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概括。而凱薩琳本人的歷史以及她所達到的成就,也的確當得起中信出版社這個中譯版本封面上那四個凸印的金色大字。
順便提一句,中信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是十一年內大陸出版的第二個中文版本。1999年另一間出版社的那個版本似乎沒有受到大陸讀者包括新聞界的足夠重視,希望中信的這個版本能夠引發讀者和新聞界同行的興趣,因為《個人歷史》不僅僅是一本自傳,還是一面鏡子。
書評:She must be a very decent person
作者:顏
時間:2015-06-07
五月初的某天,媒體突然報導David Goldberg猝死,時年47歲。其實一般人誰知道David Goldberg是誰呢?哦他是美國著名企業家,未上市公司Survey Monkey的CEO。可誰沒事兒又會知道Survey Monkey是什麼呢?頂多有些phd找committee約qual約答辯用過一兩次。哦他是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的老公,年前她在暢銷書《Lean In》中重筆描述過她這第二個老公給了自己的無限的支持,讓作為一個成功女性的自己事業家庭更加完整。
這也未嘗不是某種悲哀,David身後的很多報導,壓根連他的名字都沒有提到,完全就是作為一個名人的附屬品被媒體消費。而在這個事情中更加可疑的,至今沒有任何確鑿的消息,說他猝死的原因是什麼。我向一個在Survey Monkey工作的朋友打聽也沒得到什麼所謂「內部消息」。我覺得如果是健康原因或者交通事故等意外,家人完完全全沒有必要隱瞞。而若非如此呢,就只剩下了非正常的原因。
這不小心露出了我心理陰暗的一面。然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也是確實是相對客觀的規律,也是支撐我把這本又臭又長的《personal history》勉強看下去的原因。
Katherine Graham(之前是Katherine Meyer),前半生就是一個聽話靠譜的富家乖乖女。除了偶爾用無辜的語氣不小心透露她覺得親娘其實是綠茶婊之外沒什麼特殊的想法和舉動。因為家庭出身既豪富又有品,她真的除了各方面都好之外沒什麼特點,相貌好氣質好體育好學習好人緣好工作好嫁了好老公。在這本書這時候只寫了20%的時候我覺得其實這人一輩子是能看穿的,於是就不看了。
直到驚聞Lauren Bacall享年89的死訊,翻了翻wikipedia看到Humphrey Bogart早在57年就死了。突然想到Katherine也是80多歲壽終正寢,那她那個完美丈夫Philip呢?wikipedia名人的婚姻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果然搜到Philip於1963年過世,才48歲。那死因又是什麼呢?那時候他家人可沒有隱瞞死因,他在自家的度假屋裡,把一隻雙筒獵槍塞進嘴裡扣動了扳機。
可這是為什麼呢? 他一個普通中產農場主家庭的孩子,南方農村出來的。當過哈佛法學院的報紙主編,二十出頭成了首席大法官的一號書記員, 二十五歲娶了美聯儲主席的大女兒,三十歲成為《華盛頓時報》的最大股東和發行人。直到四十多歲他死前,《華盛頓時報》成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四個孩子兒女雙全,妻子溫柔美麗放棄事業一心照顧家庭。和總統副總統私交甚好,以後的路只可能比他嶽父走得更遠,如果他願意走的話。這樣都要上shotgun,那還要怎樣啊!
我又沒辦法去問他自己,只能看去書裡看。這樣一來Katherine也成了一個不再boring的女人。wikipedia說Philip在自殺前和自己報社的女記者有一段非常誇張的婚外戀。長達一年帶她在公開場合出入,數次揚言要離婚,並重寫遺囑把受益人制定為新歡。這無疑是Katherine一帆風順的人生中的重大挫折。
能把好日子過好,那是應該的,這種人沒意思。苦難才是品質的試金石不是麼。雖然從個人角度來說,沒人願意放棄錦衣玉食主動投身古拉格群島的鐵絲網。但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命運把坎坷的一坨,生生扔到了大家閨秀Katherine的面前了,彼時父親已經過世,母親年齡大了,且一直都不怎麼關心她的樣子。丈夫——嗯,以後的路要靠自己走了。
她們婚姻中的第三者名叫Robin Webb,是時報分公司在歐洲辦公室的一個澳籍女記者,Philip去歐洲出差時候在工作中認識的,後來就借工作理由把她派到美國來。除此之外關於她再也沒有更多的信息。Katherine在1962年接聽家裡一部分機的電話的時候發現了這個事情,她找到丈夫核實,得到了懺悔和結束的保證。而在接下來的一年間,懺悔是虛無的,保證是無效的,因為Philip實質上幾乎沒有在家。其實她自己什麼也沒有做。只是從各方間斷聽到Philip又帶著Webb在哪裡出現了,鬧事了,然後在他病重需要幫助的時候帶他回家,陪他去精神病院療養。
期間Webb跟她通過電話,好像還見過面。內容沒有任何的新鮮,Webb說她們才是真愛,希望她放手之類。但要求的力度在聽者看到是如此微弱以至於Katherine就像沒有聽到一樣。
接下來就是1963年夏天的自殺事件。Philip不久前修改過的遺囑問世,把本屬於Katherine的東西全部留給Webb,甚至還不如很多言情小說裡原配還被留了一絲感激或者愧疚。在長達600多頁的自傳中,Katherine對此沒有一個字的不滿、委屈。甚至沒有一個字不平的情緒。新遺囑被律師鑑定無效之後,她這樣說Webb:「她此後(Philip死後)沒有索要過這筆遺產,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生活裡。。。我相信她是真的愛Philip。。。她從來沒有接受過關於Philip的任何採訪,我相信她一定是一個非常decent的女人。」
一般來說,婦女被迫保衛家庭的結局一般都很醜陋,不管是經濟不獨立的家庭婦女,XX公司高管,會使毒的科學家,還是風華絕代的女明星,權力驚人的女政客。隨便去網上搜搜,閱讀這些故事都會讓人很不舒服。
上流社會的出身的確不是Katherine自身努力的結果,但她也沒有選擇丈夫患病、家庭崩離的命運。她在挫折困境中做了一些決定,讓自己繼任了時報的發行人,成為了美國一代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安享晚年,還寫了一本得普立茲獎的書。我只能覺得,這就試出了她熠熠發光的品質。難的事情經歷過了,容易的事情更能做好。領導一個報社,報導水門事件,成為媒體大亨,這些是容易的事情。
之前只見過一例如此淡定地處理類似處境,還是在虛構的設定下。而林語堂對於主角姚木蘭集中了傳統女性的一切無上的美好品質,引用他的原話是:
「對人友好,胸襟開闊,無限熱情,親密懇切,灑脫自然,窮達不變,甘苦與共。」
這其實也足夠形容Katherine,且簡單說來,和她對Webb的評價是一樣的——she must be a very decent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