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莞香花開」可快速關注
這幾天
國內知名的美食大咖齊聚東莞
他們尋東莞味道而來
探尋最地道的東莞風味
想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吃了什麼?
有何所思所想?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尋味東莞》紀錄片的熱播,使得東莞美食在一夜之間「出圈」,引發東莞人的尋味之旅。7月10日,由東莞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尋味東莞」美食探訪之旅活動,邀請《尋味東莞》總策劃陳曉卿、製片人李潔,同知名美食家陳立、張新民、閆濤、雲無心、楊擁軍等節目顧問等組成美食團,共同品嘗東莞地道風味和探秘製作技藝。
探訪老莞城與水鄉美食
老莞城人的街坊鄰裡,他們的清晨是從一碗燒鵝瀨粉開始的。古老的騎樓街,窄小的鋪面,位於莞城老街中的中山餐館,「飛刀華」姐弟守著50平方米的祖屋,每天賣出三四百碗瀨粉,幾十年不曾改變。
一碗晶瑩剔透的瀨粉,一盤誘人的燒鵝,再搭上一盤青菜,一碟芡汁,莞城人一天的生活就這麼被一碗給喚醒了。
燒鵝瀨粉
中山餐館的燒鵝瀨粉,正是出現在《尋味東莞》紀錄片中的一家餐館,探訪團隊此次正是重走《尋味東莞》所走過的美食之旅,親身體驗莞城美食的魅力所在。
除卻燒鵝瀨粉,莞城老街裡還保留著老街坊記憶裡的味道。斑駁的石板路和騎樓街中,既有四代傳承的日興糖果店,也有「東莞大包」,還有老莞城飯店等老字號餐飲。
美食家閆濤現場介紹美食文化
水鄉美食則是探訪團的另一處尋訪美食之地。中堂魚包、蜆肉湯、蜆肉飯、香蕉宴、蟛蜞粥、肥仔秋腊味等美食,無不展示著東莞水鄉的物產豐足與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
中堂魚包
感受莞城文化與傳統
這不僅是一場美食之旅,更是一場文化之旅。
振華路、中山路、大西路是莞城騎樓的集中地,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完好的騎樓建築風格,記載著昔日的風土人情,成為莞城近代商業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行走於騎樓街之間,能感受到昔日莞城的市井文化。
莞城騎樓街
而臨近騎樓街的,還有「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亭臺樓榭之間,隱藏的是嶺南名士的精神文化追求。高低錯落、曲折迴環的建築,孕育出了嶺南畫派藝術。這個底蘊深厚的嶺南古典園林裡,美食家們在此感受東莞文化的精髓。
探訪團在可園參觀
到了水鄉,又怎能不提到中堂的龍舟文化和麻湧的香蕉文化。作為「中國龍舟之鄉」,中堂龍舟競渡有500餘年歷史。在老匠人的造船廠內,精緻的龍舟被擺放在工坊裡,濤濤的江水不停地流過。中堂的龍舟製作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其龍舟基本特色為「大頭龍」,龍頭大而威武,船身狹長,兩頭翹起,瀟灑流暢。
《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中)等探訪團了解龍舟製作工藝
美食家張新民在拍攝龍舟
麻湧盛產香蕉,香蕉是當地人的經濟來源,麻湧香蕉與當地村民生活早已融為一體。在《尋味東莞》中,麻湧的蕉葉粽被觀眾所熟知。香蕉的產量與價格同當地村民生活息息相關,更創造出如香蕉糖水、蕉蕾煎蛋等一眾香蕉美食,成為東莞人的美食記憶。
節目科學顧問雲無心在麻湧香蕉文化園
對話知名美食家閆濤
《尋味東莞》讓東莞人找到更多文化認同
「尋味東莞」美食探訪之旅,邀請了國內知名美食家共同品嘗東莞地道風味和探秘製作技藝。記者由此對話《風味人間》美食顧問、知名美食家閆濤,共同探討東莞美食文化的推廣之道。
記者:您覺得《尋味東莞》的意義在哪裡?
閆濤:東莞是一個快速城市化、全球化的城市,東莞創造了很多經濟奇蹟。但是在奔跑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忘了停下來關注一下自己的存在狀態。《尋味東莞》這部片子就全身心投入到東莞人的飲食生活狀態,喚起了東莞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和對自我生活方式的關注,同時為東莞人發現了他們平日裡沒有關注到的美食。
記者:東莞的美食給了您什麼印象?
閆濤:東莞的物產很豐富,這裡有大片的香蕉林、有豐富的鹹淡水水產等,東莞人可以開發出更多具備東莞原生風貌的美食生活方式。我和朋友交流分析過,東莞的燒鵝瀨粉口感最為清淡,最能夠讓人接受。從某種程度來說,東莞的美食本身具有大眾傳播性。
記者:您對東莞在推廣美食文化上有什麼建議?
閆濤:《尋味東莞》播出之後,東莞的黃油蟹在網上爆紅。東莞可以抓到幾款拳頭性的爆紅產品,然後進行系統的傳播培訓,通過後期的運營、傳播和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價值評判體系和成熟的價格供應體系。如果做到這幾點,在黃油蟹的這個話題上,東莞會具有更好的優勢。
文化名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持久作戰的效果,需要足夠的信心耐力和足夠的熱情與期望。《尋味東莞》它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契機,能夠把更多的人喚醒,將那些對美食有熱愛的人,或者有志於投身美食產業的人,將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一起匯聚起來。
素材來源:莞香花開綜合南方+、稻來傳媒等
最近的東莞味道太火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