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體型巨大的恐龍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一個未解之謎,所以一提到恐龍,就覺得印象模糊而遙遠,似乎只是傳說中出現的生物。在這次河源之行中,我參觀了國家級「中國古代動物博物館恐龍蛋博物館」。豐富的化石展示讓我不僅對恐龍的真實存在毫不懷疑,而且對遠古時期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的起源、進化、繁衍和滅絕有了直觀而深刻的認識。
恐龍蛋博物館,又名河源恐龍博物館,位於河源市濱江大道旁。它看起來像是甦醒的種子。它位於桂峰山腳下,沿著山蜿蜒上升。它是對有900多年歷史的桂峰塔的補充。
走進博物館,大廳裡陳列著一副20米長、8米高的大型蜥腳類骨骼,周圍是翼龍、偷蛋龍等幾種恐龍模型。其中一隻被聲音和電控制的模擬霸王龍,抖著頭髮尖叫。它威力強大,栩栩如生,讓人懷疑它是幾億年前闖入侏羅紀公園的。
展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恐龍產房》、《恐龍足跡》和《恐龍故鄉》。分別展出了17000多個不同大小、形狀和種類的恐龍蛋,以及許多恐龍骨骼化石個體和眾多恐龍足跡化石模型。它是一座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於一體的稀有恐龍博物館,體現了獨特的恐龍化石資源及其優點
踏入第一個展廳,前窗有一堆圓圓的恐龍蛋,讓人第一時間感到震撼。原來,早在十幾年前,河源就以一萬多個恐龍蛋奪得了金氏世界紀錄。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蛋在河源繼續發現,這個窗口展示了17000多個恐龍蛋。
據了解,河源恐龍蛋的發現是在1995年12月16日。放學後,幾個孩子在學校附近的推土機工地上玩耍。他們發現有些石頭表面有突起的小球,像書裡提到的恐龍蛋《恐龍戰士》。他們告訴了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兩位專家實地考察判斷,這是一個恐龍蛋的窩。就這樣,在兒童遊戲中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秘密。
恐龍蛋主要是圓的,也有大的和小的。最小的一顆直徑只有3.5釐米,是河源市至今出土的最小的恐龍蛋,也是世界上發現並記錄的最小的恐龍蛋。
一些恐龍蛋變得晶瑩剔透,這是世界罕見的河源所獨有的。到目前為止,在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如何形成水晶恐龍蛋也是個謎。
原來恐龍的蛋不是全圓的,有的蛋根據種類不同而不同。這些蛋是橢圓形和長方形的化石。
這些都是海關執法過程中查獲的雞蛋化石。因為它的價值高,所以有人去冒險。
河源發現的恐龍腳印大而清晰,說明它們巨大而有力。
腳印形狀相似,但大小卻大相逕庭。這些腳印得以保存下來,是地殼運動過程中被沉積物覆蓋的結果。
看著一些觸目驚心的骨骼和化石。恐龍骨骼(包括牙齒)等硬組織沉積在沙子中,並與氧氣隔離。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骨骼被完全礦化保存。
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當恐龍死亡並迅速被沉積物或水下沉積物覆蓋時,石化過程開始;這些沉積物含有細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柔軟的覆蓋物。這種「毯子」可以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害,還可以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億萬年後的今天,骨骼依然完好無損,這讓人們對億萬年前地球霸主恐龍的滅亡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恐龍骨骼恐龍蛋恐龍足跡,古化石河源。恐龍的死亡和滅絕與地球億萬年的變化息息相關,恐龍時代離我們也很遙遠;如果我們不使用化石,我們將對神秘的恐龍物種一無所知。博物館裡收藏的無數化石證明,河源自古以來就是生物繁衍繁榮的風水寶地。同時,它也警告我們要珍惜和愛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