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回族服飾主要在頭部。據《回教民族說)〉記載:常用纏頭,軟制白帽,故俗有白帽回之稱。
元、明時代,我國的回族因循伊斯蘭教,頭纏白布(得斯它拉),清朝中葉為反抗壓迫和殘害,回族穆斯林精誠團結,以無沿白帽作為隊伍的標誌,後來回族群眾認為無沿白帽方便易做,輕薄涼快,衛生乾淨,便成了普遍的頭飾。
冬天回族也有戴黑平絨帽的。雲南省的回族戴尖頂紅帽,海南省的回族在白帽上繡有阿拉伯文字樣,由於教派不同,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的穆民還有戴五角、六角或八角帽。回族除了戴白帽外,一些山區或偏僻的回族聚居的地方,還有穿坎肩習俗,在白衣上套黑色坎肩,裡外衣服對比鮮明,顯得清秀素雅,潔淨大方,別具特色。
賀蘭縣回族婦女有戴蓋頭的習慣,蓋頭一般有三種:老年人戴白蓋頭垂到腰際,清秀潔白;中年婦女戴黑蓋頭,高雅莊重;未出嫁的姑娘帶綠蓋頭披至肩頭,多姿秀麗。過去黃河邊回族村莊一些青年婦女多戴圓形白帽,顯得年青秀美,冬天戴紅、綠、藍頭巾,夏天戴輕薄的紅、綠、粉色沙巾。
老年婦女冬天戴黑、褐色頭巾,夏天戴白紗巾。總之,回族婦女披戴各色蓋頭,繡嵌金邊,顯得阿娜多姿、十分好看。崇尚綠色和白色,據說「綠乃天授,山原草木之正色」,白色則一塵不染,五色之中,惟白最潔。
賀蘭回族男子還留須,但禁止佩戴金銀,穿絲綢。女子有扯臉,扎耳孔、戴耳環、染指甲、戴戒指的習慣,以上這些都構成了鮮明的賀蘭回族特色,成為寧夏銀川平原回族普遍的風俗。茶香飄天下金茶銀茶甘露茶,頂不上回回的蓋碗茶,漢族同胞這樣誇讚回族的蓋碗茶。盅子,也叫蓋碗,是一種造型美觀、輕巧玲瓏的陶瓷器皿。
上有蓋子,下有託盤,有的不用託盤。盛放茶水的杯子,底小口大,有的杯蓋繪有藍色的花紋或紅色、黃色的小花朵,有的盅子蓋上繪有阿拉伯文字或者清真二字,既精巧又美觀,又方便耐用。家中來了親朋好友,婆婆總會吩咐媳婦說,拿盅子抓茶去。喝茶先備一壺滾燙的開水,把茶、糖等八種佐料(又稱八寶茶)放入盤子內,用開水衝泡,稍泡一會就能喝。
回族的喝茶非常講究,夏天多以茉莉花為主,冬天以陝青茶和磚茶為主,用盅子喝茶的好處很多,能驅寒暖胃。喝紅糖磚茶,能消積化食;喝白糖青茶,清熱瀉火;喝「八寶茶」能提氣補虛,強身健胃,疏肝活血。「八寶茶」顧名思義是盅子中放八種佐料,也有喝「十寶茶」的,只是配料有所不同罷了。
盅子裡除了放茶葉外,還得放紅糖、白糖(或者冰糖)、芝麻、柿餅、紅棗、核桃仁、葡萄乾、桂圓肉、枸杞、果乾等。紅棗能補血、核桃能補腦、冰糖能去火、桂圓能和氣、葡萄乾能養神、枸杞能明目、芝麻能潤發。端起茶盅底蓋,款款錯開盅子蓋時,八味溶出,香氣撲鼻,慢刮輕飲,喝一口清甜爽心。
在賀蘭黃河岸邊的回族村莊一些回族老人還愛喝「罐罐茶」,用磚茶熬成濃黑的茶水,極苦,喝後能解大渴,益脾健胃,爽精神。賀蘭縣回族人民喜用盅子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傳說從元朝就開始了,距今一千年啦。
至今西北地區的回族穆斯林除了平時用盅子喝茶的習俗外,每逢回族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要拿出最好的糖茶贈送親鄰友朋,用盅子抓一個好茶招待客人,以表示尊敬和最高禮節。
回族禁酒,宴會賓客,一律「以茶代酒」,已形成風俗。耳聰目明、延年益壽的回族老人,都有用盅子喝茶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