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地震活動和地形變推斷馬約特島附近深部巖漿的動態運移

2020-12-11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G:通過地震活動和地形變推斷馬約特島附近深部巖漿的動態運移

火成巖厚度可達幾公裡至幾十公裡,它的形成和生長是地殼成形的重要過程。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多地認為:火成巖的生成發生在整個地殼中(Cashman et al., 2017),很可能不是單一的生長過程,而是由不連續巖漿的反覆注入與積聚而成,但該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如何控制深部火成巖的侵位和生長以及相關礦床的形成機制仍不大清楚(Menand, 2011)。長距離巖漿運移現象在地殼內普遍存在(Ishizuka et al., 2014),巖漿運移不僅對火山建造的形成和火山活動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對火山效應評估、裂谷帶形貌、洋殼形成以及大陸地殼的最終演化和增生都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Ishizuka et al., 2014)。

地質調查、巖石學和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與火山學等在分析研究巖漿運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地殼深處巖漿運移的動態過程很難被捕捉到(Cesca et al.,2020)。新近在Nature Geoscience發表的文章,利用地球物理(地震活動和地形變)觀測資料推斷出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的馬約特(Mayotte)島附近深部巖漿排出的動態過程。

西印度洋的馬約特島以東約35km為地震相對平靜區,但自2018年5月開始發生了複雜的地震活動,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Mw5.9地震以及2018年11月全球地震臺網檢測到的長周期地震信號(VLP事件),馬約特島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4個觀測站也記錄到長期的沉降和東傾的位移(圖1a)。

作者利用2500km內的區域地震臺和遠在哈薩克斯坦ABKAR地震臺陣記錄的觀測數據,以4個不同速度結構模型進行了地震矩張量的全波形反演和深度震相分析,獲得了較強的火山構造地震的震源機制、質心位置和震源深度(圖1a中的震源球),且利用位於馬約特島上的YTMZ三分量地震臺(震中距100km內)來檢測較弱火山構造地震的相對位置(圖1a中的圓點),最終共檢測到6990個火山構造地震且確定了1904個地震的位置,並識別出407個VLP事件且得到22個VLP事件的高質量質心矩張量解(圖1a中帶紅線的黑白色震源球)。

作者通過地震和地形變數據分析,確定了研究時段的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可劃分為4期:

(1)2018.5.10-2018.6.7為第1期,該期是火山構造地震最活躍的時段,5.15-5.20共發生11次Mw>5地震且主要發生在馬約特島以東約35 km處(圖2a),5.31-6.7的地震活動展示出向上遷移(參見圖2b及圖1a中深度剖面圖上的紅線箭頭);

(2)2018.6.7-2018.6.18為第2期,地震震中向南移動到靠近發現的海底火山位置(圖1a中橙色的圓和矩形條所示),第1-2期的震源機制以左旋走滑機制為主(圖1a);

(3)2018.6.28-2018.9.17為第3期,VLP事件佔主導,幾乎沒有發生Mw>4.5火山構造地震(圖2a);

(4)2018.9.17-2019.3為第4期,VLP事件增多並伴隨著新型的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圖2c和d)。

4個GNSS站觀測數據推斷出的VLP源位置(圖1a深度剖面中的紅色虛線橢圓)靠近馬約特島,所有伴隨著VLP事件的火山構造地震和第3-4期的大多數火山構造地震(圖1及圖2a和c的紅色和綠色點)都位於更靠近馬約特島的地方,並具有陡傾的NE-SW逆衝震源機制(圖1a),與研究區的張扭性應力狀態不一致。

該研究認為馬約特島附近的深部巖漿活動過程可劃分為2個主要活動階段(圖3):在第一階段(第1-2期)發生的由深到淺向上遷移的較強地震群活動是巖漿從Moho面向地表運移過程的響應,第2期結束時間可能標誌著海底巖漿噴發的開始;在第二階段(第3-4期)同步發生的VLP事件和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及相關的大規模沉降變形,則標誌著大型巖漿儲庫的巖漿排出伴隨著的巖漿儲庫圍巖的逐漸破壞並觸發共振而致。研究分析表明:在馬約特島和新出現的海底火山間存在長約15km的近水平巖漿儲庫,該巖漿庫的深度位於25-35km,分析時段內至少有1.3km3的巖漿排出。

圖1 地震震源和形變觀測結果展示(a)與葛摩群島及主要構造和歷史地震及其震源機制解分布圖(b)。a中震源球和圓點的顏色代表著與YTMZ臺(黃三角形)的距離和波形相似性(Cesca et al., 2020)

圖2 巖漿活動相關的時間序列(Cesca et al., 2020)。a.火山構造地震的震級(圓點)和日發生率(黑線);b.基於地震矩張量反演(圓點)和臺陣分析(x)獲得的火山構造地震深度;c.YTMZ站記錄到的火山構造地震的S-P到時差作為到Mayotte島距離的近似;d.VLP事件的震級(紫色圓點)和日發生率(黑線);e.VLP事件優勢周期;f.GNSS的MAYG觀測站去均值和去傾後的東傾和北傾與垂直向位移;g.與巖漿活動相關的火山構造地震(藍線和紅線)、VLP事件(靛藍線)和MAYG站位移矢量長度(綠線)的歸一化累積數

圖3 深部巖漿動態運移過程示意圖(Cesca et al., 2020)  

參考文獻

1.Cashman K V, Sparks R S J, Blundy J D. Vertically extensive and unstable magmatic systems: a unified view of igneous processes[J]. Science, 2017, 355(6331): eaag3055.

2.Cesca S, Letort J, Razafindrakoto H N, et al. Drainage of a deep magma reservoir near Mayotte inferred from seismicity and deforma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20, 13(1) : 87-93.

3.Ishizuka O, Geshi N, Kawanabe Y, et al. Long-distance magma transport from arc volcanoes inferred from the submarine eruptive fissures offshore Izu-Oshima volcano, Izu–Bonin arc[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2014, 285: 1-17.

4.Menand, T. Physical controls and depth of emplacement of igneous bodies: A review[J]. Tectonophysics, 2011, 500(1-4), 11-19.  

(撰稿:陳棋福/地星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三種研究源巖特徵的途徑:1)尋找巖漿中的捕擄體2)通過火成巖的化學特徵反演源區狀態3)將不同類型的巖石作為源巖進行高溫高壓試驗研究2、巖漿的分凝巖漿分凝是指熔融的巖漿液滴從源區巖石的粒間分離集中的作用。
  • 東京附近西之島火山噴發!巖漿噴出近200米,和地震有關?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旅日僑網報導本月15日時,日本氣象廳針對小笠原群島·西之島的火山活動情況發布了消息稱:近期小笠原群島·西之島(東京都)火山的噴發活動日益活躍。在本月11日,氣象廳海洋氣象觀測船「凌風丸」發現山頂的火山口連續噴出大量火山灰,出現大型火山石飛散的情況。
  • 法屬馬約特島一周內百次地震 餘震仍將持續
    原標題:法屬馬約特島一周內百次地震 餘震仍將持續   據法國《費加羅報》5月14日援引法新社消息,位於印度洋西部的法屬馬約特島當地政府日前表示,自5月10日以來,該島已經歷上百次微震,多處有震感。目前這些低強度地震尚未造成任何損失。
  • Nature Geoscience:反應性流體可驅動深部地殼巖石快速轉變
    他們針對挪威北部蛇綠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依據流體驅動導致的蛇紋石化蝕變的地表露頭反應鋒面幾何形狀,獲取了反應性流體的運移條件的重要野外證據(圖1)。然後,作者建立了對流-擴散-反應耦合的動力學數值模型來模擬蝕變過程的礦物分布變化,並通過擬合實際野外數據來約束流體-巖石相互作用的持續時間。圖1 蛇綠巖的逆衝和蝕變。
  • 美麗的馬約特島,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之一
    馬約特,位於莫三比克海峽,與大葛摩島、昂儒昂島、莫埃利島共同組成葛摩群島。面積為374平方公裡,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香子蘭等香料,是法國的海外大區,下轄一個省,即馬約特省。馬約特島包括大陸地島、小陸地島以及周圍一些小島,首府和最大城市馬穆楚。
  • ​巖漿的活動條件
    巖漿的活動條件本區的礦化作用不僅在空間上受構造巖漿帶的控制,而且在時間上形成於火山—侵人活動的特定階段,在成因上同一定的火山巖和次火山巖有同源的和專屬的聯繫。鐵礦形成在大王山旋迴強烈活動之後的相對寧靜階段和相對隆起地區。這個寧靜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火山大規模的強烈噴發顯著減弱,而代之以區域性的巖漿侵入。這個階段的噴發活動向盆地的西側和北端收縮,原來強烈活動的地區相對隆起(其中包括局部下陷),來自較深部的中偏基性富鈉質的巖漿,沿著強烈活動時期張開的基底斷裂上升,並在適當的構造空間內侵入。
  • 高考地理大題精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島
    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島,為大洋洲最高點。這裡氣候炎熱潮溼,植被茂密,人口相當稠密。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數量多,但紐幾內亞島本身是大陸島。由於地處板塊交界處,巖漿活動劇烈,島上礦產資源豐富,如銅、富金礦、鉻、鎳等金屬礦產資源。農業主要分布在山間河谷地和沿海低地,生產咖啡、椰子、可可、香蕉、茶葉、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目前,該島大致以東經141度為界,紐幾內亞島以西屬於印尼,以東屬於澳大利亞。
  • 火山噴發和地震互為因果關係?針對這波火山傳言,院士有話說
    2014年日本中部御嶽火山噴發,造成60多人死亡;2017年哥斯大黎加的火山噴發,迫使其所在的國家公園關閉並疏散附近城鎮。近年來火山噴發報導頻見,這是否意味著地質活動比以前更加頻繁了?火山噴發是否只帶來溫室效應?火山與地震是不是一對「孿生」兄弟?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現在地質活動更加頻繁?
  • 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連發三次地震 最高6.0級
    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 據中國地震臺網官方網站消息,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連發三次地震,最高6.0級。 12月24日04時56分在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北緯50.50度,西經129.66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 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母巖漿及其向鹼性玄武巖轉化現象—新聞...
  • 印尼7.4級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海底地震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這條板塊邊緣的地震帶上,還產生了馬裡亞納海溝、日本海溝、中美海溝等。這些海溝都是板塊擠壓造成的,是地質活動強烈的地區。 本世紀最強的地震就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福島海域發生芮氏9.0級地震,至今讓人談之色變。上世紀震級最強的智利瓦爾迪維亞大地震高達9.5級,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 希臘附近海域發生地震 薩摩斯島華人親歷第一現場
    原標題:希臘附近海域發生地震 薩摩斯島華人親歷第一現場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30日消息,位於愛琴海東部的希臘薩摩斯島附近海域當日發生7級地震,希臘首都雅典等地震感明顯,目前已造成人員傷亡。   據希臘國家通訊社報導,初步估計,地震震中位於薩摩斯西北約16公裡處,震源深度10千米。
  • 巖漿多少度 巖漿溫度有多高
    火山噴發之後,就會有巖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流向地表。大家都知道的是,巖漿的溫度是很高的。但是,具體巖漿有多少度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巖漿多少度  巖漿的溫度一般在900-1200℃之間,最高可達1400℃。在晴朗的天氣和良好透視的情況下,熔巖流的溫度與其顏色有關。
  • 高考地理熱點: 從紐西蘭火山噴發看巖漿活動與火山活動
    紐西蘭警方稱,火山噴發時,島上共有47名遊客,其中6人已經確認遇難,8人依舊下落不明,30名傷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其中多人燒傷嚴重,另有3人已出院。由於目前島上已經沒有生命跡象,所以失蹤者生還的可能性不大。   懷特島位於紐西蘭北島豐盛灣以北約50公裡處,是一座活火山島,且長期處於活躍狀態,經常噴發出濃煙和氣體,地表溫度高,景觀奇特,是紐西蘭一處著名旅遊景點。
  •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在大阪集中設地震儀監測地震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研究6月18日發生的日本大阪北部地震的發生機制,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震源附近的高槻市等集中設置臨時地震儀,開始監測地震活動。此外,團隊還將研究是否有繼續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 日本衝繩本島附近海域發生6.9級地震
    新華社記者錢嗣傑攝新華網東京2月27日電 日本衝繩本島附近海域27日早晨發生芮氏6.9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導。據日本氣象廳宣布,這次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5時31分(北京時間4時31分)許,震中位於衝繩縣那霸以東50公裡附近海域,具體地點為北緯26.3度、東經128.2度,震源深度約10公裡。地震發生後,日本氣象廳發出了海嘯警報,要求居民不要靠近海岸。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情況示意圖我們通過地震波在地幔當中的傳播情況進行觀察,當地震波通過莫霍界面向下傳播時,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相應的加速,直到碰到古登堡界面後,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迅速下降,一般認為地幔部分結束,進入到了以液態物質為主的外地核。所以根據地震波速度在地幔當中不斷加速的特徵,科學家推斷,其組成物質主要為固態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