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
名字由來:烏魯木齊地處新疆中部,三面環山,距離海洋有2500公裡,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
關於其名字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一:回語。《西域同文志》:「回語,烏魯木齊,格鬥之謂。準、回二部曾於此格鬥,故名。」
其二:蒙古語,意為「美麗的牧場」。
其三:古和闐塞語地名,意為「楊樹林」。古書《使河西記》有所記載。
1757年,清朝在今九家灣一帶築城屯兵,稱該地為「烏魯木齊」。
1760年,設置烏魯木齊直隸廳,屬甘肅省。
1763年,在舊城北面建築新城,並命名為「迪化」。
1884年,新疆設置行省,迪化作為省會。
1954年,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即烏魯木齊,並沿用至今。
城市性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國面向中亞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
克拉瑪依市
名字由來:克拉瑪依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是一座因石油而興起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城市,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易中天稱讚其「是塞北卻似江南,無漁舟而有唱晚」。
克拉瑪依是維吾爾語「黑油」的音譯,因市區東北部的黑油山而得名,而克拉瑪依的石油資源開發,則可追溯到清朝末年。
1955年,黑油山附近發現油田,以「黑油山油田」命名。
1956年,黑油山油田更名為克拉瑪依油田。
1958年,為更好地統籌該地區的石油開採建設,設置縣級克拉瑪依市,因克拉瑪依油田而得名。
1982年,克拉瑪依升格為地級市,但僅過兩年,又降格為縣級市。
1990年,克拉瑪依恢復地級市建制。
城市性質:新疆北部中心城市,我國重要的國際化能源生產及服務基地,戈壁綠洲生態城市。
吐魯番市
名字由來:吐魯番地處天山東部的一個山間盆地裡,四面環山,因地殼運動形成盆地,在上古時期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關於其名字由來,目前眾說紛紜:
其一:出自回語,「蓄水」的意思;
其二:出自突厥語,「富庶豐饒」之意;
其三:出自維語,系「吐爾番」的轉音,「都會」的意思,也有說是維語「土藩」的轉音,意思是「水果繁多的地方」;
其四:出自回紇語,「低地」的意思。
此外,還有說是出自吐蕃語,因吐蕃曾統治過該地區。
「吐魯番」作為地名出現,始於元朝。明朝稱吐魯番速檀,清朝設置吐魯番廳、吐魯番直隸廳。
1913年,吐魯番直隸廳改為吐魯番縣。
1975年,吐魯番地區成立。
1984年,吐魯番縣升格為縣級市。
2015年,吐魯番地區和縣級吐魯番市撤銷,改置地級吐魯番市,原縣級吐魯番市改為高昌區。
城市性質:國際著名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能源利用示範基地、烏魯木齊都市圈次中心城市。
哈密市
名字由來:地處新疆東部的哈密,古稱西漠、昆莫、伊州、伊吾等,因不同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曾管轄過該地區,故而對其有不同的譯音和叫法,可謂眾說紛紜。
現在多數人傾向於哈密即昆莫勒的說法,系烏孫語,意為「像太陽一樣的統治者」。
元朝時期稱哈密力。
1406年,明朝設置哈密衛;
1727年,清朝建哈密城,32年後,設置哈密廳,1884年升格為哈密直隸廳。
1913年,改為哈密縣。
1949年,設置哈密專區,轄哈密、鎮西、伊吾三縣和七角井中心區。
1954年,設置縣級哈密市,2年後撤銷,改置哈密鎮。
1961年,恢復縣級哈密市建制,但隨即在1962年又撤銷,併入哈密縣。
1977年,再次恢復縣級哈密市建制,1983年哈密縣併入。
2016年,哈密地區和縣級哈密市撤銷,設置地級哈密市,原縣級哈密市改置伊州區。
城市性質: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是新疆向祖國內地開放的門戶、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阿克蘇地區
名字由來:「阿克蘇」系維語,意為「白色的水」,這裡的龜茲文化和刀郎文化享譽世界。
1757年,準噶爾部平定之後,清朝先後在該地區設置阿克蘇辦事大臣、阿克蘇郡王。
「阿克蘇」由此得名。
1882年,設置阿克蘇道,兩年的1884年始設阿克蘇城。
1928年,阿克蘇道改為阿克蘇行政區。
1949年,阿克蘇行政區改為阿克蘇專區,1976年改稱阿克蘇地區。
城市性質:南疆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和紡織基地,水韻森林宜居城市。
喀什地區
名字由來:「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的漢譯簡稱,意為「玉石集中的地方」。
喀什地區古稱「疏勒」、「任汝」、「疏附」。
唐朝後期,喀喇汗王朝建立,喀什地區成為王朝的東部重鎮和陪都,「喀什噶爾」之名見於史籍。
清朝先後設置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喀什噶爾道。
1930年,設置喀什行政區。
1949年,設置喀什專區,1952年,設置縣級喀什市。
1954年,喀什專區撤銷,兩年後恢復喀什專區建制,同時莎車專區併入。
1970年,改稱喀什地區。
1986年,喀什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新疆目前唯一的歷史文化名城。
城市性質:國際性的區域中心城市,國家級開放創新實驗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和田地區
名字由來:和田地區古稱「于闐」,以盛產和田玉而聞名,是有名的玉石之鄉。
關於和田名字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一:出自藏語,意為「產玉石的地方」。
其二:出自印地語,意為「地堡」、「柵欄」。
其三:出自梵語,意為「地乳」。
唐高宗龍朔年間,吐蕃將于闐國王城改為和闐。遼代設置于闐王府。
元朝時期,稱于闐為斡端或忽炭。
清朝時期,在今天的克裡雅設置于闐,遂有于闐(克裡雅)與和田之稱。
1759年,設置和闐辦事大臣,1883年設置和闐直隸州。
1913年,和闐直隸州改為和闐縣,1920年改置和闐道。
1928年,改稱和闐行政區,1950年改稱和闐專區。
1959年,改和闐為和田,1971年和田專區改為和田地區。
城市性質:絲路名城、世界玉都,南疆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和交通樞紐。
塔城地區
名字由來:塔城,即塔爾巴哈臺綏靖城的簡稱,清乾隆帝賜名。
塔爾巴哈臺系蒙古語,意為「旱獺多的地方」。綏靖,漢語,意為安撫。
1913年,塔爾巴哈臺直隸廳改為塔城縣,3年後改稱塔城道。
1945年,設置塔城專區,1970年改置塔城地區。
1984年,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城市性質:新疆西北部重要邊境城市,重點發展邊貿、旅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外向型加工產業。
阿勒泰地區
名字由來:阿勒泰地區隸屬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秋冬季節的阿勒泰宛若人間仙境,是很多人心之神往的人間聖地。
在蒙古語和突厥語裡,阿勒泰都是「金山」的意思,皆因在古代,阿勒泰地區有著蘊藏量豐富的黃金。
1906年,原屬科布多的阿勒泰獨立分治,設置阿勒泰區,屬理藩院、
1914年,改稱阿勒泰地方,屬民國中央政府直轄。
1945年,設置阿山專區,1954年改為阿勒泰專區,1971年改稱阿勒泰地區
城市性質:我國西北地區國際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和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