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被誤解千年

2020-12-14 佳欣侃史

引言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紅樓夢》

古時的社會男女嚴重不平等,女子可作為商品交易,根本沒有自我立足之,多數都淪為男性的附屬之物,古代階級分明,高官權貴家的小姐們地位會相對高些,家中一般會請教書先生給家裡的弟弟哥哥讀書習字,然而小姐們不會強求去學習認字,因為又不能參加科舉,最後也只是嫁與他人為婦。「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

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明末清初,中國已經歷經「唐宋元明」等幾個年代,在文學的創作已經非常之多,七言五言絕句,又或是宋詞,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孟子這些已經佔據古時中國文學的大半個江山,文學文化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明代的文人無法在這個文學上有非常出色卓越的成就,就將目光轉向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修養,詩詞文學等是有形的東西可以比較,然像道德修養這種內在又抽象的東西,沒有好的辦法能夠互相測量。

陳繼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氛圍的薰陶下,提出男女德行的標準,前半句「丈夫有德便是才」才是他最想表達的東西,那時男子的地位更為高等些,對男子德行也會更關注些。在那個時代,君王興建科舉制度,人人都想要做官發財,一舉升天,沒有人注重德行才能,他們都只知道讀書等同於未來建功立業唯一之路。

這樣思想文化薰陶下的社會,使得部分人走向極端,這也有了「範進中舉」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也是作者諷刺科舉帶來的弊端和朝廷社會黑暗,有才華卻沒有良好的品德一樣都是小人。陳繼儒這句話是告誡社會上苦讀書之人,除了注重自己的才華見地,大丈夫也應該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崇高的道德品質比一個人是否有才華更為重要。

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誤會

陳繼儒想要表達的重點卻被人忽略,流傳甚廣的是後半句話,也是「忠言逆耳」吧,社會上的人都聽不見陳繼儒的發聲,而是將目光轉向後半句話,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下,女子不會考取功名,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是否有才華變得一點都不重要,這句話的本來意思也被很多人誤會。

「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意是,女子應該有自己的德行,並不是說女子不應該有自己的才華,古語中的「無」與現代意思並不相同,現代一般指沒有的意思,然古代一字多意,在這裡則指的是」原本是有這樣東西的,只是在心裡不太重視,認為不是什麼大事」,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應該是「女子自己有才華卻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是一種好德行」,並不是指女子不應該有才華。關於這句話的誤解不知不覺傳了很多年,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感知能力。

結語

女子的才華在古代不重要,封建傳統思想束縛下的百姓們,不支持女子上學堂,不支持女子熟讀詩書,也不允許女子上朝做官,甚至不允許女子拋頭露面。「女子無才便是德」似乎是一種偏見或是誤會,女子沒有飽讀詩書的才華變成一種美德,這難道不是錯誤的理解?

參考資料:《紅樓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誤解了千百年,其實是讚嘆女性的!
    古人的很多話,大家都只看表面字義,而不了解古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千百年來以訛傳訛,最終被大多數人誤解。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很容易被人誤解,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聽到這句話可能就會火冒三丈,覺得這純粹是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壓迫婦女的表現。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就比如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就因為斷章取義使得其成了古代女子揮之不去的枷鎖。古代的「男尊女卑」眾所周知,但更為發指的是,其剝奪了女子學習知識的權力,這不僅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也使得女性的解放遙不可及。每當女子顯露對知識的渴望時,總被人以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繆言論所扼殺。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業,有智慧的女人則能摧毀城池。可嘆此婦太過猖獗,就如梟如鴟的兇猛惡名一般。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漢語言博大精深。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男權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她的「傳奇」在封建禮教下孤苦無依
    說起中國古代,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男權社會,除了要依靠男人的力量和能力,還要依靠對女人的壓制來凸顯他們的尊貴和所擁有的權力。北宋開始流行束縛女人的生長,裹成了小腳,弄成了殘廢,這是身體上的摧殘;就連精神上也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德言工貌即為女子四德。
  • 古代社會為什麼提倡女子要有德無才?統治者真的恨女人嗎?
    歷史不能長久被欺騙,正像民眾不能長久被欺騙一樣。——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495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010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紀文夫人》,原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史學家班昭,還有書法家衛鑠都不是等閒之輩
    班昭繼父兄遺志,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將《漢書》從頭至尾進行了一番仔細的校核,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和《天文志》,前後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大功告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巨著,雖然經由四人之手寫成,但是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一手」。
  • 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其實作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感覺得可能不是很深刻,因為文化這種東西的影響,它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尤其是俗語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長輩們這麼教誨自己:「老話說……」這裡的老話其實就是俗語,也就是過去的先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像我從小聽得比較多的一句老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 佛學:被誤解千年的神秀大師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史上的禪宗出現分歧,當時有著「南頓北漸」之稱的兩大主要派系,導致禪宗歷史上近百年的紛爭,最後是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結束了這場長達百年的禪門之爭
  • 蘇軾此詩被人誤解上千年,真正的含義,與世人的理解,大相逕庭
    對於一件事物,往往不做深入的求證,便繼續傳播向他人,更有甚者,會曲解其本來面目與含義,形成另外一種,完全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誤解,在人世間廣為流傳。這是一種非常可悲的現象,尤其是對於古代的詩詞,自古以來,更是被世人扭曲了無數佳作。如這首古詩,便是其中之一,蘇軾此詩被人誤解上千年,真正的含義,與世人的理解,大相逕庭。春宵美景,月影花香,歌聲渺渺,夜落沉沉。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常被後人當作誠信的美德來讚揚,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
  • 前半句元氣滿滿,後半句顛覆三觀,這樣的詞句你知道哪些?
    很勵志,但是完整的後半句出來,就要讓人不談定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才是《莊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而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用短暫的人生去探索無邊的海洋,那是徒勞無功的!所以,還孜孜不倦求什麼知識?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完。
  • 李紈真是無欲無求之人?其實,她才是《紅樓夢》中最有心機之人
    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國子監祭酒,卻一直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特意取名李紈,意思是女人應該專心於婦德,專注女紅。賈珠作為賈政嫡子,又是長子,也十分爭氣,不到二十歲就進了學,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不幸的是,賈珠早逝,留下李紈和兒子賈蘭。因為寶玉光芒四射的存在,李紈和兒子賈蘭被人忽視,成為了榮國府的邊緣人物。
  • 說文解字|範曄:馬皇后常衣大練,裙不加緣,「緣」到底是何意?
    她注意從自身做起,常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燻之飾者,欲身率下也。」馬皇后希望:「外親見之」能夠效仿自己的節儉生活。範曄的《後漢書》:馬皇后常衣大練,裙不加緣,「緣」到底是何意?一、說文解字:「緣」字本意緣(yuan)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糹」是形旁,右邊的「彖」是聲旁,本義是衣服的邊飾。《禮記玉藻》:「緣廣寸半。」意思是鑲邊寬一寸半。又:「緇布衣,錦緣。」這是說,黑布衣,用彩色的絲帛作邊飾。《說文解字》:緣,衣純也,衣純就是衣服的鑲邊。
  • 評「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
    其中,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本價值的核心德目便是所謂「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們既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了「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亦是歷代中國人榮辱觀念之所系,「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如何講好「八德」的故事,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重放光彩,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