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鈣果掛在枝頭。
【閱讀提示】山西農業大學的杜俊傑教授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從滿山遍野的野生鈣果中選育出我國第一個鈣果品種,將鈣果從野生狀態發展到人工栽培,並對其進行產業開發,讓一顆小鈣果發揮出它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讓更多的人能享用到這顆渾身是寶的水果。
1 藏在深山終被識
在2015年的第四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山西農業大學展出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來無數參觀者讚嘆,其中有一種長得像櫻桃的水果,更是讓很多參觀的農民驚訝——「這不就是我們那兒山上野生的小果子嘛!只是這果實更大、味道也更甜些!」這種讓山裡農民似曾相識的小果子就是鈣果。
鈣果,種名歐李,之所以稱其為鈣果,顧名思義是因為它含鈣量高。鈣果每百克鮮果含鈣高達45.53mg~58.00mg,並且它所含有的鈣元素80%是人體可吸收利用的。另外,它的果實酸甜可口,還富含胺基酸和各種維生素,鐵、鉀等礦物質元素的含量也均高於現有常見的果樹品種,是補鈣的高級保健水果。
這樣好的一種水果,其實在我國北方的山區、草原和沙漠上已經生長了幾千年,它是我國特有的野生小灌木果樹,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北的地區,其中以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分布最多,我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大山脈之中。民間也稱它為「牛李」「奧李」「鬱李」「酸丁」「赤李」「小玉」「玉子」,在我省運城也有稱「牛鈴核」的。但是野生的鈣果個小、口味酸澀,所以幾千年來並沒有成為人們所喜歡的水果。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山西農業大學的杜俊傑教授就開展了對鈣果育種、栽培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開發,杜俊傑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將鈣果從野生狀態發展到人工栽培,選育出了我國第一個鈣果品種,使鈣果成為人類利用的第501種可食植物,也是我國北方規模栽培的第20種果樹。由於鈣果具有高抗性、高營養、高保健等其他果樹不可比擬的特點,因此它與美國的藍莓、俄羅斯的大果沙棘等統稱為第三代果樹。
目前,杜俊傑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已經培育成了5個鈣果品種,對鈣果進行了全國26個省份不同生態區的適應性引種試驗,並收集到全國13個省份的野生鈣果資源,建立了世界惟一的鈣果種植資源圃,保存了200餘份鈣果種質資源,為鈣果的持續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2 經濟生態雙效益
「鈣果的果實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結果早、產量高,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果實既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脯、果醬等多種產品。種植第二年就可結果,第三年即實現豐產,是適應我國中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的生態經濟型灌木果樹,也是構建生態經濟型產業鏈的理想樹種。」杜俊傑教授向記者介紹,鈣果在第二年畝產量可達300kg~500kg,企業收購價4元/kg,畝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第三年畝產可達800kg~900kg,畝收入可達3000多元;第四年產量可達1000kg~1500kg,畝收入可達4000元~6000元。2014年,北京一農場種植的採摘鈣果,一斤賣到80元。
杜俊傑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對鈣果進行了適應性引種試驗後,初步確定了其適合栽培的範圍為長江以北地區,他們研究了鈣果的栽培技術和加工技術,建立了鈣果的產業化生產基地,研發的鈣果飲料、鈣果蜜餞、鈣果酒等產品已相繼進入了市場,農民和企業均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目前,鈣果加工技術已推廣到山西廈普賽爾、山西宇脯鈣爾、山西山裡紅等省內食品企業,加工規模為2萬噸,年產值可達10億元。省外企業有天津多吉果酒、遼寧彰武綠城食品企業等,並且企業產品均已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鈣果渾身都是寶,果實除可鮮食或加工後食用,還可以提取色素,樹葉可以加工成茶葉,果實的核仁可以榨油,鈣果果殼還可以做成活性炭,採果後的枝葉和果渣可作飼料等等。除此之外,鈣果根冠比高達9∶1,成活率高,生物覆蓋快,生態與經濟兼用。「鈣果的樹木屬於灌木,很密,覆蓋面也很大,種植以後一下就把土壤覆蓋住了,風沙刮不進去,土壤流失不了,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杜俊傑教授介紹,鈣果以其耐寒、耐旱和耐瘠薄的生態特性、觀賞價值和較高的經濟價值,能夠在生態恢復的特定地域特色農業中形成產業優勢,可謂是一個優良的生態樹種。據山西水土保持研究所試驗,3年生鈣果林地保水率達25%,保土率達80%,果實收入達到每畝2300元,生態和經濟效益均十分顯著。
3 產業發展待突破
目前,全國鈣果的種植面積大約有5萬畝左右,分為生態種植和產果種植兩個類型。產果種植面積我省推廣0.5萬餘畝,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推廣1萬餘畝。生態種植面積我省0.5萬餘畝,其他省區2萬餘畝。
果樹生產的技術核心是品種,但目前鈣果產業發展中普遍沒有認識到品種的重要性。全國鈣果的產量預計在5000噸左右,卻遠遠小於鈣果應達到的畝產量。究其原因主要是許多以產果為目的的規模種植基地採用實生苗、野生苗或劣質品種嫁接苗建園,導致產量低、果實品質差,果實無利用價值、銷售難,甚至死苗等問題發生,造成豐產不豐收。
「鈣果的研究畢竟時間較短,而產業開發需要適合於各種要求的良種,如鮮食品種、釀酒品種、產油品種、色素提取品種等,國家應建立鈣果育種協作研究團隊,建立國家級的資源圃,加強育種研究,培育出更好的品種,滿足生產需求。」杜俊傑教授說。據了解,山西農大培育出的鈣果「農大7號」就是一個可以作為鮮食的優良品種,通過採摘體驗,農民畝收入可達上萬元以上。
鈣果的果實貯藏期很短,常溫下5天後就開始腐爛,導致產後果實損失加大。而很多地方生產上往往忽視產後的加工,有些地方種植業已經開始發展,但加工企業卻缺少。由於缺乏鈣果加工企業和產業化開發,許多零散種植戶形成了「只種不管、不收」的局面,也是造成鈣果產量低的原因之一。對此,杜俊傑教授說:「必須加強鈣果的產業化開發與良種的推廣,各地在發展鈣果種植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加工和加工產品的出路。」
「鈣果的研究道路還很長,一種水果的馴化要經歷好幾代人。像藍莓,其研究有將近200年的歷史,獼猴桃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山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在我之前,鈣果基本沒有人關注和研究。但是,隨著我們對鈣果果實、種仁等器官中黃酮的開發研究,鈣果今後將成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藥食同源的新興保健水果。」杜俊傑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