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來了,街上很多小仙女們也玩起了cos,各種各樣的妝容都有,什麼吸血鬼或者小丑都隨處可見,大家都在這天瘋狂玩樂,外國的節日也慢慢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了,那麼大家在慶祝的同時,知不知道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萬聖節,就像聖誕節和復活節 一樣,萬聖節前夕也源於一個不是基督教的慶祝活動,儘管它的名稱起源於基督教的萬聖節。這是在7世紀時引入的,為的是紀念所有那些沒有特別紀念日的聖徒和有教者。它本來於5月13日舉行。然而到了8世紀,為了抑制異教徒在那一天的慶祝活動,萬聖節改為11月1日。也就是今天,11月1日前夕即10月31日,在古代凱爾特族的曆法中是一年的最後一夜,同時作為夏季的結束和它的繁茂多產而被慶祝著。它是北歐凱爾特族點燃篝火、幫助太陽度過冬天的一個節日。
冬天同時讓人想起墳墓中的陰冷和黑暗,在這個季節裡,自靈們四處遊蕩,精靈、魔術師以及女巫將狂歡作樂。只是到了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萬聖節前夕才演變成一個孩子們的節日。他們化了妝,手持燈籠,縱情嬉戲。而在此之前,它被認為是一個恐怖之夜,賢人、淘氣的妖精以及遊蕩的精靈,都呆在屋子裡。而在17世紀及18世紀,它通常是一種「化妝」活動一人們穿戴著猙獰的面具和服裝,唱著歌跳著舞,從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以使惡魔無法靠近,或者是以此表現夜晚的女巫,幽靈和妖怪在四處遊蕩。
這個風俗如今在世界許多地方保留在孩子們的化裝舞會中。在美國,化了妝的孩子挨家挨戶上門,將其作為惡作劇或款待的方式。他們常帶著一隻袋子,如果戶主們不拿出糖果或小甜餅「教待」,他們便威脅要搞一出惡作劇。這就是不給糖果就搗蛋的由來了。在我們國家,這種節日一般年輕人居多,就像化妝舞會一樣,在街上穿著各種漂亮的衣服,拍照片,然後再發個朋友圈,在自己慶祝的同時,也不忘了在朋友圈去慶祝一番。
萬聖節前夕的燈先是用挖空的南瓜或蘿蔔製成的,裡面插著一根蠟燭,這還是源於從前的一種習俗,就是用食物來祭司亡靈的一種手法。現在都是拿著南瓜燈在街上搞怪,然後蹦蹦跳跳的走到一個畫著萬聖裝的小姐姐或者小哥哥面前,不給糖就搗蛋,然後搞一出惡作劇。或者是拿著心儀的小糖果或者精緻的小餅乾,開開心心的走了。
我那個小侄子就是,本來我還不知道萬聖節來了,奈何他早就全副武裝好了,跑到我面前說不給糖就搗蛋,我當然沒有糖果了,結果就一直搗蛋,以為我不會揍他呢,給我好一頓收拾,然後就去告狀了,沒辦法我不過這節日。但是我在晚上還是給他買了一個小餅乾算是安慰安慰他了,畢竟我姐不讓他吃糖。
你們有沒有過萬聖節的經歷呢,或者陪配一個人過萬聖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