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狐假虎威=fox and tiger?雁蕩山景點翻譯太直白
近日,熱心讀者來電,說在雁蕩山風景區旅遊時,發現大龍湫景區內的一處景點「狐假虎威」,被翻譯成「fox and tiger」(狐狸和老虎),這樣的翻譯能表達狐假虎威的真正內涵嗎?
帶著讀者的疑問,記者來到大龍湫景區,在一處山路上果然看到了這塊路牌。不過,在山路的右側,記者還看到一個被人為划去的舊路牌。字跡雖已不很清晰,但是還隱約可見舊路牌上的翻譯是按「狐假虎威」的成語原意翻譯過來:「fox borrows the tiger’s terror(狐狸借著老虎的恐怖)」。此外,景區內還有一塊錯將「倚天」拼音「Yitian」寫成「Qitian」的石碑以及「詩」一詞的英文翻譯「poem」被誤寫成「pome」。
景區:這個翻譯是特地簡化的
雁蕩山景區的各類英文標識主要是景區、當地旅遊局等單位請翻譯公司翻譯後製作的。一些複雜的地質專業詞語,特地請來地質專家陶奎元教授幫助翻譯。
對於「狐假虎威」,大龍湫景區的相關負責人這樣解釋,原來的翻譯正是按照成語的原意翻譯的。但是,在後來的重新翻譯中,大家起了爭議。其一,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也許沒有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概念,逐字翻譯可能太複雜;其二,在景區裡,他們看到的只是與老虎和狐狸相類似的石頭,「fox and tiger」也算是一種翻譯方法。
這名負責人說,和狐假虎威一樣,面臨翻譯兩難的還有其他景點。「比如靈峰,原來翻譯成「有靈氣的峰」,但外國人不懂,什麼叫有靈氣?所以經過多次討論,我們就直接用地名拼音直譯「Ling Feng」來表示。還有大龍湫,如果按意思來字面來翻譯「大―龍―湫」逐字翻譯,對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說,理解起來更困難了。
專家:景區英語
應儘量接近西方人的文化和理解
偉立大哥:一些翻譯得不倫不類、使外國人摸不著頭腦的英語,在各地景區、賓館、地名、菜名中時有看到。正確的翻譯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禮節,是一種文明。
大姐姐:《復仇者聯盟2》的翻譯也是讓人大跌眼鏡。英文翻譯是非常考驗功底的,畢竟中外的文化差異太大,許多說法完全不同。因此翻譯還是得找權威機構或學者,不然可能會鬧笑話。
無名:有些翻譯何以錯誤百出甚至成了奇葩笑話?一個原因就是相關場所及其人員太過粗心大意,過於依賴翻譯軟體。網上現在有各種所謂的英語翻譯「神器」,但翻譯的結果卻往往是不靠譜的。這些英語翻譯雖然只是細節問題,但卻會給外國遊客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也會影響景區的口碑和形象。
大大:如今的翻譯,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也看不懂,就像水滸傳被翻譯為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溫州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老師王麗說,如果在中西文化中共存某種東西,直接翻譯時會比較忠實於原意;但在中西文化差異較大的前提下,直接翻譯會造成理解障礙,就應該採用其他來替代的方式,並非固定某一種狀況。
「考慮到景區指示牌上的語言要簡潔,(這樣的翻譯)是可以接受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翻譯。」王麗認為,狐假虎威中,還包含了狐狸在前面,老虎在後,狐狸借了老虎威勢的意思。對西方遊客而言,「fox and tiger」就傳達不了這些信息。按照翻譯的三大標準「信、達、雅」,只能說只完成了一部分。
那麼這樣的選擇是否合適?王麗提到了翻譯中的兩種策略,分別叫做異化和歸化。異化是指儘可能傳播文化,比如希望西方的遊客懂得狐假虎威的寓意,那就可以把成語的字義、背景都要給出;另一種叫做歸化,也就是說儘可能靠近西方人的文化和理解,目的是讓西方的遊客更容易接受。
翻譯的目的是什麼,有時也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如果認為景區英語主要是要讓外國人更容易了解雁蕩山,那就可以採用「歸化」。
延伸閱讀
這些才是奇葩翻譯:
在地上滑行的時候要慢慢的
曾有媒體報導,西安一處景區將唐代「藥王」孫思邈的英文翻成了「毒梟」(drug king)。其實,該景區的錯誤翻譯並非個案,在加油站、車站、公園等都能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錯誤翻譯。比如,「No dashouji」(禁止打手機)、「No paizhao」(請勿拍照)、「 Gonggong no smoking」(公共場所禁止吸菸)……這些混搭而成的英語翻譯看著就像一個個玩笑。
還有一些英語翻譯,意思跟中文完全相反,讓人驚呼不可思議。筆者在內地不少地方就看到「小心地滑」被譯成「Slip carefully」「Be careful of landslid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等多個版本,翻譯的結果雖然看著不一樣,但是意思都一樣,那就是:在地上滑行的時候要慢慢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