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2020-12-07 名家在線閆勇原創真跡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文名;中國傳統文化

英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作用:是民族歷史上思想文化的總體表徵

解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特點:兼容並蓄、和而不同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學術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家構成的三維一體的基本框架 ,簡言之,儒、佛、道就是「三教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三教合一」

基本上,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徵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繫,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家、家、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文化縱覽

簡介

思想與哲學有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為主。行為規範有: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藝術形式有 :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民俗有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建築有:皇宮、佛寺、佛塔等。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道家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儒家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

法家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墨家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名家

6.陰陽家(鄒衍、《鄒子》)

陰陽家

7.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縱橫家書》記載〕)

縱橫家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劉安、尸佼、《尸子》、《淮南子》)

雜家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農家(許行《神農》已佚)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琴棋書畫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古箏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棋子、棋盤;

中國圍棋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

中國書法

畫:國畫、山水畫、太極圖。

山水國畫
明代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小說,如《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楚辭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春節

建築

傳統建築有:皇宮、佛寺、佛塔等。

西安大雁塔

中國戲劇

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京劇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與佛寺、鐘樓廟宇、亭臺樓閣、民宅、佛塔

亭臺樓閣

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從語言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從文字類型上看漢字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音節文字之分。從字母體系上看有古印度字母、回鶻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形式。

鮮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的高度。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黃庭堅等書法名家的作品至今讓人們嘆為觀止。

漢語詞彙

詞彙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漢語詞彙則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成或演變而來的,其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只不過,普通人不太了解而已。如:真心、真實、真相、真諦,這四個詞語都來源於佛家。

醫藥醫學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

本草綱目

宗教與哲學

儒、道、釋〔佛〕、周易等

易經

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佛像雕塑。

民間工藝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太極拳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大漠風情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 嘔欠濤"。

苗族

四大雅戲:花鳥魚蟲

鬥蛐蛐

動物植物

東北虎、金錢豹、丹頂鶴、中華草龜、大熊貓、中華鱘等;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大熊貓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等)金銀器、瓷器、紅木家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菸袋、芭蕉扇、桃花扇。

古代器物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海參、鮑魚……

川菜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織女等

盤古開天闢地

神妖鬼怪

玉帝、太白金星、瑤池金母、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等

玉帝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鑑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併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釋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繫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等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黃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瑰寶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義務!

相關焦點

  • 簡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觀念。
    飲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組成部分;足食,是讓國民吃飽,是傳統社會穩定秩序的一項國策。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發展了一套富有天道人倫色彩的飲食觀念。歷代上、下層文化都把糧食和吃飯當作基本的社會問題。②節約糧食。勤儉節約,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節約的重要內容是節糧。但古人說的節約,是從愛惜勞力的角度講的,「粒粒皆辛苦」,指的是勞力的辛苦。
  • 簡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各自特點
    這一切,可以總稱為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個包括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的綜合體。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異是文化模式的差異:中華文化重和諧與統一,西方文化重分別和對抗。中西文化各有優長,長短互見,對比簡述如下。一、相互完全獨立的兩種文明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僅存的、相互完全獨立的兩種文明。
  • 《天道》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批判性繼承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豆豆的紅塵三部曲,通過文化、歷史、哲學這三個角度分析社會現象背後的規律,以及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所以,文化屬性在這個層次已經有了很多外在因素刺激下的變化而變化。如何心安理得的獲得精神供應和物質供應,如何控制社會、資本、權利、甚至是文化,成為既得利益者遊戲生態裡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家通過製造需求,來斂財,政治家通過製造需求來獲得聲譽和名望,企業家通過互通有無,來調整供需。
  • 2017年10月自考中國文化概論考試真題
    .狹義文化   C.民族文化   D.國別文化16.古代識字課本《百家姓》出現於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17.中國農業生產文化的主體內容是 A.水利開發   B.農具應用   C.農業政策   D.農耕灌溉
  •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一書,重點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對應於具有普遍意義的真善美三個價值,很好地呈現了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以「解釋學」的思路與方法,繼承、發展與創新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學術實踐。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文化價值觀定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封閉的體系。儘管在中國古代限制對外交流的條件下,但它還是以開放的態度實現了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融合。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在中國,人們很自然地將對財富的渴望之情,轉化為隆重而又要誠的宗教儀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人們創造出各自階層的所信賴的財神。於是,在人們虔誠的香火中,中國出現了很多財神、財神爺之類敬奉者:趙公元帥、五通,五顯、五聖、五路、文財神、武財神、劉海仙等。吉祥圖中也有很多財富圖形和標誌:如財神、搖錢樹、聚寶盆、雜寶、博古、金端。劉海仙、金魚、鯉魚、元寶、方孔錢,金玉滿堂、黃金萬兩等。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中國文化的特質正是由其特定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正是上述獨特的自然、歷史條件的相互影響和制約,使得與之相適應的中國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如果從整個世界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考察和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大致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就世界範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最早的。
  • 傳統文化英語作文 高三英語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67個中國傳統文化...
    七夕節:the Magpie Festival / Double Seventh Day (中國情人節)   11. 中元節: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12. 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13.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14.
  • 「薦書」《中國傳統文化概說》:中英雙語,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內容簡介本書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全書分六章:第一章中國歷史,主要介紹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的過程,注重中國歷史、文化、文明起源的獨特性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關節點,並對一些關鍵歷史與文化問題作了嘗試性探索。第二章中國傳統哲學、宗教及價值觀,重點介紹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與「陰陽和合」兩大核心,「祖先崇拜」、「上天崇拜」、道教、儒教,中國傳統的「和平主義」、「家族主義」及「集體主義」價值觀。
  • 文化淺談:中國四大傳統文化說
    中國傳統文化有幾個影響特別大的流派?學術界幾乎是都維護這樣一個定論的:儒釋道三大家。那麼中國究竟是四大傳統文化還是三大傳統文化?還有沒有和儒釋道三大傳統文化並列的文化?後面我談的帝王文化究竟是不是傳統文化?帝王文化能否和其它三大傳統文化相提並論?只提三大傳統文化掩蓋了什麼?
  • 親友見面問聲好:「你吃了嗎」,簡述中國飲食文化
    家人一起吃飯飲食是我們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飲食形成的習俗和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以飲食為證》中說:「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調一道,法國為世界之冠;及一嘗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近年華僑所到之地,則中國飲食之風盛傳。在美國紐約一城,中國菜館多至數百家。凡美國城市,幾無一無中國菜館者。美人之嗜中國味者,舉國若狂。」
  • 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書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非常寬泛,他是由許多文化支流組成的浩瀚海洋,他根深蒂固,自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自從書面語言出現以來,他就被記錄下來了,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他是名門望族的特徵,是思想文化的精髓,是生活和社會形態的真實寫照,是中國人的文化靈魂,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他的知識引導和促進了高等知識的產生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面試熱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
    年的春天,中國的螢屏文化頻現「傳統之美」。《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飲食文化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各地民眾的生活方式,《中國成語大全》展現了中國成語的獨特魅力,這兩類節目都是能反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該類節目熱播,是中國普通民眾渴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喜歡情感的自然反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
  •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 中國青年報:普及傳統文化,展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來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沒落了嗎?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的是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傳統文化指的是主流的封建文化,比如儒家學說,那麼毫無疑問,傳統文化已經沒落了。 中國傳統文化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沒有孕育出任何的科技創新,已經不適應當代的社會發展了,反而被西方文明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被泡菜「打倒」
    (來源:澎湃新聞)美食李子柒擁有眾多粉絲,近期因其1月9日上傳的一段視頻陷入「文化爭論」中。該視頻中出現的一道菜與韓國泡菜較為相似。視頻中先是醃蘿蔔乾,後又製作白菜泡菜,整個過程嫻熟。追溯過去,關於泡菜的起源,在中國古代確實有跡可循。早在中國的《詩經》裡,就出現過「菹」字,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酸菜。而如今中國吃泡菜的數量驚人,甚至比韓國還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