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世界上曾有一支擁有巨大力量的部隊,其規模和戰績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少見,引人矚目的。它就是舊日本帝國海軍,那個時代海上力量最強大的海軍之一。然而如此強大的隊伍卻屢屢失敗,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是因為在日本舊軍隊裡,他們的陸軍和海軍互相不對付,兩方之間結了很深的仇。本來吧,這種矛盾只存在於戰場上,不和對方配合作戰,對方遇到危險也不支援,不過事態越演越烈,兩邊的關係已經糟糕到無論在什麼狀況下,就算是婚喪嫁娶的人生大事也彼此不參與。海軍也就是因為陸軍的影響,才不斷錯失取勝的良機。再加上二戰的目的,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裡獲得更多是大家思考的主要問題,因為這樣的原因,海軍和陸軍之間,對對方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大,大家對這件事情可謂是爭論不休,愈演愈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海陸兩軍常常為了搶奪有限的鋼鐵、石油等資源,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加劇的摩擦。主要在於二者都想造出更強大的武器裝備以提升自己的戰力,由於日本的鋼鐵、石油等資源本就十分缺乏,難以滿足海陸兩軍的資源所需,於是日本海軍與陸軍的衝突大多是因為爭奪武器和資源而起。他們經常為了爭奪資源絲毫不顧顏面,海陸兩軍就成了二戰中日軍的著名奇葩事件。針對這些事件,對日本海軍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山本五十六曾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陸軍對資源太過分渴求,已經到了十分不像話的地步。
二戰時期,日本大規模登入中國大陸進行侵略作戰,日本「神州丸」戰艦應運而生。這艘擔任艦隊指揮中心的「神州丸」,屬於二戰時日本陸軍特殊船。這艘日本的特殊戰艦確由陸軍製造,並非歸於海軍製造廠。不止這樣,對於那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在船舶總噸位上以遠遠超過海軍,以上情況的出現,是日軍內部軍事處理比較糟糕,使得海陸軍都各自為戰,在軍事發展階段產生重複甚至差別超越的因素。其次就是由於陸軍在造船時的材料、精力等都具有優勢條件,所以當日本從亞洲戰場戰敗後,海軍可以使用的石油資源的範圍非常小。
二戰爆發時,日本的軍事力量也比較強大,日本的努力程度也是世界公認的,為了能順利實行對別國的掠奪了侵佔,日本基本是舉國參戰。按理說他們國內的所有力量應該是齊心協力贏得勝利,可是歷史上卻出現過一個很另類的現象,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卻把爭奪資源的想法打到了對方身上,這兩方到底是怎麼發展到同室操戈的地步呢?要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們可能要到19世紀的日本去找。那時的日本天皇對各個藩部失去了統治權。然後大名就開始拉幫結派,擁戴天皇的一派是長洲藩,他們獲得了陸軍部隊的實際控制權,幕府一派的薩摩藩管理的是海軍。這兩個政治團體都只在乎自己會不會吃虧,不在乎別的。所以導致同屬一個國家的軍隊也開始為資源搶來搶去。
二戰時期,日本的海陸兩軍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繫,兩軍雖然都歸屬於日本軍隊,但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少的。特別是關於石油資源的調用問題。那時的日本有一個默認規定,最先到達某佔領地的軍種, 這個軍種就可以隨意使用此地的石油資源。故由於海軍所佔的領地比較少,能夠進行使用的石油資源,只有極少部分能夠到達海軍的手中,且陸軍對於石油資源的需求並不是很大。海軍卻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作為支撐才能更好地發展,但所能佔領的石油資源非常少,無法實現武器設備的有利使用。海陸二軍彼此各自為戰,讓兩軍在軍隊中各自心生芥蒂,導致各軍在石油資源的需求量與擁有量之間呈現明顯不同的趨勢,最終日本海軍在二戰以慘敗作為收局,也是日本二戰失敗的一大因素。
日本在二戰末期,嚴重缺乏燃料,這就造成了日本海軍沒有辦法發揮強大的實力,幾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即使它們的武器裝備都不錯,但是沒有石油資源作為燃料,他們的槍炮也夠不到美利堅,最後航母也沒能發揮作用。舉個例子來說明:菲律賓海海戰,在太平洋上,他們的航母在海上就像個木頭人一樣,根本就無法航行,看著美軍在海上馳騁,自己卻是有心無力,日本侵略東北地區就是想儘快彌補燃料空缺,他們覺得東北這個地區應該會有石油,但是他們卻沒有找到東北的油田,日軍的燃料問題成為牽制他們作戰的最主要因素,以至於他們在戰場中一直處於下風地位。在歷史上最大的海戰雷伊泰灣海戰中,日本海軍由於缺乏足夠的石油資源,戰列艦沒有動力,不能及時支援航母,日本的第一艘航母就這樣被擊沉,在海上戰場上完全被盟軍碾壓。
日本一直以來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國家,因此在二戰中,作為戰爭發起國之一,它所能自我供給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是無法滿足戰爭需求的,那當時的日本又是如何獲得這些戰略資源的呢?美國在這之中顯然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帝國為軍隊建設發展所使用、儲備的石油、橡膠、金屬、糧食等資源,絕大部分都是日本從美國買來的,甚至是美國援助的。就拿石油來說,日本在戰爭中消耗的80%的石油,就是美國提供給日本的。而剩下20%的石油供給,就來自於南太平洋地區等產油地的進口,以及日本在庫頁島和其他海外控制區的油田,還有人工制油。
在二戰的戰火被正式點燃以後,日本作為失敗國家中的一員,它的失敗是有著必然原因的。當時的日本海軍完全是被陸軍逼入了絕境,雙方軍隊不但削弱了彼此的戰鬥力,更是在一些另外的方面都給彼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大東亞共榮圈的失敗對日本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比上日本海陸軍的互相競爭所帶來的影響。在戰鬥過程中,由於日本海軍和陸軍的不協調,不僅給戰鬥行動增加了許多的困難,更是嚴重的影響了日本全國的經濟發展。比如說,當時的日本海軍艦隊總司令在一位將軍說話時直接就推開椅子轉身離去,通過這一舉動表示對陸軍的不滿。甚至還有人對外宣稱,寧願讓自己的下嫁給乞丐,也不會讓她們嫁給一個陸軍。日本海軍與陸軍的不和,對本國的政治經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自取滅亡。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爆發前,日本崛起速度令世界震驚,英美等西方強國都在不斷加強和日本的合作,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能發展到如此程度,讓世界各國都為之驚訝。不過,日本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果,但是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卻在軍事發展方面分外不靠譜。雖然都叫日本軍隊,但他們不僅沒有團結一心,反而還經常對抗,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引起日本海陸之間鬥爭的核心原因不在於外界,而是在於,兩大軍種從成立之初開始,就隸屬於兩個不同的且有著世仇的陣營。所以雙方的內鬥不是一時半會兒興起的,對於這種「死結」般的情況,當時的日本高層沒有辦法調和,而且手裡沒兵權就沒話語權,就只能看著這兩個冤家鬥個你死我活。雖然現在距離二戰已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政治局面整體穩定,不過海陸不和的傳統也依舊存在,就像海自的軍人商店、酒吧不允許陸自進入,陸自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