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將人格障礙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對其進行了明確的定義。
不同人格障礙的症狀表現可能大相逕庭,但作為人格障礙家族的一員,它們之間其實還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徵。
人格障礙的共同表現包括難以應對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學習壓力,以及無法與家人、朋友、同學或同事形成正常的人際關係。
一個患有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會迴避社交活動,而且往往認為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困局完全是因為外部世界的原因,而很少意識到他們自己可能也有一部分責任。(註:上述特徵只是人格障礙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不能作為臨床意義上的診斷標準。下同。)
任意類型的人格障礙都會導致患者出現某種特異的行為模式,而且這種模式一般嚴重偏離其本身所在文化環境中的社會規範。患上人格障礙後,個體可能會出現認知扭曲、性情大變、衝動易怒、社會功能失常等症狀。
如果家庭成員裡有人格障礙患者,那麼個體患上同類疾病的風險就會比一般人高,但這並不是必然的。精神疾病跟心臟病或糖尿病一樣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即使個體的患病風險高於常人,也可能只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會發展成某種人格障礙。比如嬰幼兒階段在與重要他人形成依戀過程中出現了阻隔、偏移,或是成長過程中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裡。
根據美國心理健康協會(Mental Health America)的分類標準,常見人格障礙共有10種,分別可被歸於以下三組:
A組(Cluster A): 以奇異或古怪的行為模式為特徵(偏執型、分裂型,以及分裂樣人格障礙)
B組(Cluster B): 以戲劇化、情緒化或反覆無常的行為模式為特徵(邊緣型、自戀型、表演型,以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C組(Cluster C): 以焦慮恐懼表現為特徵(強迫型、依賴型,以及迴避型人格障礙)
DSM-5對上述提及的每一種人格障礙都有詳細介紹,下面是這10種人格障礙的一個簡要概覽。
A1. 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通常從成年早期開始表現出信任問題,即反覆懷疑他人在欺哄自己、強行曲解他人的善意言行等。DSM-5中對這種人格障礙的定義是「對他人無差別的不信任與猜疑,以至於普遍將別人的一言一行解讀為居心不良的一種心理行為模式」。
即使是完全沒有惡意的對話,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也往往能「聽出」夾槍帶棒、話裡有話;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會認為對方在拐彎抹角地攻擊、侮辱自己,並因此記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
A2. 分裂樣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DSM-5對這種人格障礙的定義是「脫離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情感表達範圍受限」。儘管通過團體治療等手段,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可以習得足夠的社交技能,但由於社交動機的匱乏,這類患者往往不會主動選擇接受治療。因此,也有人說他們就像是現代社會裡的隱士——無欲無求、獨來獨往。
A3. 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徵是存在社會交往困難,並伴有認知與知覺扭曲和古怪行為。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會有不合常理的怪異信仰,或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相信自己有千裡眼、讀心術等。 這類患者在與直系親屬之外的人交往時,可能會發生過度的焦慮反應。這一情況可以通過團體治療習得社交技能來改善,但與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一樣,他們也往往不會主動尋求治療。
B1.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患者典型的特徵是不能有效地管理情緒,行為衝動魯莽,有時有攻擊性行為,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不穩定。此外,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可能渴望親密,但他們強烈而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往往會疏遠他人,造成自身長期的孤立感(詳見「我用光了所有表情,從人群中倉皇逃走」| 關於沉默型邊緣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經常與雙相情感障礙混淆,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情緒不穩定。對於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人來說,情緒的變化會存在數周甚至數月;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情緒變化周期則要短得多,有的甚至短至一天。
B2.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典型特徵是對自我形象有不切實際的預估,並伴有誇大的自我認知,比如認為自己非同一般、天賦異稟,有別於普羅大眾的獨特存在。此外,患有自戀人格障礙的個體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善於與他人共情,因為他們往往過於傲慢而不屑於去了解並體諒別人的感受。
不僅如此,患者還可能存有偏離實際、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可以毫無愧疚地在人際關係中操縱、剝削他人,並認為自己理應得到特殊對待(詳見惡性自戀:愛子心切的父母和心理失常的孩子)。
B3.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戲精」一詞可以很好地概括表演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特徵——即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們也常常「渾身是戲」。患者對他人注意力有著近乎病態的渴求,戲劇性的動作、浮誇的表情和不合時宜的性暗示言語都是他們博取關注的常用手段。
與此同時,患有表演性人格障礙的個體往往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很善於捕捉他人的情緒線索並據此迅速「進入角色」。一旦察覺到自己不再是全場中心就會感到明顯不適,並更加用力地以出格的言行換取他人的關注。此類障礙的患者同時也可能患有BPD,個體通過辯證行為療法治療後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B4.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個體的反社會行為往往從兒童期或青春期早期就初現端倪,而且會一直發展至成年期。患者具有一種無視他人意願、感受,肆意侵犯他人權利的認知、行為模式。他們的特點是富有攻擊性、行事衝動、善於操縱和利用他人、傷害他人而毫無愧疚之心、漠視一切道德法律,極具破壞性(詳見「良心是什麼?好吃嗎?」| 反社會人格障礙與心理變態)。
具體而言,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缺乏與他人共情的能力,對他人的感受往往報以冷漠、輕蔑的態度;他們還可能十分高傲自負,有著誇張的自我評價,並且通過使用一些常人不熟悉的術語表現出一種流於表面的專業形象,藉此提升自己個人魅力。對於這類患者,目前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
C1. 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表現出對細節、規矩、秩序的過分關注,有完美主義傾向。在工作中,他們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賴並且頗有計劃性;在個人生活中,他們拒絕一切變化和意外事件,喜歡一些可預見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並傾向於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詳見OCD 與 OCPD : 跟有潔癖的人做朋友是種什麼體驗?)。
強迫型人格障礙不等於強迫症,但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卻可能同時也是強迫症患者。強迫型人格特徵如嚴責苛刻、完美主義和控制欲會使得強迫行為更難改變——因為外界的幫助和他人的幹預都意味著完美幻覺的破滅。
C2. 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徵是過度地依附他人、有強烈的情感需求,並伴有與依附對象分離的恐懼。患有依賴性人格障礙的個體通常無法獨立承擔責任,一旦離開他人的支撐就會像是面臨世界末日一樣感到自己的生活即將分崩離析。由於害怕失去對方,他們不僅不敢表達與對依附對象相左的意見,還可能對其惟命是從,甚至不惜以犧牲自己尊嚴、健康等代價滿足對方的要求。
C3. 迴避型人格障礙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因為害怕會被別人拒絕而存在社交退避行為。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常常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能力不足,對負面評價非常敏感。因此,他們一般傾向於迴避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場合,除非能確定社交環境足夠「安全」。此外,個體也許不會意識到自己是患上了人格障礙,但與他們走得很近的身邊人可能會注意到他們與常人的不同之處。
人格障礙患者同時也很容易患上抑鬱、焦慮,或是陷入藥物濫用的怪圈。雖然經過治療後,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問題在於患者往往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遑論同意接受治療。往往只有在病情嚴重惡化、情況危急的狀態下,他們可能才會勉強同意就診。好消息是,一旦進入治療程序,大部分人格障礙患者的不良心理、行為模式都可以通過社會心理幹預(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獲得改善。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