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 年華創證券資本市場年會食品飲料分論壇邀請到乳業專家會場演講,對國際乳業形勢做出了精彩分析,並對國內乳業進口、奶價、品類結構及國際化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研判,本文是乳業專家分論壇交流要點反饋。
一、國際乳業形勢分析:需求承壓延續,國際奶價或步入下行通道
需求端,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延續,乳製品消費量及貿易量或將下滑。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雖然全球經濟正在從今年上半年的衰退深淵中恢復,但危機遠未結束。根據世界銀行預測,2021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產出水平仍將低於 2019 年,其中,包括東南亞、印度、南美等在內的主要新興經濟體(除中國外)復甦弱於發達經濟體。 考慮到近年來乳品貿易的增量幾乎全部來自於新興經濟體,預計明年乳品消費量將下降,進而推動國際乳品貿易量萎縮。
供給端,疫情對生產影響較小,大部分主產國原奶及乳製品產量持續增長。近年來國際生乳產量及乳製品供應量持續增長,且因疫情對生產影響較小,今年國際生乳量及乳製品產量延續前期增長態勢。1-8 月份,歐盟、美國、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牛奶產量分別累計增長1.8%、1.9%、0.9%及 4.3%;同時,乳製品主產國產量亦延續增長態勢,以歐盟為例,1-7 月全脂奶粉累計同增 4.7%,脫脂乳粉累計同增 1.9%。
展望來年,需求萎縮而供給穩增背景下,預計國際原奶及乳製品價格於 2021 年二季度左右步入下行通道。展望來年, 需求萎縮而供給穩增長,若全球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預計 2021 年二季度左右全球乳製品和原奶價格將步入下行通道。從近期全球奶價來看,9 月奶價環比、同比分別上漲 2.9%、下降 3.3%,或一定程度預示奶價下行態勢。
二、中國乳業發展研判:進口增長趨勢難逆,低溫佔比加速提升
(一)進口:長期進口增長趨勢難逆,來年產成品進口或放量
長期來看,國內乳製品供需缺口、人民幣升值及國際化等因素使得進口不可避免。從供給端來看,首先,高汙染致使奶牛養殖在許多地區被限制;其次,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較低、規模養殖抗風險能力偏弱使得企業養殖意願不強;最後,個體養殖戶缺乏養殖條件,儘管存在國家政策支持,但小規模養殖經濟效益依然較差。因此國內奶牛 存欄量增長緩慢,且預計未來不會有太大增長,乳資源將更多地依賴進口。根據 FAO 估測,2019年中國乳製品進口折合原奶約 1572萬噸,奶源對外依存度已超過30%;而根據中國海關數據,液體乳、幹乳製品等產成品進口亦持續增長。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不斷升值的雙重作用一定程度降低了進口的成本,使得企業更傾向於進口國外奶製品。
短期來看,明年乳製品產成品進口將顯著增長。現階段,相當數量的乳製品企業都處於產品結構調整的關口, 低溫乳製品市場在超巴氏殺菌的帶動下,體現出了巨大的成長潛力,乳企也會相應增加低溫乳製品產量來搶佔市場 份額。低溫乳製品用奶量提升,並且國際奶價預測下行,那麼常溫奶供給不足勢必會依靠進口來彌補。
此外,蒙牛、 伊利之間的價格戰已經拉鋸良久,如果高端產品未來不通過更換包裝等方式來進行價格修復,價格很難恢復上漲。 這種情況下,乳企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維持利潤,結合預計明年國際奶價下行,進口成為了降低成本的優先選擇;從結構上,預計原料奶進口相對平穩,乳製品產成品將顯著增長。而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進博會上伊利展館展出的是其金典紐西蘭版,或一定程度反映乳製品進口增加的趨勢。
而國內乳業加快國際化布局,積極實現國內外資源自由調配,使得美國進口乳品不會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中國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承諾要兌現,乳製品門檻下降使得大量美國乳品進入國內市場。
儘管美國進口乳品價格較低,會對市場產生一定擾動,但不會造成過大衝擊,原因在於國內乳業加快國際化布局,解決了國內外資源的自由調配。雖然國內奶牛養殖高成本的現狀短期無法改變,但近些年我國生乳的供求關係不是由總供求決定的, 而是由中高端乳製品來決定的,通過國內外資源的自由調配可以保證國內中高端乳製品的供應,進而保證大眾的需求。
(二)奶價:原奶進入量價齊升階段,國內外聯動或致明年下半年奶價於高位小幅調整
國內奶價波動主要受進口奶粉替代性、國際化發展、乳製品結構及牛奶產量&成本等因素決定。首先,進口奶粉對國內原奶具備一定替代性,價格上來看,生鮮奶與恆天然全脂奶粉拍賣價存在較強聯動關係。其次,國際化發展水平,即乳企的國內外乳資源配置能力,亦對國內供給起到一定調節作用,進而影響國內奶價。再次,「乳資源分工」 的強弱通過影響進口乳製品結構影響實際進口水平。最後,牛奶產量及成本直接影響國內原奶供給及定價。
當前我國奶業回暖,原奶進入量價齊升階段。一方面,2014-2018 年,國內奶牛存欄連續五年持續下降,2017 年, 國內奶牛存欄 773 萬頭,到 2018 年奶牛存欄低於 700 萬頭,原奶供應趨緊,已至觸底反彈階段。另一方面,疫情後 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明顯增強,激髮乳製品消費同步增長。數據顯示,10 月第 3 周,10 個奶牛主產省份生鮮乳平 均收購價格 3.95 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漲 0.3%,同比上漲 3.9%。目前,河北、山東等地牧場的合同奶價多在 4 元/ 公斤以上,散奶的收購價突破 6 元/公斤。上半年,我國原奶產量 1431 萬噸,同比增長 7.9%,且河北、寧夏、內蒙 古等奶類增量還有望進一步擴大。
需求復甦支撐奶價延續上行,國內外聯動或致明年下半年奶價略有調整,但仍維持相對高位。疫情後消費者對健康 免疫需求提升,對白奶及低溫奶需求顯著增長,而因以上品類用奶量較大,行業奶源逐步緊缺,5 月以來奶價持續 上行,9 月達到 4.0-4.2 元,最高的時候部分地區達到 6 元。
展望來年,需求復甦支撐奶價持續上行, 而如前文判斷, 國際原奶價格或於二季度左右步入下行通道,國內外聯動效應下預計明年下半年奶價或略有調整至 3.6-3.8 元區間, 但仍維持相對高位,乳製品生產企業成本端壓力將有所緩解。
(三)結構:低溫奶佔比將加速提升,未來 3-5 年有望達 500 億規模
超巴氏殺菌技術推動產品銷售半徑延展,低溫奶佔比將加速提升,未來 3-5 年有望達 500 億規模。傳統的低溫巴氏奶採用 75℃-85℃的恆溫殺菌,保質期在 7 天左右。
在保質期短、需要低溫保存、奶源地與市場的距離等因素的制約 下,低溫巴氏奶的銷售半徑有限,因此冷鏈運輸建設的額外成本和奶源地需在銷售區域附近的要求,是低溫巴氏奶 銷售額進一步上攻乏力的主要痛點。
而使用超巴氏殺菌技術,可以在保留與低溫巴氏奶相似口感的基礎上,將保質期延長到 15 天,並且對貯存條件要求也更低,這意味著超巴氏殺菌技術在減少了冷鏈系統的建設成本的同時,讓超巴奶可以銷售到相較於巴氏奶更遠的區域。所以超巴奶可以用更高的利潤率解決一二線市場容量有限的問題,同時也能拓寬渠道,進入到三四線市場提升低溫產品銷量總額。
所以低溫奶真正的高增長的階段到來了,以我國大型乳製品企業的動銷能力、資源匹配能力,預計未來 3-5 年整個低溫奶產業可以從現在的300億增長到500 億的規模。
(四)乳企國際化:從「資本導向」到「品牌導向」 一方面,中國市場較大,國內需求無法被有效滿足,乳資源國內外調配有利於提升資源保障能力。
中國已成為世界 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人們對乳製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鼓勵乳製品企業走出去,有利於鎖定世界優質的資源滿足本 國需求,將優質乳品帶入國內市場,提升資源保障能力。
未來伊利、蒙牛在國際上一定會繼續展開大規模的併購, 且併購方向集中在資源和技術方面。 另一方面,國內乳企必然會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資本導向」轉向「品牌導向」。隨著資本日益雄厚,政策大力支持以及國際聲譽的好轉,當前企業從過去側重投資加工和奶源基礎等資源型產品的初級階段,逐步轉向側重投資產品品牌、專利技術、企業併購的「資本導向」階段,並逐步試水開拓國際市場。
展望未來,隨著企業國際競爭實力的提升,2020 年前後中國企業將逐步向「品牌導向」轉型,加快品牌海外植入,側重投資產品品牌、專利技術、 市場渠道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具體地區來看,中國加入RECP 後,同東南亞、西亞之間的貿易關係進一步加強,亞洲市場在乳品新興市場消費增長最大,未來中國的企業必然會開拓國際市場,伊利、蒙牛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也必然會深入走下去。
(五)重點乳製品子行業發展預判
奶粉明年將迎來重要節點。在人口出生率下滑、市場需求承壓背景下,今年 7 月左右奶粉行業打起了價格戰, 但實際上,預計行業競爭真正的重點在明年。對飛鶴等龍頭企業而言,未來將會進入更多的細分品類,一是旨在提升其總體銷售額,二是通過新品帶動修復其在價格戰期間受損的中高端產品價格。羊奶粉價格戰十分激烈, 市場明年競爭或加劇。
短期主打低溫的乳企明年仍會有紅利,長期全國化乳企依然佔優。短期來看,疫情下對健康免疫需求提升帶來 低溫奶行業性增長紅利,但長期來看,隨著未來 3-5 年低溫奶提量時機成熟,伊利、蒙牛、君樂寶的規模化效 應預計會逐步顯現,在競爭格局中依然佔優。
奶酪行業尚未至天花板,競爭格局為關鍵。新國標下「再制奶酪」不僅僅局限於兒童,還包括成人,且成人奶酪體現為功能化奶酪。考慮到奶酪細分品類眾多,且均處於增長階段,預計市場短期來看沒有明顯天花板,競爭格局對企業經營更為關鍵。從企業角度,我們看到伊利等全國化乳企也在奶酪上做了很多準備,但目前效果 尚不如專業奶酪企業,但基於行業快速擴容,伊利等有望共享行業景氣紅利,實現較好增長。
傳統酸奶進入低速增長階段。疫情背景下人們對健康免疫需求提升,偏休閒性質的傳統酸奶品類表現不佳。其 中,低溫酸奶表現較差,常溫酸奶及其他細分品類或有小幅增長,但總體增長速度已經放緩。
——————————————————————————————————
報告內容屬於原作者,僅供學習!
作者:華創證券 歐陽予 範子盼 董廣陽
報告來源:【遠瞻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