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貿大廈:「深圳速度」從這裡誕生

2020-12-28 中國臺灣網

  一座建築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與繁榮,一個城市濃縮了一個國家改革開放的奇蹟。深圳國貿大廈便是如此,她的誕生,創下了中國的數個第一:我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以及抒寫「改革開放神話」——「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義大利學者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新中國六十年的歲月中,抽離出深圳國貿大廈這一「標本」,我們可再次回味「深圳速度」的歷史意義。速度意味著效率,效率背後則是創新。用創新贏得尊嚴,也正是深處金融危機中的廣東乃至中國當下最需要的。

  解密

  少賺幾百萬創了「深圳速度」

  在彩色照片還很稀少的年代裡,上世紀80年代,一張四頂「紅帽子」的照片反覆出現在各種報章上。照片中的四個人,在那時被稱作「締造深圳速度的四頂紅帽子」:工地負責人王毓剛,工地黨支部書記厲復興,技術負責人俞飛熊,滑模小組組長羅君東。在國貿大廈的建設熱潮中,這4個年輕人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不惜一切代價承建方「拿下」國貿

  深圳國貿大廈高160米,53層,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中建三局建造。它在建設過程中創下了3天1層樓的「深圳速度」,但承建方為此卻付出因放棄另一大項目而少賺幾百萬港幣的代價。

  1983年,中建三局一公司剛接下金城大廈工程,該項目由6棟32層的大樓組成,港商給出的條件非常優厚。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深圳市政府宣布投建一座50層的大樓——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任中建三局局長的張恩沛特地從武漢來到深圳參加投標,但深圳市政府要求:參加國貿大廈招標,就必須放棄金城大廈工程。

  「國貿」只是一個有可能輝煌的希望,而「金城」卻是唾手可得的經濟利益,張恩沛反反覆覆拿不定主意,而投標的日期已經臨近了。經過反覆考慮,中建三局決定:國貿大廈是深圳特區的標誌性建築,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工程,要不惜一切「拿下」它!

  1984年4月30日,國貿大廈比計劃提前1個月封頂。從那時起,「深圳速度」就在全國傳開了。四頂「紅帽子」之一的王毓剛說,中建三局建國貿大廈賺了1000多萬元,但如果接金城大廈項目可多賺幾百萬港幣。

  貸款購買設備受到經濟審查

  中建三局是以「滑模施工」中標,但實際試驗數次失敗卻差點壓垮了他們。滑模工藝是指先用鋼結構搭建模板,再往裡澆灌水泥,等到水泥大體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這種蓋樓的方式雖然快,但是如此大面積的滑模施工國內尚無先例。

  3次試驗,3次失敗!四頂「紅帽子」連同1000多位工人被狠狠打擊了一把。為了順利實施關鍵的滑模施工技術,張恩沛在四頂「紅帽子」面前做出了承諾——你們要什麼設備,我給你提供什麼!

  等真正拿到設備清單一算帳,張恩沛一籌莫展了:折合外匯一算,最起碼沒有八十萬元是不行的。八十萬元吶!怎麼解決?按照國家當時的規定,購買價值在五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設備,就必須向國家建設部遞交書面報告,報告的審批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誰都猜得到,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未被批准。國貿大廈的工期一天天臨近,再不開工,大廈將無法按期交付使用。

  張恩沛乾脆來了個「只斬不奏」,未經請示上級,張恩沛以個人名義做擔保,用外匯券從香港採購了2個爬塔、3臺混凝土輸送泵和1臺混凝土攪拌站。當晚11時,新設備剛到,他們就連夜進行滑模試驗。「豁出去了,反正我不為自己,你法辦我,我也心安理得。我覺得我沒有做錯什麼,過去當兵,我犧牲都不怕,現在搞這個為了國家,我怕什麼?」張恩沛並沒有為當時的做法而後悔。

  就因為在國貿施工期間的這個舉措,張恩沛在1989年受到了有關部門的經濟審查。審查的結果只有八個字:功大於過,下不為例。

  過了這一關,國貿大廈工程建設就「雨過天晴」了,越幹越順,速度越來越快。第5至10樓,7天一層;第11至20樓,5天一層;第21至30樓,4天一層;到了30樓以上,進度達到了3天一層,其中最快是兩天半一層!

  觀察

  速度成就改革先鋒的高度

  在深圳這片不長莊稼只「長」高樓大廈的土地上,聳立著一座享有殊榮的建築——深圳國貿大廈。

  如今,深圳國貿大廈在鱗次櫛比的樓群裡已顯得有些陳舊,但二十多年前,它卻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詞。這座建成於1984年、高160米的中國建築史上第一棟超高層建築,是我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她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是深圳人用「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譜寫的「改革開放的神話」。

  速度之於深圳,從來都是一個極具誘惑的詞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的深圳,大街小巷都張揚著這個振聾發聵的口號,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高速運轉的永動機。

  那時國貿工地上共有60多對雙職工,其中就有工程局副局長李傳芳和在一公司技術科當主任的丈夫俞飛熊。這些天天見面的「牛郎織女」們,像單身職工一樣,分住在大工棚集體宿舍裡。而「深圳速度」就是這批最早來深的建設者們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來的。

  在中國女排拿了世界冠軍後,國貿大廈工地上還掛出了一個大標語——「發揚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優質高速完成國貿工程施工」。

  改革創新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寶。國貿大廈承建方——中建三局,徹底打破了大鍋飯制度,實行計件工資。那時候流行一句話:獎金不封頂,大樓快封頂;獎金一封頂,大樓封不了頂。工人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最高拿到的工資是六百多塊。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基本的生活條件遠不及現在。在國貿大廈建設工地,有記者採訪工人,問他們這麼辛苦最希望得到什麼?工人們說,只希望能夠在落成的國貿大廈面前合個影。

  那時候,國貿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往上長。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平均每周都會播發一條關於深圳的新聞報導。畫面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座正在一天天長高的中國第一高樓。1984年春天,在國貿「爬升」到一半的時候,第一次南方視察的鄧小平站在旁邊的國商大廈樓頂,親眼觀看了國貿工地。

  1984年「五一」勞動節前一天,國貿大廈主樓封頂,比預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個月!

  1992年春天,88歲的鄧小平登上國貿大廈頂樓的旋轉餐廳,在這裡,他指出:1984年我來過廣東,當時經濟特區才剛起步。八年過去了,深圳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嘗試,大膽地闖!這段話,後來被人們稱為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國貿大廈也成為「深圳速度」的代名詞。

  1992年小平南方視察離開深圳的時候,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要搞快一點!」

  深圳人沒有辜負總設計師的囑託。不久,這一片熱土上掀起了第二次快速建設的高潮。四年後,地王大廈以「兩天半建設一層」的速度成就了亞洲第一高樓。

  15年過去了,又是翻天巨變。當年小平同志登臨的深圳最高樓國貿大廈已淹沒在鱗次櫛比的樓群中,一棟棟更高的樓宇從旁邊超越,直指雲霄……而這座城市的年輕人,盼望著繼續刷新高度。

  講述

  「參加特區建設是一生最大榮耀」

  ■講述人

  李傳芳,女,1983年任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副局長兼任深圳國貿大廈工程現場總指揮。1984年6月任深圳市副市長,現已退休。

  工地上夫妻成「牛郎織女」

  1981年,梁湘、周鼎等同志來深圳接過吳南生等同志的班後,最早醞釀立項的就是國貿大廈。當時深圳的大型辦公樓,在建的只有一座20層的國際商業大廈,初定建38層,後來討論議定了53層,比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最高建築——南京金陵飯店高一層。53層放在現在當然不算什麼,但當時屬於中國內地之最。

  深圳市政府規定,國貿大廈要通過招標來確定承建單位。共有7家省級以上建築企業獲準參與投標,最後由武漢的中建三局(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中標,當時我是副局長。三局在武漢和荊州地區挑選了1000多名精兵強將,意氣風發地開赴深圳,充實到三局一公司。

  工地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工人們是夫妻也得分開住集體宿舍。我受三局委託任現場總指揮,我愛人俞飛熊是總工程師兼滑模施工副指揮,也都不住在一起。工棚是用油毛氈和竹竿、竹蓆、竹葉搭起來的,悶熱又潮溼。但工人們一點也不覺得苦,他們認為能參加特區建設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深圳高溫酷熱、又經常下雨。工地上實行12個小時輪班倒,人停機不停。工人們士氣旺盛,不講條件,拼命苦幹,每天在烈日蒸烤下作業,大汗淋漓,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很多女鋼筋工也像男工們一樣,很粗的螺紋鋼扛起來就走。

  攻關4個月拿下「滑模」

  國貿大廈能夠高標準如期建成,關鍵是成功運用了滑模工藝。用今天話說,是拿下了建築行業的「高科技」。傳統施工用的是翻模工藝,是在大樓的外部密密麻麻搭建一圈腳手架,一直搭到最頂層,然後一層層地制模板、軋鋼筋、澆水泥;搞好一層,把模板拆下,重新翻制,再軋鋼筋、澆水泥……一個1530平方米的層面,工期最少得15天;50層主樓,封頂要750天。

  滑模的優點在於,不需要搭建腳手架,用模板做成板牆,然後將混凝土從牆心中間灌入,模板「滑」升,混凝土牆就立在那兒了。整個一個平臺,可以一邊軋鋼筋、一邊澆鑄混凝土,一邊外筒內筒及寬梁同時滑升,幾道工序銜接緊湊,同時進行,因此效率成倍提高。但滑模工藝的難度太高,建築行業並未廣泛使用。中建三局要在深圳吃這「第一隻螃蟹」,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

  當時局長張恩沛說:「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通過滑模工藝才能創造效益,提升我們在建築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和形象。」當時各種各樣的風涼話都有,也有人好心地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按老辦法搞吧,雖然慢,但保險。但壓力再大,我們硬著頭皮頂著。從1983年6月到10月,我們整整攻了4個月的關。

  1984年9月3日,國貿大廈主體工程順利完成。封頂儀式上,工人們買了一掛總長160米的鞭炮,從樓頂直掛下來,用鋼絲繩拉著,足足燃放了二十多分鐘。

  「三天一層樓」只是當時深圳數千個建設工地大幹快上、熱火朝天地創造各式各樣奇蹟的一個代表。當它作為「深圳速度」的象徵時,人們強調的是它的速度。我認為,「三天一層樓」也可以說是「深圳效益」的象徵。由國貿大廈聯想到整個深圳特區的建設,也是一個速度與效益同步發展的歷史。

  延伸

  中國人的「高樓情結」

  一位從事多年社會學研究的專家可謂一語中的:「中國人有一種很深厚的高樓情結。」

  1985年,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首開大陸超高層建築先河;1990年,北京京廣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廈以「九天四層樓」的新深圳速度將樓高拔高到384米;隨後上海金茂大廈以420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三。

  如今,有統計顯示: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樓中,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就佔了4個。

  儘管世界各國紛紛對外聲稱要建「世界第一高樓」,但「第一高樓」仍只是相對高度。無論城市的「海拔」如何走高,深圳國貿大廈永遠是國人心中一座不朽的裡程碑。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焦點

  • 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深圳速度」從這裡響徹全國
    它見證過無數改革開放的神話——「三天一層樓」的口號從這裡響徹全國,成為特區精神的象徵;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發生在這裡,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次浪潮。這裡還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全國最高的餐廳……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深圳國貿大廈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深圳經濟特區的快速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重要的時代符號,是深圳速度的體現、改革開放的象徵。
  • 上世紀80年代創下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 如今怎麼樣了
    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速度」這4個字響徹神州大地,幾乎家喻戶曉。「深圳速度」的創建,與一棟高樓大廈有關。它就是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簡稱「國貿大廈」。在這之前,深圳國際商業大廈創建了平均不到5天蓋一層樓的驚人速度,提前94天竣工。負責承建的中國一冶公司為此還領走了一筆94萬元港幣的獎金,在全國轟動一時。國貿大廈的建設速度更快。從5天蓋一層樓,到4天蓋一層樓,再到3天蓋一層樓。1985年12月29日,國貿大廈只用了15個月就宣告竣工。3天蓋一層樓,這是什麼概念呢?
  • IN視頻|講述「深圳速度」珍貴往事 國貿大廈歷史陳列館9月1日開館
    (深物業公司供圖)講述「深圳速度」珍貴往事   國貿大廈歷史陳列館9月1日開館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日訊(記者 張玲 陳致遠 陳彥如)「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在這裡起源,改革開放新的高潮在這裡掀起,它就是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以下簡稱「深圳國貿大廈
  • 第43站:走進深圳國貿大廈
    深圳國貿中心大廈 11月23日, 「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蹟之旅」中建開放日:大型主題傳播行動第43站——走進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深圳國貿大廈,「重溫『深圳速度』 局原副局長、時任深圳國貿大廈工地主任、施工指揮王毓剛,中建集團黨建工作部(企業文化部)副主任周靜,中建三局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胡金國,中建三局一公司執行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大勇等與《人民日報》、新華社等30餘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記者共計100餘人出席活動,一同領略「深圳速度」的爭先豪情,聆聽奮鬥徵程中的動人故事,傳承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
  • 深圳有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大樓——深圳國貿大廈
    國貿大廈位於深圳的羅湖區人民南路與嘉賓路的交叉口側,這個是地方也是深圳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當時在這裡建設一些高樓也是符合特區建設的需要。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剛好是大開發的最旺的時期,那時的深圳也是剛從小漁村演變為大都市的進程當中的一個節點。特別是在深圳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後,相繼在市區的關內建設起了一些摩天大樓,國貿大廈算是深圳早期的高樓。
  • 深圳國貿大廈一個歷史性地標:曾經的全國第一高樓【組圖】
    原標題:深圳國貿大廈一個歷史性地標:曾經的全國第一高樓【組圖】   圳國貿大廈可以說是深圳的一個地理坐標,是中國建成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樓宇。儘管,國貿大廈樓高53層,但在高樓聳立的今天已不算是最高的一個。深圳國貿大廈從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個月即竣工。
  • 續寫「春天的故事」 深圳「拓荒牛」再聚首國貿大廈
    ▲參加座談會的「拓荒牛」代表們在國貿大廈前合影留念 2020年10月30日上午,秋風清爽,藍天白雲,晴空萬裡,愜意深圳。匯聚在國貿大廈的基建工程兵老戰士們,仰望聳立在蒼穹之下的國貿大廈,是那樣的莊重偉岸,像巨人一般在陽光照射中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 深圳夢開始的地方,國貿大廈
    最開始外地人來到深圳的話,從羅湖橋下來就是火車站下來以後,必須繞著羅湖山到深圳市區。所以為了改革開放相對順利,為了方便港商來深圳投資,所以市政府開始討論,是否要把羅湖山給剷平。同時還要一個原因,那個時候整個羅湖還是一個窪地,到了雨季時,完全是發大水的情況,所以羅湖山剷平有兩個好處。
  • 國貿大廈:續寫「春天的故事」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馮慶/文 劉羽潔/圖 提起改革開放的歷史,許多人都會想起深圳國貿大廈。 它見證過無數改革開放的神話——「三天一層樓」的口號從這裡響徹全國,成為特區精神的象徵;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發生在這裡,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次浪潮。
  • 全國最早最高的空中食府:國貿旋轉餐廳見證深圳巨變
    但是,有那麼一座樓在深圳人的記憶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那就是——國貿大廈。1986年4月25日,國貿旋轉餐廳開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它代表著深圳的高度、深圳的形象,滿足了當時深圳人和來深圳的外地人對「高大上」的想像。當然,國貿大廈在今天的深圳已「泯然眾樓矣」,但它在深圳人記憶中的位置卻是永遠不可取代的。「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來過這裡,這裡是深圳的老地標了。」
  • 「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蹟之旅」走進深圳國貿大廈
    新華網深圳11月25日電(記者周科 王豐)以「重溫『深圳速度』,激昂時代精神」為主題的「建證40年·中國建築奇蹟之旅」大型主題傳播行動23日走進最後一站——深圳國貿大廈。  中建集團100餘人出席活動,共同聆聽40年奮鬥歷程中的動人故事,傳承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活動分為「頌豪情、憶崢嶸、談傳承」三部分。
  • 設計中標|安星建設集團中標深圳國貿大廈室內工程改造設計項目
    中標喜訊喜訊來襲,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安星建設集團以獨具匠心的設計理念、出眾的設計和優良的服務口碑成功中標深圳國貿大廈室內工程改造設計項目,再次彰顯我司在設計領域的絕對實力。深圳國貿大廈為深物業集團總承包建設,在大廈建設時期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成為「深圳速度的體現、改革開放的象徵」,是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和實施物業管理的綜合性多功能超高層建築。其中,位於大廈49層的國貿旋轉餐廳(旋宮)更是全國最高的中餐廳,曾被國務院列為「中華之最-全國最高層旋轉餐廳」。
  • 深圳羅湖區「感恩改革開放」地標系列活動——國貿大廈室內音樂會...
    11月12日,由羅湖區委宣傳部、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共同主辦的羅湖區「感恩改革開放」地標系列活動——國貿大廈室內音樂會及圖片展在國貿大廈一樓中庭正式啟動。 室內音樂會以樂團合奏、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及男、女聲獨唱為主要形式,由深圳大劇院愛樂樂團擔任演奏團隊,歌唱家楊樂、王景擔任演唱嘉賓,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引導市民群眾穿越時光,重溫崢嶸歲月。
  • 深圳摩天樓:華潤總部大廈、京基100、平安金融大廈三足鼎立
    深圳天際線  華潤集團總部大廈建成後,將成為當地大型的公共文體設施和企業總部基地,其匹配「春繭」造型的大廈外觀設計,將成為深圳灣濱海休閒帶上的天際線頂點,同時高度超越目前深圳目前在建的京基100大廈,但仍低於正在建設中的深圳第一高樓平安金融大廈。
  • 「老字號」國貿旋轉餐廳全新亮相 用餐市民寄望深圳發展更好更快
    「星期三查餐廳」直播欄目推出特輯,走進深圳第一家旋轉餐廳——羅湖國貿大廈旋轉餐廳。據了解,餐廳所在的國貿大廈是一座見證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和深圳經濟特區快速崛起的建築。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一高樓,「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就是從這裡響徹全國的。它是一座由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和實施物業管理的綜合性多功能超高層建築,曾被譽為「神州第一樓」。它的建成,既是深圳速度的體現,更是改革開放的象徵。
  • 四十歲深圳地標長高600米
    羅湖國貿大廈京基100和地王大廈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鮑文娟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軒慧從深圳特區建立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的地王大廈,再到近年的平安金融中心。「向上尋找空間」仍是深圳未來發展的方向,仍在不斷湧現的摩天大樓將與深圳獨具優勢的山海風光一起打造未來城市典範。國貿大廈:最早的深圳窗口位於羅湖區人民南路與嘉賓路交叉口側的國貿大廈已經有超36年的樓齡了,其樓頂的360度旋轉餐廳至今仍然是人們來到深圳的打卡地之一。
  • 國貿大廈歷史陳列館、旋轉餐廳亮相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日訊(記者 陳致遠 張玲 陳彥如)一張張老照片、老物件的靜靜呈現,在深圳國貿大廈這座曾經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發源地,那些激蕩人心的改革往事,如同打開的時光留聲機,如此清晰、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 9月1日到國貿大廈歷史陳列館找答案
    記者從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悉,9月1日,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將開館,記錄國貿大廈建設的珍貴老物件、老照片和珍貴影像將集中亮相。老照片:國貿大廈四頂「紅帽子」。可能深物業集團的創業者們自己也不會想到,從深圳國貿大廈開始,自己會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 深圳羅湖蔡屋圍兩個高樓時代:地王大廈與京基100
    這裡有無數深圳人熟悉的地標,   1995年總高度達383.95米的地王大廈橫空出世,奪下當時亞洲第一摩天大廈的稱號,   取代了「深圳速度」國貿成了深圳新地標。2011年深圳摩天大廈3.0時代霸主——   441.8米高的京基100大廈也在蔡屋圍落地,兩代霸主的慧眼佐證了蔡屋圍的地位。
  • 這是「奇蹟」誕生的地方
    深圳國貿大廈,全稱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坐落在深圳市羅湖區人民南路與嘉賓路交點東北側,高160米,共53層,是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和實施物業管理的綜合性多功能超高層建築,曾有「中國第一高樓」的美譽,憑藉「三天一層樓」的建設速度創下中國高層建築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