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地圖為根據國際法「關鍵日期」(critical date)判斷釣魚島領土歸屬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國際法上的所謂關鍵日期,是指爭端領土正式產生的日期,是法律上為確定當事者要求的法律關係是否存在而參照的日期。也就是說,一旦確認在關鍵日期之前領土歸屬的狀況,那麼關鍵日期之後的行為將不起作用。
中日之間釣魚島爭議的關鍵日期正是甲午戰爭前後。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和古代琉球國之間既無島嶼領土爭議也無所謂「無主地」。釣魚島被納入中國版圖已逾500年。直到甲午戰爭前約兩個月,衝繩縣知事向日本內務省提交的報告中仍表示,自1885年實地調查後再也沒派人前往調查,沒有任何古代文件或口頭傳說可以證明這些島嶼屬於日本。而正是由於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釣魚島才在戰爭尚未結束的1895年1月被伊藤博文內閣秘密決定佔有的。
這幅甲午戰爭前後的《衝繩管內全圖》足以說明《馬關條約》籤署前釣魚島並不屬於日本地圖確認的衝繩管轄範圍,從而否認日方所謂「尖閣列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之說。日本政府一直強調,這些島嶼是在《馬關條約》談判前納入日本版圖,所以儘管戰後《馬關條約》作廢,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擁有釣魚島主權。然而,這幅甲午戰爭前後的《衝繩管內全圖》足以說明《馬關條約》籤署前釣魚島並不屬於日本地圖確認的衝繩管轄範圍,從而否認日方所謂「尖閣列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之說。這幅地圖還清楚證明,在甲午戰爭至《馬關條約》生效前的關鍵日期,釣魚島並未被納入日本版圖,而處於中國領土臺灣海域。日本佔有及殖民開拓釣魚島始於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正因如此,伴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這些殖民統治與開發的權利均告終結,日本必須遵守其承諾遵守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把釣魚島連同臺灣島一起歸還中國。日方所謂《舊金山和約》第三條規定的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列島範圍包括釣魚島的說法,無論從歷史事實還是國際法理上看,都是根本不成立的。
此外,真誠先生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副由美國出版菲律賓地圖,上面用國界線以及「中國海」的文字等方式標明,被稱作「Scarborugh Shoal」的黃巖島是屬於中國的。以此地圖為依據,黃巖島位於東經120度以西(東經117°51′),北緯20度以南、10度以北(北緯15°07′),正好夾在兩條緯線的正中間。距菲律賓蘇比克灣約126海裡,而仁愛礁位於北緯9°39′-48′,東經115°51′-54′範圍內,自然也應當屬於中國領土,無可爭辯。
這張菲律賓地圖是1908年由美國紐約圖書公司Yonkers on Hudson出版的,地圖尺寸為150*108cm,比例尺為1:1.115.000。地圖以國際通用的國界線符號標明了菲律賓的國界,呂宋島附近的國界線還寫明了「巴黎條約線」(Paris Treaty Line)。圖上按照比例尺畫出了黃巖島的位置和形狀。地圖顯示,黃巖島(地圖標註為Scarborugh Shoal)位於菲律賓國界線西側,在該區域還有中國海(China Sea)的英文標註。
真先生指出,從現有資料和他收集地圖近20年的經歷來看,這是20世紀初唯一黃巖島屬於中國的地圖證據,這張地圖的出現有力地證明當時的「世界警察」美國也承認黃巖島屬於中國。
事實上,早在1279年,中國元朝就發現並在地圖上標註了黃巖島。且不說這一發現比菲律賓所依據的1820年菲律賓地圖早500多年,就依據《1890年美西巴黎條約》來說,西班牙割讓菲律賓的具體界限也不包括黃巖島。因為條約規定,菲律賓在北緯10度以北的極西界限是東經118度,而黃巖島剛好在東經117度50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