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公司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經濟「名片」,以下是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最全解讀:
1、 中國上榜公司數量繼續增長至 110 家: 中國入圍企業的比例超過了20% (包括 7 家臺灣企業) ,和美國入圍企業的數量繼續接近。
2、 前 5 名中,中國公司佔據 3 個: 因油價暴跌,中石油和中石化大幅下滑,但仍然佔據第 3 和第 4。國家電網儘管營業收入下跌了 2.9%,但較兩大石油公司下滑較少,反而排名躍升至第 2 位。
3、 13 家中國內地公司首次上榜,包括京東、萬科: 13 家中國內地公司首次上榜,其中包括電子商務公司京東集團、家電巨頭美的集團、食品巨頭萬洲國際,以及三大房地產公司:萬科、大連萬達、恆大。
4、 京東很瘋狂! BAT 都沒進財富 500 強,京東靠營收愣是擠進去了: 科技類企業中,京東首次上榜,排名第 366 名,其營業收入為 288.47 億美元。也成為中國首家且唯一入選財富500強的網際網路企業,一舉打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長期缺位全球 500 強榜單的局面。
而BAT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營業收入未達到 209.2 億美元的入圍門檻,未能進入。 除京東外,還有中國電子科技、美的兩家國內科技公司,在今年首次進入榜單。
2015 財年阿里巴巴營收則僅有 122.93 億美元, 騰訊2015 年營收只有約 165 億美元,百度約107 億美元,按營收算都進不了世界 500 強門檻。
5、 萬科首次進入世界500強,王石發聲: 如今深陷股權爭奪戰的萬科,在得知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也是緊急發布了這次好消息。
6、 恆大是全球地產行業中進入世界500強最快的民營企業: 僅僅20年的時間,恆大就走進了世界500強的大門,可謂是闖出了一條新的快速發展之路。
7、 華為蟬聯國內科技公司榜單第一: 華為今年的排名有了較大提升,從去年的228名飆升到129名。華為蟬聯國內科技公司榜單第一的成績,排名前進 99 名,首次拉開其與聯想排位。去年還在「中華酷聯」領跑的華為和聯想,今年差距眼看越來越大。
8、 沃爾瑪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2015年營業收入達4,821億美元,同比微降0.7%。
9、 蘋果公司: 前 10 名中唯一實現營收正增長的公司。排名第 9 的蘋果,2015 年營業收入大漲 27.9%,是前 10 位中唯一實現營收正增長的企業。這也是蘋果首次進入前 10 位。
10、 國外明星科技公司排名變化: 蘋果公司從15名上升至第9名,三星電子排名第13位,與去年持平;亞馬遜由88名上升至44名;惠普由53名上升至第48名;微軟由第95名上升63名;谷歌上升30位至94位;索尼上升3位至113位。
11、 世界500強中,363家是負增長: 在世界500強公司中,僅有137家企業在2015年度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其他363家企業則出現負增長。大批企業出現負增長反映出全球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12、 中國企業,十年增長近 5 倍: 2016年,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位,而日本企業近年來在500 強排行榜中的數量逐年下滑,今年僅有52家。德、英、法三個歐洲主要經濟體共有84家企業上榜。
13、 課本上說的「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是隨便說說: 上榜大陸企業絕大部分為國企榜單中的大陸企業。排名最前的大陸企業:第二國家電網,營收 3296 億美元;第三中石油 2992,第四中石化 2943,第十五工商銀行 1672。排名最靠前的大陸民企是華為,營收 628 億美元,在第 129 位。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營收是華為近 5 倍。
14、 中國上榜行業分布畸形,上榜企業反映中國經濟短板,而非競爭力。中國入圍的企業大多仍然分布在石油、金融、電力、鋼鐵、汽車、煤炭、有色金屬等領域。這些行業要麼屬於壟斷領域,要麼屬於產能過剩領域,要麼屬於虧損大戶。在今天,中國下大力氣「去產能」和消滅「殭屍企業」的攻堅戰中,這些入圍財富500強的企業,無疑代表的是中國經濟的短板,而非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