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派記者 何晶
6個塑料瓶能變成一把傘的美麗傘面,8個塑料瓶能做成一件成人T恤,13個塑料瓶能做出一件防水的風雨衣……在這組數據面前,你對塑料的看法是否會有新的認知?
通過一系列再生循環過程,日常生活中被人們丟棄的塑料,最終能變成新衣服、包包、家具、甚至一次性牙刷。近日,由商業生態工作室策展的「傘上的鄉村:再生·城鄉·在乎」展覽在上海舉辦,現場展出了各種塑料堆成的「塑料山」,同時也有塑料瓶如何通過循環再生過程變身成美麗雨傘的過程。
既然塑料能夠通過分揀回收再利用,為何地球村還是被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包圍?數據顯示,全球每分鐘賣出100萬個塑料飲料瓶,全球每年使用5萬億個塑膠袋,全球生產的塑料製品約一半是一次性使用……
塑料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正處於「失控」的狀態。如今,我們不僅需要減緩塑料的流動,更需要新的管理和利用塑料的方式。
個案:從流浪塑料瓶到「在乎傘」
2007年11月28日是我國首個減塑日,2008年6月1日起,國內全面推行「限塑令」。2009年,孫海燕在丹麥哥本哈根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年會中的商業領袖大會,這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全球最受關注的氣候變化大會。她被大會上的分享深深觸動,開始關注可持續商業,回國後成為商業生態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
如何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和世界在綠色經濟領域將產生怎樣的對話與交流?從氣候變化、材料創新,到垃圾分類、生態時尚、塑料回收與再生等等,商業生態工作室「尋找持續商業之道」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年。
他們希望向專業人士和公眾傳播綠色商業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本次「傘上的鄉村」展覽,也是該工作室十周年系列活動第一場。
今年3月,商業生態工作室經過半年策劃製作的《流浪的塑料瓶》系列短片上線。工作室通過對12個塑料瓶的社會追蹤、街頭投票和專家解讀,希望引發公眾對塑料回收和循環經濟的思考。
「在做短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塑料瓶在流浪,而這些塑料瓶其實是可以再利用的。」孫海燕對羊城派記者說,「我們設想過用塑料瓶做遊樂園、戶外裝置、家具等等,最後決定做成日用品雨傘,是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重新發現塑料的價值,體驗到日常的生活之美。」
展覽現場還原了從塑料瓶到傘面的過程。6隻塑料瓶回收之後,被粉碎成瓶片並製成再生塑料粒,隨後顆粒變成再生塑料紡線,最後織成再生面料rPET(再生聚酯纖維),變成傘面。
孫海燕介紹說:「相較於全新的滌綸纖維,這種rPET面料既可以減少石油原材料的開採,還可以降低70%的能耗、86%的耗水量和75%的碳足跡。」
有趣的是,「在乎傘」的傘面由瑞典建築設計師Magnus Valdemarsson設計,四種不同顏色和圖案的設計,均來自中國的鄉村。從上海崇明島的勝利村,到福建的九龍村,再到雲南的周城村和阿者科村,Magnus Valdemarsson行走在中國的鄉間小道,最終將關於村莊的記憶在傘面上重現,構建出一處關於鄉村的空間。
「製造『在乎傘』並非目的,它只是一個載體,我們更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環保再生和城鄉等議題的關注。」孫海燕說,「快消費喜歡『即用即扔』,這其實是更大的浪費。這把可持續使用的雨傘,通過融合選題的思路和藝術設計,也希望大家更珍惜日常物品。」
行業:塑料再生面料供不應求
如今,將回收的塑料瓶再利用並不算新鮮事了,不少飲料巨頭也加入到了循環經濟的行列。比如強生計劃到2020年將消費產品包裝的回收率提高到90%,同時計劃增加包裝材料中再生塑料的比重。
雀巢優活瓶裝水使用的回收塑料獲得了廢品回收工業協會ISRI2019年回收設計獎,該瓶裝水的的包裝由100%rPET製成,並採用壓敏標籤,優化了再生塑料中的雜質問題。
「可持續消費一定是未來的趨勢。通過回收塑料瓶做成的衣服、包包,如今已經被廣為消費者接受。塑料做成衣服的接受度是最高的,很多快時尚服裝品牌也會在衣服吊牌上標明,衣服原料來自可回收塑料。實際上,如今用於製造成衣的塑料再生面料供不應求,缺口很大。」
某飲料企業負責可持續發展部的林先生對記者表示,「因為回收後的塑料經過分揀等環節,最後真正進入到再生面料這個階段的比例非常小。」
今年8月,時尚潮牌「好瓶」主理人黃寧寧穿著由廢棄塑料瓶製造的衣服登上了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她穿的這件風雨衣名叫「在乎衣」,由好瓶和可口可樂中國共同創造。
「我們用廢棄的塑料瓶做包包和衣服。塑料瓶經過清洗、分揀、切片變成再生顆粒,然後經過拉絲成為纖維,再紡成紗線,最後織成布。這項技術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了。」黃寧寧說:「13個塑料瓶,最後能變成一整件『在乎衣』加小挎包(包裝)的布料。」
有人問黃寧寧,這樣的衣服是否會存在衛生隱患呢?她解釋說,在塑料再生環節,塑料瓶經過清洗、消毒和多重高溫,最高溫度甚至會超過240度,因此最後的面料是非常乾淨的。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布料甚至會做成貼身內衣褲。
痛點:回收塑料為什麼這麼難?
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塑料就被應用在商業領域,以其便利可靠的性能,在市場上牢據不可忽視的位置。孫海燕稱:「從1950年到2015年之間,全世界總共生產了83億公噸原生塑料,63億公噸成為廢棄塑料,但只有9%的廢棄塑料被回收,12%被焚燒,79%的廢棄塑料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填埋場或身邊的環境中。」
為什麼塑料的回收率這麼低?這和塑料回收的高難度息息相關。
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塑料分成很多種,比如說,製造飲料瓶、一次性容器的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製造洗髮水瓶、冰淇淋容器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製造包裝袋、食品包裝膜的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製造薯片袋、微波爐餐具的是聚丙烯(PP),還有製造餐具的聚苯乙烯(PS),製造熱飲杯的發泡聚苯乙烯(EPS)等等。
而在塑料回收再生的過程中,如果不進行分離,將其混在一起直接打碎,就無法二次利用造出再生塑料。也就是說,只有同一種廢棄塑料,才有可能生產出可利用的再生塑料。
美國塑料回收企業MBA聚合物有限公司創始人麥克·彼德爾,在接受商業生態工作室採訪時曾表示,「塑料回收的事業並不好做,在美國,只有不到10%的塑料能夠被回收。在中國,這個行業尚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
麥克·彼德爾雖然已是塑料方面的專家,但如果在桌上放一堆塑料,他也無法完全區分出來,因為不同塑料的特性非常相近。
傳統上,塑料分離主要通過人工、紅外線和密度原理這三種方式來實現,但這並不能將所有的塑料完全分離出來。在美國,目前很多回收公司會利用機器和人工將PET、PP等塑料分離出來,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更複雜的塑料無法被分揀。
麥克·彼德爾稱,這些塑料很多被運到中國,再由當地人以非常原始的方式進行分離,分不出來的就在當地填埋掉。
麥克·彼德爾介紹,MBA聚合物在進行傳統分離的第一步後,還會用其設備進行進一步精細分離。不僅要按照塑料的種類,還要按照塑料級別,然後每個種類、每個級別都會產生相應的再生塑料產品。
彼德爾稱,MBA聚合物憑藉先進的技術已經成為塑料回收行業中的領軍企業,他們位於中國廣州、奧地利和英國的三家工廠每年可處理3億磅(約13.6萬噸)的塑料。
然而,放眼全世界每年產出的塑料垃圾,如今人們能解決的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總部位於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致力於減少塑料對環境汙染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2018年10月底,該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起「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行動倡議,已有包括法國、紐西蘭等來自五大洲的12個國家政府籤署了承諾書。來自該基金會的報告顯示,每年有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如果人類不做出任何改變,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會比魚類更多。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鄭少玲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