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皈依三寶的功德,其殊勝廣大難可校量。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中,阿難請問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幾所功德?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形如車箱,南陝北廣,假使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恭敬體拜,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塔廟,皆以香花酥油燈燭,作倡伎樂,繪彩幡蓋,種種供養,於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否?」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大悲經》卷三禮拜品說:「阿難,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披著袈裟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阿難,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

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後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諸經中讚嘆皈敬三寶的文句很多,這裡僅引四經,以作皈依三寶所獲功德無量的聖教證據。  

第一四德

皈依三寶的功德,在《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獲兩類四種功德。第一四德如彼論說:「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

(1) 獲廣大福:即皈依者,由供養現前佛,不現前佛,及塔廟,與法僧,當知獲得無量大福德果報,攝受無量廣大梵福,由此能於無量大劫中不墮惡趣,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的資糧。廣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所說供養三寶功德應知。

(2)獲大歡喜:即皈依者,於佛法殊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了知世出世間道,於此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能遠離眾苦及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發生歡喜。又思惟隨順修道,便能證得速疾通慧,發生歡喜。如是等無量歡喜灌溉其心,數數作意思惟,心常歡喜住,故為獲大歡喜。廣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所說應知。

(3)獲三摩地:這有三種差別:1。得三摩地。2.三摩地圓滿。3.三摩地自在。「皈依三寶者,由發起希求證得殊勝功德的善法欲,具足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止觀,正知而住等,對治障礙三摩地的所治法已,創穫初靜慮未至定,是為得三摩地。其次,由已得三摩地,於少分微妙定中,不生喜足,於殊勝的根本定,見勝功德,更起希求意願,勇猛精進,策勵而住,依正方便,獲根本靜慮,得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是名三摩地圓滿。複次,行者雖然已經證得根本三摩地,但其心中猶為三摩地生起愛、慢、見、疑、無明等煩惱之所染汙,其心於入住出未能隨意自在,未名圓滿清淨鮮白。為了使諸煩惱不現起故,為練心調心故,誓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依樂斷樂修,正勤方便,常勤修習。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定自在性,其心清白,無有瑕穢,乃至獲得第四靜慮,及能引發神通智慧,是名三摩地自在。這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的世間一切種清淨。」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應知。

(4)獲大清淨:這是說獲得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此略有五種:1.入聖諦現觀。2.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3.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4.修如所得道。5。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1.現觀,就是明了現前觀無戲論界境,此境是聖無漏無分別智所證真實,故名聖諦。明了現前觀此聖諦境,故名入聖諦現觀。入聖諦現觀時,光明的無漏智慧生地,如黑暗的有分別煩惱障礙,即時除滅,種種惡不善業,永不現起,於愛盡的寂滅涅槃界中,心善安住,無復退轉,如是心安住時,名已入聖諦現觀。

2.入聖諦現觀以後,為遠離諸餘障礙法,於行住坐臥中,勤修對治,於障礙法,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3.復為證得神通智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如於佛法僧戒已得證淨,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思隨順修道歡喜事故,更能證得速疾通慧,是為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4.由所生起廣大歡喜灌溉其心,為斷除餘障,為證所餘無漏功德,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善法轉上轉勝微妙處希求而住,復修習如前所得類道,由此修道,獲得殊勝所證法,是名修習如所得道。

5.由精進無間地修道故,所有煩惱無餘永斷,證得五無學蘊,即戒蘊(無漏戒),定蘊(無漏定),慧蘊(無漏慧),解脫蘊(無學勝解),解脫知見蘊(無學正見),名極清淨道。由得無學清淨知見,於無明愛永斷無餘。無明斷故,於現法中證慧解脫;愛斷盡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入無學位,名為證得極清淨道果。由證極清淨道果,遠離諸過,住聖所住處,名為功德。如是極清淨道及果與功德,總略說名證得極清淨道及果與功德。

總上所說入聖諦現觀等五種,皆是出世間清淨,故說大清淨。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現前雖然未得這些大清淨法,但只要自己依教奉行,是決定可以證得的。

【頭條】:湖北襄樊市驚現我國最早的佛寺「浮屠祠」模型

【觀點】:佛教平等理念對和平與發展的啟導意義

【禪茶一味】:鮑君徽:東亭茶宴

【素食】:玉米粥怎麼煮才更加有營養

【朝聖】:聖跡:佛涅槃地拘屍那迦

【佛藝】:佛塔寶藏的秘密——揭開「七寶供養」之謎(1)

【一日禪】:從人生中覺悟 得到生命的啟示

【覺悟】: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眾生】:侯勇逛南山瞻觀音贊佛教文化

【兩岸】:聞法華輕煩惱 法鼓山將舉辦除夕聞鐘聲祈福法會情

【心靈物語】:隨意寫下的話救了許多人的命

【圖片】: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寺:大召寺

【書店】:禪宗的極至 以無門為門

【佛教常識】: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法訊】:法會—上海玉佛寺舉行「庚寅年新春供佛齋天祈福法會」

相關焦點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同時我們從禪宗的現量智慧來看,當下一念看到的所有的心中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法,一切經都是無我經,無我就是真如清淨,無我從更細的角度來講就是無念,就是一念無念。「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
  • 如何認識皈依?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是成為佛弟子之門。皈依,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首先,參加由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儀式之後很多寺院還會發給一個皈依證。這是形式上的皈依。因此我們還要實現觀念的進一步轉化,要從對三寶的依賴中走向學習佛法修行成就的道路。確定自己從此要向佛陀學習,發菩提心,徹悟生命及宇宙萬法本性,把握生命及萬法規律,最終修行成就佛道。這就要深入經藏,並積極尋找大善知識,以使自己儘快領悟佛道。
  • 皈依三寶指是什麼?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是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念佛,接著就會問有沒有「皈依」,那麼佛教中的皈依是什麼意思呢?皈依講的是皈依自性中的三寶:佛教中的佛、法、僧,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淨。自我本心皈依才是真正的覺悟者,邪見迷障不再生起,少欲知足,能不執著於財富和美色,這叫做兩足尊。
  • 佛教:什麼是皈依?皈依後還能喝酒吃肉嗎?
    初入佛門,當你對佛教有了一些接觸和了解,認識到佛法的偉大和精深後,一般都會選擇皈依佛門、皈依三寶。「三寶」這個詞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有那麼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裡的「三寶」分別指的是佛、法、僧。什麼是皈依?就是依止、仰靠、頂禮,將佛法視為自己的信仰。
  • 皈依三寶功德無量,為何世人卻沒勇氣?
    很多人知道學佛好,但是一提到皈依三寶,就嚇得直退後,這往往與人們對三寶錯誤的認識和錯覺有很大關係,通常有以下三種因素。第一,認為皈依三寶後,就必須戒葷吃素。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認為皈依三寶,必須去吃素,就算不完全吃素,也只能吃鍋邊菜,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首先皈依三寶,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家居士,一種是出家修行。皈依後的在家居士行為上是不會有任何限制的,和正常人一樣,除非受了菩薩戒以後,那就有戒律了,明文規定不準吃肉。出家修行者,那就不一樣了,他要受五戒,有著嚴格的清規戒律,必須嚴格遵守。
  • 詳說佛教的「皈依」含義
    佛陀在生死輪迴,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眾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為眾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陀。禮拜佛陀並不是向他祈求什麼,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
    成就完滿的佛道,是成為佛寶的條件,什麼是真正的佛道圓滿呢,佛道圓滿分為佛身和佛德,在無量劫中,不惜自己的性命,勤修六度萬行的圓滿,獲得一切的種智,成就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成就佛身,即我們常說的三身佛。法身是佛清淨無漏的功德的體現,是真實理想體,並且常住不滅。報身是諸佛修行的無量慧資的糧食,顯現的是莊嚴的佛像。
  • 佛家中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有「皈依三寶」的說法,三寶指的是:佛、法、僧,這三個。皈依的「皈」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靠的意思。傳統對「皈依三寶」的解釋是一種制度,說的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和程序辦理皈依,從而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目標,通過這個過程就算正式成為佛門的弟子了,也是標誌著學佛的開始。這有點學生入學要進行註冊登記,獲得學號和學籍的意思。有一種說法主張皈依要做到「三寶具足」,就是說一個條件都不能少,也就是佛教徒常說的「三皈依」。
  •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是有了依靠的意思,皈依三寶就是用三寶做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靠。全心全意的皈依三寶,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得到佛陀和歷代祖師的傳承,我們用怎樣的心態去接受,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皈依體,就像我們用來取水一樣,你用什麼樣的器皿去去水,得到的水量也是不一樣的。共同接受三寶的慈悲加持。這樣的皈依,才是最為殊勝的皈依。有的人會問,皈依三寶究竟能不能獲得最根本的解脫,並且獲得許多現世的諸多利益。
  • 信念與皈依——黎日光
    三寶的角色是教導、警覺,開悟還得從自心,而信心的出現,是對生死的恐懼、困惑驅使我們改變,例如李連杰先生在面對海嘯後的大轉變,全身投入佛事、慈善事業。眾生要找尋依怙者,如子覓母,不論原始乘、大乘和金剛乘都以佛陀、他的教法及其僧伽聖眾為皈依的對象,金剛乘以重視修持故以尋找心靈的導師為一切的開始,故作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以上師身為僧寶、上師語為法寶、上師意為佛寶。
  • 夢參長老:能皈依三寶,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現前發願所得的!
    能遇到三寶,能受皈依這都是多生的善根夢老 講《修行》為什麼我們要求受皈依?假使我不皈依三寶,跟三寶接不上氣,你便得不到三寶的功德。所以,必須得皈依。我們講一講為什麼要皈依?所以我們要想脫離苦海,解脫我們一切眾苦,只有諸佛才能夠解脫我們的痛苦;因為佛現在不住世了,我們皈依佛之後,就皈依佛所說的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華嚴經》告訴我們,必須得有僧寶傳法,所以要皈依僧。你必須得有智慧的觀察,皈依三寶,要有智慧的心才能皈依。
  • 雍瑞法師: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
    問: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 答: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學習佛法的第一步。皈依三寶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如《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云:「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
  • 深入經藏:《三寶歌》淺釋 對佛法僧三寶的禮讚
    唱《三寶歌》能建立我們對三寶的神聖信心。這首歌裡濃縮了佛教很多內容,是對佛教信仰的總核心——「皈依三寶」內容的概括。詞作者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界泰鬥,民國年間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為佛教改革貢獻了非常大的力量。曲作者弘一大師是一位近代的高僧,在早年曆盡塵世間的繁華之後,放下一切出家。
  •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佛門三寶
    每天,僧莊嚴的唱誦、攝受的威儀,讓祇園精舍呈現出一片肅穆祥和的法界,同時也讓住在精舍旁的貧窮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歡喜,和三寶結了善緣。「多莊嚴的佛陀,多和合的僧啊!如果能夠供養他們,不知該有多好呢!」貧苦的婦人望著祇園精舍,陷入了沉思。但再看看四周「唉!」婦人嘆了口氣,自己的家中一貧如洗,拿什來布施供養呢?「難道就這樣放棄供養三寶的機會嗎?」婦人心想。
  • 宗舜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皈依?
    (卷一,第506頁)的確,理體三寶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是本體;但是,住持三寶,卻是我們這些未開悟、未證得自性真如的凡夫的根本皈依處,他是理體三寶的作用。理體三寶和事相三寶,是缺一不可的。印順法師指出:「但皈依世俗,自不免流於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過於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須皈依現實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真實的三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
  • 佛教「皈依三寶」不是剃頭出家,而是如學生上課一般
    落髮那叫出家,皈依三寶是不需要剃頭的,皈依三寶後叫居士,出家是僧眾。首先咱們得知道什麼是皈依三寶,簡單說是入佛教的儀式。下面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三寶,通常三寶是指的佛、法、僧三寶。佛寶:指那些修行已經到圓滿的人,是他們發明或發現法了「法」,雖說我們這方婆娑世界中,成佛的只有釋迦牟尼一人。但三世十方諸佛,都是皈依禮敬的對象。
  • 遇見西藏:藏傳佛教的皈依之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說「我皈依了某某法師」、「我皈依了密教」、「我皈依了某某喇嘛」等,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最主要的皈依對象是三寶。三寶即為:(一)佛寶——所有證得圓滿正覺的覺悟者,又即諸佛;(二)法寶——諸佛所體悟及開示之法理;(三)僧寶——已得證空性之修持者。
  • 「佛家三寶」指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修行?不得不知道的佛教知識
    三寶是佛教徒尊敬供養的佛寶、法寶和僧寶三寶,又作三尊。它是佛教的核心和基礎,是最基本的信仰和教義。皈依佛家三寶是信仰佛教和成為佛教徒的標誌和前提。「寶」是寶物珍貴稀有、神聖莊嚴的意思,能拯救芸芸眾生,離苦得樂。不論任何時代、地域,也不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其他派別,皈依三寶都是最受重視的。佛教認為仰仗佛、法、僧三寶,能使人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
  • 智慧法語:皈依三寶是佛教徒的根本
    皈依三寶是佛教徒的根本(圖片來源:資料圖)《優婆塞戒經》:「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白話註解】:皈依三寶太重要了!如果你為了打破各種苦惱(包括恐懼、煩惱、各種各樣的情緒化的東西)的困擾,怎麼辦?還有如果你想要解脫、快樂、上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怎麼辦呢?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你必須要皈依三寶。如果你不皈依三寶,你就有苦惱、恐懼,你就不可能解脫。大家要知道,三寶不是一個佛,不是一部經,不是一個出家人。
  • 你了解皈依的意思嘛,佛家為什麼要講究皈依
    而皈依三寶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學佛的基礎。佛寶泛指一切諸佛,法寶是諸佛為了教導眾生而講出來的佛法。僧寶就是帶你學佛的師父和清淨的僧團。皈依的發心不同,皈依也就不同。上等的發心是為了利益於一切眾生而皈依,中等的發心是為了個人的解脫而皈依。下等的發心是為了眼前的如意平安而皈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