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大雨過後,九江市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一片寂靜,幾株高大水杉格外引人注目。隨著上百種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的安家落戶,九江已打造成了長江中下遊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的重要基地。
保護近三成國家級瀕危物種
1987年,九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開始了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建立了九江市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該庫佔地20公頃,遷地保護了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批公布重點保護植物389種的11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22種。庫內有木蘭園、樟楠園、松柏園、藤本園、收集園等7個類型保護園區。
該資源庫專家告訴記者,來自華東、華中以及略偏南或偏北的珍稀瀕危植物,大多數都可在這裡安家落戶。20餘年來結果表明,在此保護的瀕危植物95%生長正常,15%的物種已開花結實,完成了 「從種子到種子」的生長發育過程,這表明遷地保護是成功的。目前,該庫已保存了長江中下遊41%的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據介紹,珙桐、絨毛皂莢及木蘭科部分保護物種計21種已開花結果,禿杉等植物中的「大熊貓」經過培育,已形成美麗壯觀的植物群落景觀。從規模和保護物種數而言,該庫在引種保存和繁殖栽培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成為長江中下遊地區重要的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基地。
九江資源庫環境優越
在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內,記者看到七八米高水杉亭亭玉立。九江市林科所龔主任告訴記者,水杉的祖先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存在,冰川時代來臨時,許多物種都滅絕了,少數水杉卻躲進了四川、湖北交界一帶的山溝裡,存活了下來,從此成為曠世珍寶。上世紀90年代,成功引入九江。
普陀鵝耳櫪,是1930年植物學家鍾觀光教授在浙江普陀山海拔240米處發現的,1932年經著名植物學家鄭萬鈞教授鑑定,認為確是一新樹種,樹齡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九江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對普陀鵝耳櫪進行了搶救性移地保存,成功實現了移地保存,在業內引起轟動。此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植物園紛紛來該庫取經並引進珍稀瀕危植物。迄今為止,該資源庫已有十餘種培育保護的珍稀植物「出口」到外省。
龔主任介紹,九江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之所以能成為眾多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樂園,得益於其地理位置和和良好的氣候環境,是建立稀有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的理想之地。
江西已建220個保護區
「但是,遇到極端天氣時,有的本已培育成功的珍稀植物還是難以保存下來。」龔主任說,今年夏季,由于晴熱高溫,久旱無雨,唯一一株遷地保護的銀杉枯萎死亡。「這可是素有『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我國特有的屬於第三紀遺留下來的珍稀植物,被譽為『活化石』。銀杉在世界上原來只分布在我國廣西的龍勝和四川的金佛山等地,它們好不容易在我們這移存成功,卻因水土不服夭折。」
在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方面,我省採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其中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的一個有效辦法。近年來,全省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20個,其中國家級13個,總面積達119.43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15%,自然保護區總數和佔國土面積的比例均居全國前列,有效地保護了珍稀瀕危物種。
專家介紹,自然保護區都保存有一定數量的珍稀瀕危物種。除九江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外,我省還建立了贛南樹木園、廬山植物園和井岡山珍稀物種基因庫,共遷移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和野生原生種植物數百種。(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