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藥食兩用,院士組團「盯」上莓茶開發
11月19日,「科技協同創新、莓茶五業興旺」雙院士支撐「張家界莓茶」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張家界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和劉仲華組成的雙院士團隊,從攻克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等方面,為張家界莓茶高質量發展「支招」。
當天還舉行了產學研合作籤約儀式,8家產學研合作單位發起共建張家界莓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外,天門郡莓茶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項目同時啟動,共同助力張家界莓茶長成百億大產業。
院士觀點
莓茶開發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論壇現場,印遇龍和劉仲華院士從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出發,深刻地闡述了藥食兩用植物資源——張家界莓茶在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生物醫藥業、生態旅遊業方面的開發應用前景和重要意義。
有「養豬院士」之稱的印遇龍院士,長期從事豬胺基酸營養代謝與調控的研究。這一次,印遇龍院士盯上了莓茶,因為「莓茶中的黃酮類物質對動物腸道微生物和脂質代謝有積極作用」,通俗地講,就是能有效降低動物脂肪,提高生豬瘦肉率。
印遇龍院士說,提高地方品種豬的瘦肉率是提升我國養豬業效益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以寧鄉花豬為例,瘦肉率提高5%,利潤就能增加300元/頭。
「科學飲用莓茶,調節身體免疫力。」一如既往,劉仲華院士毫不吝嗇對莓茶的讚揚,「它的抗炎清咽降火作用是重要的現代生活伴侶,降脂降糖作用是中高端消費群體的健康飲品,它是飲酒、吸菸群體肝肺的天然保護劑……」
「莓茶開發應用前景極為廣闊。除了天然飼料添加劑外,大健康產品也是繞不開的領域。」劉仲華院士坦言,目前,生物資源利用率低、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較低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張家界莓茶的發展。
他表示,破解發展瓶頸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強公共品牌;做大龍頭企業;構建內銷網絡;擴大國際市場;擴展深度加工;茶旅融合發展;打造高效茶葉等。
發展目標
百億產業帶動10萬人增收
張家界莓茶佔據全國產量的90%以上,而永定區又是張家界莓茶的核心產區。張家界副市長、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介紹,目前,全區莓茶種植面積8.1萬畝,從事莓茶種植、加工和銷售的經營主體達101家,從事莓茶深加工企業達49家,擁有天門郡、茅巖莓、土家貢等23個品牌,帶動7112戶貧困戶近2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記者注意到,隨著莓茶成分被發現和挖掘,當地不少企業已經進入產業化運作階段。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個。董事長劉超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他們圍繞產業開發與精準扶貧,進行產業鏈創新與基礎設施建設,明確了以藥食兩用的張家界莓茶為中藥材種植主導產業、主打產品,目前已開發出莓茶「杯中茶」、袋泡茶、柑普莓茶等深加工產品;莓茶植物提取物、黃酮茶清咽飲料、護肝膠囊等精深加工科技新產品。
劉超說,他們將繼續加大企業科技投入,瞄準莓茶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健康產業、生態旅遊業「五業並舉」協同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攻關,創新產業鏈,拓展市場空間,提高經濟效益。
祝雲武表示,下階段,永定區將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壯大與群眾增收良性互動發展,發展「張家界莓茶」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實現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0億元以上,帶動10萬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把張家界莓茶打造成為脫貧致富的「白金」產業、馳名中外的 「拳頭」品牌。
(文章來源:三湘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