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不是一個固定值,在一天中會隨著時間、飲食等變化而變化,要想比較體重變化,最好在早上起床後,上完廁所,空腹量體重,測體脂率、內臟脂肪等級、肌肉量等指標,這時候相對來說更接近真實體重。
早晚體重變化一兩斤,甚至三五斤,都是比較正常的,不必太過擔心。
減肥時,從調節飲食結果開始,再配合適當的器械鍛鍊或徒手鍛鍊,還要做適當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各鍛鍊至少30分鐘,一般45-60分,鍛鍊時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剛開始減肥時,體重下降速度比較快,之後體重下降速度越來越慢,體重平均每周下降1-2斤是比較正常的減重速度,不要追求過快的減重速度。
剛開始減肥,速度就比較慢,好幾天才掉一兩斤體重,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做得可能不太好,要麼是只調節飲食結構,可能是吃的比較少,或者飲食結構不是太合理,在運動方面做得可能不夠,也可能沒有運動。或者體重基數並不大。這種情況下體重下降速度比較慢也是正常現象。
第二天稱體重的時間如果不是晨起空腹時稱重,體重肯定會有誤差。
即使都是在晨起後空腹稱重,如果前一天攝入熱量遠高於消耗熱量,第二天體重也可能增加比較多。
另外,導致短期內變化較大的主要是脂肪量的變化,脂肪量的增加幾乎沒有上線,一年胖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都是可能的,但肌肉量一般只能增長3-8公斤。體重上漲與前一天吃多食物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碳水、蛋白質、脂肪的比例有很大關係。
減肥過程中如果通過節食減肥,短期內體重雖然會瘦下來,但是長期節食後身體會處於飢餓狀態,會導致基礎代謝量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或謀一頓飯吃多了,飢餓的身體會大量、拼命吸收碳水、蛋白質和脂肪,尤其是碳水。另外基礎代謝量因為節食而下降,恢復正常飲食或某一頓飯吃多了,攝入熱量大幅度超過基礎代謝量、生活和工作消耗熱量、運動消耗熱量和食物熱效應之和,多餘的熱量就會被轉化成脂肪被身體儲存下來,身體很容易復胖。
如果吃多的那一頓中,碳水佔比比較多,除了一部分供給給身體所需之外,會有相當一部分碳水被身體轉化成脂肪,導致體重上漲;如果吃的食物中蛋白質,也就是肉蛋奶、豆類、豆製品比較多,身體則不會把蛋白質完全吸收掉,除了一部分供給給肌肉和身體所需之外,多餘的蛋白質會排出體外,這樣的話,第二天體重就不會上漲的太多;如果食物比較油膩,除了身體必須吸收的一部分之外,多餘的脂肪基本上不會被身體大量吸收,多餘的脂肪會被身體排出體外。這時候體重一般也不會大幅上漲,即使上漲也不會太多。
所以吃多的時候,吃什麼非常重要,進餐順序也很重要,餐前吃水果,不要餐後吃水果。
另外與排便也有一定關係,前幾天如果吃得少,體重下降,偶爾一頓吃的比較多,消化食物也需要一定時間,第二天體重不太可能繼續下降,至少不可能持續大幅度下降。
如果便秘,或者排便比較少,也會影響體重。
減肥過程中,如果某一頓飯吃多了,或者預計要吃多了,在吃的時候可以多吃肉蛋奶、豆類、豆製品、根莖類蔬菜,或者餐前喝點牛奶、無糖或者低糖酸奶、水,吃飯時不要喝酒,要學會拒絕別人勸酒,別不好意思拒絕。
吃飯時間儘量早點結束,餐後儘量走路回家,如果路途太遠,儘量走一段路,第二天可以少吃一點,讓本周的攝入熱量低於消耗熱量。第二天或者接下來的幾天要多運動,最好形成良好的飲食、運動和睡眠等習慣,這樣才能健康瘦下來。
總之,在減肥過程中不要在意一兩天之內的體重變化,可以以周為單位比較體重,也可以每兩三天稱一次體重。體重在一天之內或者一兩天之內有起伏也算是正常現象。#動態知識創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