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大家好,我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今年全國兩會我將關注用網際網路傳播戲曲文化的話題,在兩會召開之前,我想徵集大家的想法,老鐵們如果有好的建議可以給我留言,我來把大家的聲音帶到兩會上。」
這是李樹建5月3日發布在「快手」上的一條短視頻,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力挺支持,如今播放量已超過2160萬次,獲得了42萬餘個點讚,累計收到的評論有1.4萬多條。
李樹建利用網際網路傳播戲曲文化
為人民群眾的所期所盼發聲是全國人大代表的使命職責,而藉助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採用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履職調研的,李樹建應該算是「先鋒隊」中的一員。
作為一名「60後」,李樹建絕對不是什麼技術達人,甚至自稱對網際網路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但他確是一個願意擁抱新事物、善於探索新路徑的戲曲人。在疫情期間,李樹建入駐了「快手」平臺,成為一位已擁有71.5萬粉絲的新晉「網紅」,他的短視頻最高觀看量超過4000萬人次。
01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期間本是傳統戲曲演出最為密集的時期,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所有演出活動被叫停。得知武漢的疫情後,李樹建第一時間聯繫河南省紅十字會,帶領徒弟們捐款15萬元,而且堅持以藝抗疫,用藝術的形式講戰疫、用演唱的方法做宣傳。他先後擔任全國20多家媒體的宣傳員,拍攝各類抗疫的宣傳視頻68條。
受疫情影響,(劇)團經營狀況遭受重創。「我在調研中發現,疫情給基層院團、民營院團帶來的打擊尤為慘重。因為沒有恢復演出,所以有的團只能每天給每位演職員工發放10塊錢的生活費,不少演員為維持生計被迫去打零工。一些省市院團的少數外聘人員甚至只得四處借錢生活。」李樹建說。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李樹建也不例外,但也是在這段困頓的時期,他有了一個欣喜的發現——新媒體傳播或可改變戲曲的生態。據李樹建的粗略統計,疫情期間,在河南有上萬名戲曲演職人員、戲迷、戲曲愛好者擁抱網際網路,他們以上傳小視頻的形式「吹拉彈唱」,讓老百姓通過「雲端」過足了戲癮。
《程嬰救孤》李樹建飾演程嬰
《程嬰救孤》李樹建飾演程嬰
「疫情的影響讓戲曲表演從線下轉到了線上,大家用短視頻、網絡直播取代了劇場演出、戲曲茶樓和歌舞廳表演,我認為戲曲人因時而變的這種嘗試,就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李樹建說。
在李樹建的小視頻裡,有豫劇經典唱段的分享、精彩念白的演示,有在家裡、公園、辦公室練功的花絮,還有「老戲骨」分享的表演的體會、有趣的演出故事。走進他的「直播間」,內容和形式也是豐富多樣,或是邀請戲曲名家、大咖助陣,或是連線網絡紅人跨界,或是與超級戲迷連麥對話,或是組織他的徒弟們連麥PK,甚至李樹建還嘗試了網上收徒、現場拜師等。熟悉李樹建的人都說,自從他成了「網紅」,似乎性格都變了。
02促使李樹建成為一名新晉「網紅主播」的「引路人」是他的女兒。因為疫情的緣故,女兒在河南老家滯留了一個多月。李樹建的女兒是位直播達人,一個月來她通過直播無償幫助遠在新疆貧困地區的農牧民售賣農副產品。看到女兒「直播帶貨」的效果顯著,李樹建也產生了試水新媒體傳播的念頭。他的嘗試最先是從拍攝短視頻開始的。
李樹建入駐直播平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是當了33年院團長、演藝足跡遍布中國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李樹建再熟悉不過的開場方式,可沒成想,剛開口就被女兒叫停了。
「爸,在這裡你不能再說『觀眾朋友們』啦,你得說『家人們、親人們、老鐵們,大家好』。」女兒糾正。
李樹建被糾正的不止是稱呼,聊起拍短視頻、做直播,他總結了不少經驗:「在這裡,老鐵們不一定都是戲迷,老中青、商學工農兵,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的人群都有,而且年輕人居多。要符合大眾的口味,首先語速要快,否則人家看不到3秒鐘可能就不耐煩了;其次語言要詼諧,得有娛樂性;再有就是配上道具、亮個相的效果更佳……」在女兒的指導下,李樹建的第一條視頻,上傳當晚點擊量就超過8000,不到10天,觀看量就突破了260萬。
在直播平臺的邀請下,3月7日,李樹建正式入駐當起了主播。在愛人和徒弟的策劃、支持和幫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樹建就連續做了5場直播。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直播的效果出奇得好。李樹建算了筆帳:「我演了45年的戲,以每年演100多場計算,最多可能也不超過5000場,如果每場有2000多位觀眾觀看的話,那我演出的觀看量有1000多萬人次。然而,我前5場直播,總時長只有14小時21分鐘,但累計觀看用戶就達到456.6萬餘人。足以見得,網際網路的能量有多大。」
李樹建在直播間
擁抱新媒體的李樹建在網絡上「火」了,但他坦言「網紅」並不好當。小視頻很短,然而真的拍起來卻非常辛苦,不僅要保證更新的頻率、選定內容的方向、把握觀眾的喜好,身為全國人大代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樹建更要平衡好短視頻和直播內容的觀賞性、娛樂性、藝術性和思想性,傳播正能量,傳播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戲曲藝術。
《清風亭上》李樹建飾演張元秀
《清風亭上》李樹建飾演張元秀
李樹建的愛人張建萍是河南廣播電視臺國家一級導演。夫婦二人剛好搭檔拍攝短視頻。從3月份開始,老兩口的拍攝創作就一直沒有停。如今,李樹建家的客廳、餐廳、書房都變成了「拍攝間」,經常是創作靈感一來,深夜也要爬起來拍一條。李樹建的愛人對拍攝要求十分嚴格,有時一條視頻要反覆拍十幾條,所以難免有拍著拍著兩人鬧個情緒、拌個嘴的時候。有一次,李樹建的徒弟調皮地把二人因為拍視頻吵起來的過程拍下來發到網上,網友們直言:「兩位老師太敬業、太可愛了,看得笑到肚子疼。」
李樹建和愛人張建萍
老兩口也會因為拍攝引起些小爭執,李樹建的徒弟將此錄下來發到網上,逗得網友們捧腹(01:03)
03與往年相比,今年李樹建參加全國兩會的隨身行李裡多了兩個用來做直播的手機架。李樹建說,之前做直播他只需負責在手機前表演就行,這次來參會,每天晚上他還會和河南的徒弟們遠程連線繼續直播。為此,就在臨行的前一天,他專門跟愛人學習了如何使用手機直播連線、調節直播架等。
《九品巡檢》李樹建飾演暴式昭
白天上會、晚上搞直播,李樹建說再累也要堅持。他的這份執著不為別的,只是緣於他覺得戲曲直播正在為戲曲演出「三多三少」的現象破題。「三多三少」現象,主要是指老年觀眾看戲的多、年輕觀眾看戲的少,在農村演出的多、在城市演出的少,包場的多、售票的少。李樹建做了一組很形象的比喻:「網友的點擊總量就是觀眾進劇場觀看演出的人數,點讚數就好比在劇場裡觀眾的掌聲,留言和評論就是過去我們發給觀眾的問卷。戲曲直播改變了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播模式、消費模式、市場營銷模式、戲曲教學傳承模式和觀眾參與模式,為傳統戲曲藝術再次注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生機。」
這次全國兩會,李樹建就是帶著「讓傳統戲曲擁抱網際網路」的相關建議來的。除了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向廣大網友徵集建議之外,兩會之前,他還曾對幾十位河南地區粉絲量超過50萬的「網紅」進行專門的調研,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進而進一步完善建議的具體內容。調研中他發現,許多戲曲愛好者苦於找不到傳統劇目優秀唱段的伴奏,為此李樹建打算建議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傳統戲曲優秀唱段伴奏的錄製,並在網際網路提供開放取用的渠道,降低廣大戲曲愛好者和網民學習戲曲、親近戲曲的「門檻」。此外,他還建議政府補貼專業院團舉行惠民演出的經費要考慮向「線上」演出傾斜。
《蘇武牧羊》李樹建飾演蘇武
《蘇武牧羊》李樹建飾演蘇武
記者手記與李樹建聯絡約定此次採訪的那幾天,電話那頭他的嗓子一直是啞的,聲音裡透著疲憊感,這與以往他在舞臺上意氣風發和在直播間裡談笑風生的狀態非常不同。李樹建說,做直播、拍短視頻真是不容易,想吸引住觀眾,每天至少要發一條作品,而一個演員一輩子排的戲中優秀唱段是有限的,即使是逐個拍,一個月可能就發完了。所以,他要把新媒體傳播做好就必須認真思考,只有苦思冥想才能出奇思妙想。
其實,在豫劇的舞臺上,從獎項榮譽到代表作品,李樹建都已經交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單。但他仍舊選擇從零學起去擁抱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儘管他並不擅長使用電子設備。全國兩會臨行前那天,他僅是學習使用手機直播就學到了凌晨4點。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努力?李樹建操著濃重的河南口音說:「不努力不中。」的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戲曲藝術名家、院團負責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有義務去思考和解決傳統戲曲傳承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也正是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引領他要身體力行地去探索傳統戲曲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傳播的實踐路徑。他說,恰恰是通過這幾個月的實踐,讓他對習總書記所說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中國文化報》2020年5月29日第5版
刊發全國兩會特別報導
《全國人大代表李樹建:「豫劇直播,中」》記者:
王學思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