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一則重磅通知,國務院批覆同意對煙臺市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
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蓬萊區人民政府駐登州街道鐘樓東路1號(原蓬萊市政府駐地)。
早在2018年,萊劃區已經由省政府上報國務院。
此次區劃調整,也意味著山東人口最少、陸地面積最小的長島縣成為歷史。
8年12地 撤縣(市)設區成為「新潮流」
近年來,山東省行政區調整的消息接連不斷,自2012年來,已有12地撤縣(市)設區。
2012年12月:撤銷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2013年11月:撤銷兗州市,設立濟寧市兗州區。2014年1月:撤銷文登市,設立威海市文登區。2014年11月:撤銷霑化縣,設立濱州市霑化區。2014年12月:撤銷陵縣,設立德州市陵城區。2016年4月:撤銷定陶縣,設立菏澤市定陶區。2016年6月:撤銷墾利縣,設立東營市墾利區。2016年12月:撤銷縣級章丘市,設立濟南市章丘區。2017年9月: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2018年6月:撤銷濟陽縣,設立濟南市濟陽區。2019年8月:聊城市正式撤銷茌平縣,設立茌平區。行政區的調整的確流程繁雜,此次調整,自2018年上報國務院開始也歷經了兩年之久的漫長審批。
那為什麼撤縣(市)設區依舊能成為「潮流」呢?其中的利好點在哪裡?
輻射帶動 與中心城區資源共享
對於市、縣來說,中心城區的資源共享和輻射帶動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在各個縣/市單打獨鬥時,發展相對獨立,資源匹配難免顧此失彼。撤縣設區以後,所在地級市的城市規劃發展會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高架拉長新設時會把新設的區拉進環線以內;公交路線、地鐵建設的加快讓居民通勤更便利;原有的市/縣也會享受更多的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配套資源,居民的「待遇」也將納入城市進行通盤考慮。
就比如說,曾經荒蕪人煙的黃島自從打通了與青島中心城區的連接橋梁之後,西海岸便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晉級國家級新區、成為島城陸域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域、接連引進多個百億級大項目……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青島人對西海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合理擴權 解鎖經濟發展新動能
對於地級市來說,地級市希望通過撤縣設區來擴權,吸收更多的資源,一些縣市希望成為大城市的市轄區後,能獲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比如建地鐵,就有要求市區人口達到300萬,把縣給劃成市就能增加市區人口,原來不達標的市區人口增加了之後就有可能實現達標。
另一方面,上層建築深刻影響著經濟基礎,通過撤縣(市)設區達到區域一體化有利於促進地區的經濟增長。所謂的行政區經濟就是構建了以行政區邊界為範圍的獨立經濟體系,因此,行政區邊界成為建立統一市場的最大阻礙。
撤縣設區就是通過對縣級政府管理權限的調整,進而改變了行政邊界的數量,從而實現區域的一體化,進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有研究發現,撤縣(市)設區在調整後的5年內對城市的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人均消費增長率和人均財政收入增長率等方面。
長遠來看,成功撤縣設區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關鍵在於融合問題。合併之後是被消耗還是達到共贏局面還未成定數。糧草已備足,區域發展的大戰還需憑藉智慧來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