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多定期邀請消費者參觀牧場和工廠
論壇現場
好一多整個生產環節分為137個關鍵控制點
與會專家接受記者採訪
臺灣乳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施宗雄博士
8月16日,第三屆海峽兩岸巴氏鮮奶發展論壇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來自兩岸的20多家區域龍頭乳企和相關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商乳業大計。
本屆論壇以「巴氏鮮奶引領中國乳業新未來」為主題,著重探討在進口牛奶兇猛來襲的背景下,中國的巴氏鮮奶如何異軍突起,肩負起振興民族乳業的重任。在此次論壇上,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接受兩岸媒體集中採訪的兩家代表性企業之一,其連續六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業績,受到業界矚目。
1
中國乳業迎來拐點巴氏鮮奶肩負起振興民族乳業的重任
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長期以來,巴氏鮮奶在大陸市場佔比只在20-30%之間,而常溫奶佔據了70-80%的市場份額。不過,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常溫奶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在加拿大,巴氏鮮奶的市場份額高達99.9%,美國是99.7%,日本是99.3%,即便在中國臺灣,也高達97.6%。
究其原因,中國乳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認為,這與消費者觀念受到誤導有關,很多消費者只知道牛奶好,卻分不清巴氏鮮奶和常溫奶的區別。為了解決運輸、儲藏的問題,實現北奶南運,乳業巨頭就以生產常溫奶為主,長期以來受宣傳誤導,消費者也以為好牛奶就是可以放上半年的常溫奶,卻不知常溫奶的方便是以犧牲營養為代價。此外,由於巴氏鮮奶對奶源基地的建設及鮮奶儲藏、運輸等環節的要求極為嚴格,資金需求量大而回報時間長,因此生產巴氏鮮奶的相關企業在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等方面,進展不夠理想。
中國奶協乳製品工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曾壽瀛在接受採訪時說,巴氏鮮奶對奶源要求近乎苛刻,沒有自有奶源基地和高標準的奶源,根本就無法生產巴氏鮮奶。同時,巴氏鮮奶必須來自規模牧場的奶源,而不是個體散養的奶源。規模牧場,有專業畜牧獸醫,採用科學化管理,有機械化擠奶,有好的冷藏設備、檢測條件。比如,原奶的重要衛生指標之一是菌落總數,目前歐盟標準為10萬個/ml以下,我國標準是200萬個/ml,如果菌落總數超過30萬個/ml,就無法加工成巴氏鮮奶。
不過,與會專家注意到,當前,中國乳業格局正面臨著新的變化。一方面,常溫奶一家獨大的格局正在打破,巴氏鮮奶連續6年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在南方部分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30%;另一方面,受進口牛奶的衝擊,國產常溫奶面臨發展困局。在進口奶粉橫掃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之後,進口牛奶也來勢兇猛,正衝擊著中國的液態奶市場。來自中國乳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2013年中國液態奶進口量分別為1.59萬噸、4.05萬噸、9.38萬噸、19.5萬噸,呈快速增長態勢。
「這個時候,重新來探討巴氏鮮奶的發展戰略,顯得尤其有意義。」一位乳業界專家說。
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牛奶,實際上也就是常溫奶,在國外並不受歡迎。但當進口牛奶與國產常溫奶正面競爭時,由於前些年國產常溫奶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用腳投票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此時,巴氏鮮奶的重要性,再次引起前所未有的關注,要抵禦進口牛奶、振興民族乳業,歷史的重任就落在巴氏鮮奶身上。
2
「告訴消費者正確的選擇」來自臺灣的乳業發展樣本
中國乳業界泰鬥、東北農業大學駱承庠教授在福建首屆巴氏鮮奶高峰論壇上曾說,純牛奶(常溫奶)以實現常溫貯存和長保質期為目的,採用135℃以上的超高溫滅菌工藝,牛奶營養大部分流失。巴氏鮮奶採用巴氏保鮮工藝,保證牛奶安全飲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質和天然營養成份。
而這,正是巴氏鮮奶與進口牛奶的競爭優勢所在。在此次論壇上,兩岸專家圍繞「如何讓巴氏鮮奶在中國乳業的格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展開了討論。
出席本次論壇的中國奶協乳製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痛聲疾呼,如果不改變以常溫奶為主的發展思路,中國乳業將面臨滅頂之災。「我們奶牛品種需要進口,受土地限制,飼料也要進口,加工機器也是進口的,再生產長保質期的牛奶,和進口牛奶PK,沒有任何優勢。」
事實上,臺灣乳業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堪稱樣本。
臺灣乳業協會名譽理事、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施宗雄博士在演講中說,臺灣乳業發展之初,正是臺灣經濟起飛之時,賣場及家庭冷藏設備普及,因此一開始就以生產低溫冷藏鮮奶為主。政府不但在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對鮮奶質量建立起了嚴格的監控體系,還長期推出鮮奶標章,以高質量的產品,樹立起民眾對鮮奶的信心。在推廣方面,乳業協會則充當了重要推手,在政府的資助下,乳業協會長期邀請專家學者深入學校、小區、單位,向民眾宣講鮮奶的好處,普及科學飲奶的知識。
「最後請允許我作一下廣告,好的牛奶,就像這樣,打開就能喝下去!」演講快結束時,施宗雄當著兩岸專家和記者的面,打開一瓶巴氏鮮奶,一飲而盡。會場立即響起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顧佳升說,日本、歐美一些土地資源很有限的國家,還有我國的臺灣,他們為什麼要有自己的奶牛養殖業?因為他們生產的是巴氏鮮奶,巴氏鮮奶的新鮮、營養,是進口牛奶所無法替代的。巴氏鮮奶保質期短,只有5-7天,配送半徑只有300-500公裡,所以奶牛業是分散型的產業,要想喝到新鮮營養的牛奶,就得有自己的奶牛養殖業。進口奶粉雖然便宜,進口牛奶雖然來勢兇猛,但無法替代巴氏鮮奶的新鮮、營養。
「所以,大力發展巴氏鮮奶,讓廣大消費者了解巴氏鮮奶與常溫奶的區別,養成巴氏鮮奶的消費習慣,自然就沒有進口牛奶的市場了。」與會專家認為,來自臺灣的經驗說明了,告訴消費者正確的選擇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國際知名調研機構尼爾森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巴氏鮮奶銷額增長率達到24.3%,這個增長速度遠遠大於常溫純牛奶的增長速度。
3
連續6年保持30%以上增速貴州好一多被視為行業標杆
在此次論壇上,貴州好一多成為接受兩岸媒體集中採訪的兩家代表性企業之一。
經歷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考驗,貴州好一多以其健康、安全、營養的陽光形象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至今,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經檢測部門長期監測,「好一多」生奶菌群落總數每毫升10萬個,每100克生鮮乳蛋白含量3.2克,每100克生鮮脂肪含量4.1克,在生鮮乳標準上已經領先歐盟標準。
與國內大部分乳企「先搞市場、再搞工廠、再搞農場』的模式不同,好一多從一開始就格外重視奶源的建設,早在2010年,「好一多」就斥資3億元,在修文建起了世界標準的萬頭生態奶牛基地,並從紐西蘭引進近萬頭優質荷斯坦奶牛,將公司30噸的原奶日產能提高到了100噸,徹底扭轉了貴州奶源短缺的市場劣勢。「無論從規模還是質量上,國內某些奶企和好一多根本無可比性。」貴州省農委畜牧辦副主任李敬丹長期對好一多進行動物病防治、產品監管,她說,「好一多牛奶都是自產、自加工、自銷,所以只需要把好奶源這一關,對其監管上就比較輕鬆」。
當國內某些乳企做「大市場,小奶源」時,好一多堅持從基礎做起,打造高質量的奶源基地,在養殖、生產、加工等產業鏈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嚴苛而科學的管理體系,成為全國巴氏鮮奶市場上的一個標杆,其「好一多模式」在業界備受推崇。
在此次論壇上,與會的專家、企業家分享巴氏鮮奶的安全管控經驗。由於巴氏鮮奶從奶源標準、全程冷鏈配送等流程的管控,從源頭上保證了牛奶的安全,因此選擇巴氏鮮奶,相當於從技術上選擇了安全的牛奶。「消費者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安全的顧慮,選擇營養受到很大破壞的進口牛奶。」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好一多模式」契合了中國乳業正確的發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