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市地處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節點之一。在歷史上陽江是海上絲路轉口港,文化積澱深厚,以「南海一號」為代表和亮點。
在祖國南海之濱,有一個地形地貌像反馬蹄形狀的地理單元,這就是粵西的陽江市。這裡背山面海,港口、土地、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交通順暢便捷,山水鍾靈毓秀。
近年來,隨著南宋古沉船「南海Ⅰ號」的打撈發掘,以及中國十大最美海島海陵島的宣傳推介,陽江這座新興的濱海城市,有如深山裡飛出的金鳳凰,散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魅力。
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試驗開發區的「十裡銀灘」,這是一座以「南海I號」宋代沉船及其船上文物為主的大型博物館,其船上文物價值連城,國家一級文物之多更為世界罕見。(圖片來源 中國新聞網 黃焱紅 攝)
漠陽江水養育大地
漠陽江是陽江的母親河,也是廣東涇流係數最大的河流,像一條墨綠色的綢帶,綿延貫穿陽江境內的陽春、江城、陽東,在陽東區北津港注入南海。
遠古時候,漠陽江流域就居住著俚人、僚人等古越人。據民俗學者研究,古越語中,「莫陽」就是牛羊的意思,表明古代漠陽江流域水豐草肥,是牛羊聚居的地方。約在14900年前,原始人類就住進了現陽春市陂面鎮獨石仔的洞穴裡,學會了人工取火技術。
我們的祖先一路走來,腳下的這片土地也逐漸統合到華夏文明的大版圖中。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南海一號的出水文物:南宋青白釉菊瓣花盞。(圖片來源 中國新聞網 謝光輝 攝)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這裡設高涼縣,統領陽江、陽春等地。
在漠陽江源頭——雲霧山脈的大風坳與五點梅峰山間峽谷,但見山澗水從山坑處潺潺流出,蜿蜒繞山而行,流至開闊處匯成河流。從這裡起步,漠陽江源頭水穿越玉溪三洞、凌霄巖,再穿越美麗的春灣、春城,一路南下,過崗美雙捷,穿越江城,浩浩蕩蕩奔流至海……
走進這片水墨般的土地,滿眼皆是原始古樸的風貌,遍布江湖、森林、草地。這裡有野生植物650多種、野生動物100多種,杜鵑紅山茶、豬血木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遊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石山簇擁,湖山相映,被譽為「百裡畫廊」。國家地質公園凌霄巖洞是畫廊上的一顆明珠,其喀斯特地貌勝景,極盡鬼斧神工之妙,被譽為「南國第一洞府」。漠陽江與蟠龍河匯合處,有一座四季如春的安謐山城——陽春。處處田園牧歌,小橋流水,如小家碧玉,從空中鳥瞰,宛若一尊放大了的盆景。
順江而下,從漠陽江中下遊至出海口,兩岸沿海儘是肥沃的衝積平原。豐沛的漠陽江水與珠江水交匯,吸引各種魚類匯集,陽江沿海靠珠江西岸邊緣地帶成為著名的漁場。漠陽江出海口處,河床寬闊,水勢平緩。兩岸魚圍、蝦圍密布,黃鬃鵝、青頭鴨成群,「魚米之鄉」景象映入眼帘。
得益於水網地帶經濟發達,陽江還是廣東四大傳統手工業基地之一。陽江五金刀剪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七成以上,出口佔全國八成,產品行銷國內外。歷史悠久的陽江漆器製作,清末時已馳名中外,與小刀、豆豉並稱「陽江三寶」。
圖為「南海I號」復原模型。(圖片來源 新華網 崔凌雲 攝)
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陽江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巖溶地貌千姿百態,地熱資源眾多,如春都溫泉、合山溫泉等深受遊人喜愛。陽江擁有豐富的濱海旅遊資源,有26處可供開發的優質海灘。被評為「中國十大寶島」的海陵島,天生麗質,海風漫捲,擁有大角灣5A級國家旅遊景區,永久安放「南海Ⅰ號」古沉船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就落戶於此。陽東東平的珍珠灣、陽西沙扒的月亮灣,一灘一景,各具特色。
陽江的人文、歷史景觀同樣不少,有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的石覺寺,有始建於宋朝的北山石塔,還有粵西著名的大垌山淨業寺等等。近年來,陽江新打造了一批景觀,如鴛鴦湖景區、金山植物公園、陽江森林公園等,已經成為陽江人鍾愛的休閒場所。
漠陽文化古樸深厚、豁達包容、奮發自強。這裡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冼夫人就是一位傑出代表。她一生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促進了嶺南地區的融合發展。「嶺南畫派」國畫大師關山月,每次作畫落款時,都要題名「漠陽關山月」。他於1959年與傅抱石合作的巨幅山水畫作,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親為題句:江山如此多嬌。此外,書聯家教育家鄧琳、南國詩人阮退之、辛亥革命志士李萁、著名語言學家黃伯榮……他們都出生於陽江這片熱土,受到漠陽文化的薰陶和浸潤。
從古到今,不少文人墨客過往陽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作客陽江時,留下「峰如眉黛翠如環,破鏡迷離煙霧間。昨夜雙魚何處所,戙船多在海陵山」等詩句。1958年陶鑄考察海陵島時,寫下了「帝子南來竟不回,海陵荒冢對斜暉。濤聲漫訴興亡恨,風嘯空增洋海威。且喜望天勤水利,更驚窮垌養魚肥。千斤畝產期明日,一道長堤接翠微」的豪邁詩篇。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陽江也是書畫工藝文化之鄉。截至目前,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漆器髹飾技藝),有國家級書法家23人,國家級美術家8人。在陽江,博物館、書畫館、奇石館、音樂館、詩歌館比比皆是,男女老少舞文弄墨,或彈或唱,自以為樂。陽江還是中華詩詞之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當地人喜歡吟詩作對,民間賽詩賽聯蔚然成風,逢年過節作詩賦聯喜添歡樂更是必不可少。
漠陽江兩岸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在漠陽江中上遊的高流河畔,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的「高流墟」日,會有八方來客選購竹器及工藝品。每年端午前後,民間自發舉行逆水龍舟競渡。陽江人登高放風箏也有悠久歷史,「南有陽江,北有濰坊」,陽江享有「中國風箏之鄉」的盛譽。陽江的南海開漁節、書香節、旅遊文化節、鹹水歌節和刀剪博覽會也都辦得有聲有色。
陽江美食,極受歡迎。山裡有崗美臘鴨、八甲嘜菜、圭崗氹仔魚、大八益智果、紅豐菠蘿蜜、上洋西瓜荔枝、溪頭五彩薯,海邊有「一夜埕」鹹魚、東平雞腳螺和將軍帽、尖山蟹等等。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漠陽大地時,茶館或小店門「吱呀」一聲打開,招牌小食豬腸碌、狗脷仔、芋頭糕出鍋,香氣在街巷農家飄散開來。
徘徊江邊,凝望奔流不息的滔滔漠陽江,筆者感慨萬千。處古越之地,積千百年歷史洗禮的漠陽文化,伴隨著新時代的步伐,與外來文化交匯碰撞,顯得傳統又新潮。相信經過吸收和沉澱,厚重多彩的漠陽文化一定會以她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煥發勃勃生機!
(黃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