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文學 文學創作始於詩歌

2020-12-14 人民網

  德國社會主義先驅莫澤斯·赫斯對卡爾·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價:「設想一下,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這些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我說的是融合,不是簡單堆湊——那麼,你就有了馬克思博士。」作為馬克思的「同路人」,赫斯給出的評價道出了革命導師馬克思不僅是思想家和哲學家,還有著如萊辛和海涅這樣「文學」的一面。

  文學創作始於詩歌

  對於閱讀,馬克思有一種近似「飢餓」的熱情,他的傳記作者弗蘭茨·梅林認為,馬克思「有時候甚至對於一個相當於中學程度的美學愛好者所再三加以迴避的那種精神食糧都不加以忽視。」這樣的閱讀習慣使他接觸到了從古希臘神話到同時代作家作品的大量書籍,「實際上包括了19世紀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歐洲人所能接觸到的全部典籍」。

  馬克思自小便顯露出文學創作天賦。「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講故事能手」,他的小女兒艾琳娜的回憶可以佐證:馬克思小時候對待自己的妹妹們有些蠻橫,會把她們像馬一樣從山坡上驅趕下來,但是妹妹們卻一聲不吭,只為聽他給她們講故事以作嘉獎。馬克思的中學成績單也證明了這一點,文學課程「成績優秀、翻譯能力非凡」。

  馬克思的文學創作始於詩歌,其中不少是他獻給愛人燕妮的作品。他的詩風受到德國浪漫派和詩人席勒的影響。這些詩作燕妮閱讀並終身保存。

  正如牛津大學教授柏拉威爾所說,馬克思在寫作中逐漸形成了對於文學的批判原則:「文學應當接近真實和實際領域,而不應漫無邊際地飛馳遐想;文學應具有形式、尺度和凝練;人們可以從偉大的文學作品裡覺出一種真正的詩意……」

  筆尖下的文學武器

  雖未能成為詩人,文學卻以另一種方式成為馬克思筆下的武器。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已經顯示出喜歡用文學術語來論證和釐清與文學並無關聯的問題,並通過引證他所喜愛的作家詞句,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或達到論辯和敘述的目的。

  他的博士論文第一句便是如此:「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個好的悲劇所不應遇到的結局,即暗淡的結局。」作為文學形式的戲劇在這裡提供了某種結構上的類比。在綱領性文獻之一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使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常用詞彙來表明他對當時德國「缺乏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的看法:「德國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關係就不是戲劇性的,而是史詩式的」。

  在文章中,馬克思經常流露出一種學院派讀書人的風格。他藉助於古典文學同讀者進行知識上的交流,向他的論辯對手提出挑戰,他引證一些文學作品來論述自己所見到的「人類各種活動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繫」。

  同時,馬克思使用文學引語的方法也不拘一格,他常常在論證中插入引語,期望有足夠知識的讀者在閱讀中自動補充引語的上下文,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論證力量。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中,馬克思寫道:「不過,讀者會打斷我們說:我們本來打算談談『萊茵省議會的辯論』,而現在卻給我們抱出一個『無罪的天使』」。在這裡,「無罪的天使」化用自歌德在《浮士德》第一部中對甘淚卿的兩種描繪:墨菲斯託菲勒斯的「無罪的小東西」和浮士德的「不祥的天使」。

  又如,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這裡的「魔法師」典故出自歌德的詩作《魔法師的學徒》,在原詩中,學徒召喚出了他無法控制的精靈,最後依靠師父即「魔法師」的幫助才最終挽救危局。熟悉德國古典文學的讀者如果能夠讀出這裡面的對比,自然便可對作者想要表達的嚴峻狀況有更深入的體味。

  在引證文學作品時,馬克思常會使用顛倒的手法,故意將引文處理得與原典相反,從而令讀者思索過後,印象更加深刻。柏拉威爾認為,這與馬克思的歷史觀有關:「馬克思有這樣一個黑格爾式概念,即『悲劇』經過一定的時間會變成『喜劇』,又如他認為德國人所設想的歷史圖景是顛倒的,而他的責任就是把這一圖景再顛倒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一段引文來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創作的《堂吉訶德》,馬克思故意將堂吉訶德與桑喬交換了角色。

  同樣,在充滿信手拈來的文學典故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裡,也有這位哲學家常見的變換手法:「金不是像彼得·施萊米爾那樣出賣自己的影子,而是用自己的影子購買。」彼得·施萊米爾是夏米索的小說《彼得·施萊米爾奇遇記》中的主人公,他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影子,但並不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馬克思在這裡有意反向而行之:金子是沒有靈魂的東西,它用自己的影子(即作為價值符號的貨幣)去購買物品。

  生活裡的文學意趣

  馬克思關於文學的評論散見於各處,即便難以形成完整的文學理論體系,卻依舊不乏連貫性。文學理論家勒內·韋勒克認為:「這些評論是由一種總的歷史哲學(它本身也是逐漸形成的)連結在一起的,可以看出發展的過程。」

  除了公開發表的文章和著作,馬克思的私人信件裡充滿文學作品引語,常常帶有戲謔和遊戲的意味。在給恩格斯的信中,他寫道「親愛的恩格斯:Iterum Crispinus」。「Iterum Crispinus」引自古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諷刺詩集》第4篇的開頭,此處轉義為「又是這個傢伙」。在家信中,馬克思也常借文學吐露心聲,將嚴肅的意義隱藏在戲謔的話語背後。在寫給表妹南尼達·菲力浦斯的信中,他引用了席勒的戲劇《威廉·退爾》裡的一句話,來解釋自己為何決定留在英國而不返回德國。

  1865年,女兒燕妮曾給馬克思做過一份調查表,也就是後來為人熟知的《自白》。在這份調查表中有兩個問題:「您喜歡做的事」和「您喜愛的詩人」,馬克思的答案分別是:「啃書本」和「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歌德」。這樣的答案並不讓人意外,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名字被提及約150次,雖然埃斯庫羅斯的名字只被提到15次,但是這位希臘劇作家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在馬克思心中所具有的分量在他的一篇論文裡可見一斑:「普羅米修斯是哲學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

  或許,對於馬克思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而言,古希臘是他的「精神搖籃」,德國是他「成長的故鄉」,英國則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6日 07 版)

(責編:溫璐、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文學少年對話文學大咖:高考作文為何拒絕詩歌
    十佳文學少年與文學大咖合影「今天,我們寫書給孩子們看,明天我們看孩子們寫的書……」4月29日,第十六屆「雨花獎」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暨第八屆「雨花杯」十佳文學少年獲獎代表與著名作家周梅森、祁智等中國文學界大咖展開了一場生動的對話。
  • 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
    這句話說明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專著,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將書寫歷史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始於司馬遷。歷史強調真實性,文學創作強調可讀性,看似南轅北轍般的調性,被司馬遷兼顧統一。遠在商朝就有了史官,到了春秋時期,又出現了《尚書》、《左傳》記載歷史大事的作品。需要解釋一句,《尚書》中記載了很多古代事跡,古人也會把這本書當作史書看待。
  • 傳統文學和非傳統文學,創作之路的生命之花開放!首發
    任何關係,都有它的致命一擊的戰略點,文學也是一樣的!它在創新和創作的過程中,由於各種軌道和條件的限制!文學,它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文學停待不前!傳統文學,它在創作過程中,遵守規則和押韻等古板和固執發展軌道,脫離了基層民心所向和自然軌道!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條件太苛刻,包括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作家匯聚和力量的限制!
  • 說詩歌是文學之冠,不過是詩人們的敝帚自珍
    不僅僅詩歌,每一種藝術創作都是如此。你問一下唱京劇的大家,那是「國粹」,你問一下書法大家,那是「傳統藝術寶藏」,你問一下山水畫大師,那是「國之重寶」,所以在行內人來看,沒有哪一種不是重要的。是故,別太認真,散文是文學仙品,小說是文學先鋒,雜文是文學匕首,說明書是文學標準。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詩歌還是有些不同的,為什麼呢?
  • 東莞作協校園(兒童)文學創作研學基地(檀香島)揭牌
    本次以文學創作研學基地成立為契機,定期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採風、研討、座談,把文藝創作寓於城市繁榮進步的時代潮流之中,推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石碣特色的精品佳作。在「東莞作家群落及其地域書寫意義」文學沙龍上,多位知名作家圍繞石碣地域優勢以及文化藝術底蘊展開討論,結合石碣的產業發展、袁崇煥精神、水鄉文化等方面,分享創作經驗,挖掘石碣文學亮點,為石碣文藝事業發展建言獻策,讓石碣故事更有新意,更具韻味。
  • 戴望舒與西班牙文學
    此間,作為轉譯者之一的戴望舒由接觸、了解西班牙文學,進而對其痴迷,轉而學習西班牙語,成為第一位直接翻譯西班牙文學的作家型譯者,而西班牙「27一代」現代派詩歌也促其後期創作風格的轉型。轉譯「98一代」助多元文學觀形成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這激起了西班牙年輕一代作家的創作熱潮。
  • 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出
    2019年11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室召開。「朱光甫文學創作獎」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5屆畢業生朱光甫先生家屬捐資設立,也是中文系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獎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獎項。
  • 鄱陽湖文學創作原創與雪凝軒價值取向的由來
    我們對鄱陽湖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 就是她不遺餘力的支撐和鞭策。最早提出「 鄱陽湖文學」 這個理念的就是她。   當時, 我們住在縣城黃家祠堂後部的破爛房屋裡, 而我們又要在這樣喧囂狂躁的環境下, 想做自己已荒廢多年而又酷愛做的創作, 要以超然物外的姿態, 投入到文學人生中去, 就急需立下今後的人生坐標, 思考未來的奮鬥定位。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
  • 文學名家走進玉林,點燃玉林文學星火
    (李航 攝)「我在一個多月前,在灕江邊舉辦的有王蒙先生參與的『文學還有用嗎』為題的文學活動中說到,我們不能想像中國文化裡如果沒有屈原和李白、沒有魯迅的樣子。如果我們沒有文學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文學培訓的首場講座,是由《天涯》雜誌副主編林森帶來的。他從網際網路時代文學的娛樂功能,談到學習APP的介入,再到疫情時代的文學現象,以及小說、詩歌、散文寫作的問題,讓廣大學員獲益匪淺。
  •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
  • 外國的文學發展,古羅馬文學,三
    大家好,我是羅瓊,今天帶大家探討一下古羅馬文學第三部分。賀拉斯(前65-前8)是奧古斯都時期傑出的抒情詩人、諷刺詩人和文藝評論家。他的早期作品(諷刺詩集》和(長短句集》嘲笑了羅馬社會吝嗇、貪婪、淫靡之風,宣揚中庸的生活哲學。
  • 文學缺鈣10年:網絡文學和精英文學患了軟骨病?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史經歷了一大變動,就是網絡文學成為創作大戶,其勢頭之大似乎足以代替民間文學,跟精英文學形成新的陰陽統一。網絡文學也是文學。在轉型期的今天,它跟精英文學一道患了軟骨病。在名利大潮的衝刷下,文學創作失去了根底,產出的作品大多羸弱不堪。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可文學卻跟中國足球似的,無法給國家提氣、爭氣。
  • 《萬葉集》:在中國文學鏡像中找尋日本民族文學的出路
    在很大程度上,遣唐使促使了日本文學的內在成熟,一方面,遣唐使作為文學傳播者,帶回大量中國文學,喚醒了日本文學意識,日本人積極學習中國詩文的創作技巧,借鑑詩歌形式及分類方法,進行文學創作;另一方面,遣唐使又是優秀的文學創作者,因為在唐的生活體驗及學習,使其在詩歌題材、內容、意境等方面,比僅靠模仿輸入漢籍創作的詩人更豐富多樣;
  • 一位日本作家的中國情緣與文學創作
    進入大學後,谷崎受到波德萊爾、愛倫·坡和王爾德的影響,逐漸走向文學創作。他早期的漢學修養和對漢學的痴迷也對他的創作產生重要作用。由於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漢學一直受到日本文人的尊崇。即使在明治維新初期,日語吸收了大量歐美外來語言,翻譯們也力求尋找合適的漢字代替。
  • 「文心沙龍」成我市文學名片
    「文心沙龍」成我市文學名片   東北網鶴崗9月20日訊  (記者包洪生>)以團結和培養我市文學人才、推作品出精品為主旨的「文心沙龍」文學團體誕生一年來,其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然打造成我市的一個文學交流的平臺,成為文學愛好者的淨地、提高文學素養的學校。
  • 國外中世紀及之後時期的文學名家及作品
    「學得小課堂」國外中世紀及之後時期的文學名家及作品1.中世紀文學名家及作品但丁:義大利詩人,與莎士比亞、歌德並稱為「世界文學三大巨匠」,被馬克思稱為「2.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名家及作品① 塞萬提斯(西班牙):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堂吉訶德》標誌著歐洲長篇小說發展的新階段,堂吉訶德更是世界文學畫廊中的經典形象。
  • 祁翠花報告文學獲「甘嫫阿妞」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徵文一等獎
    gt;> 縣區 >> 甘州 祁翠花報告文學獲
  • 「文學與時代」隨筆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無論是觀照現實還是重現歷史,文學都天然與時代發生著或顯明或隱蔽的聯繫;無論是紀實還是虛構,文學都真切地表達著對時代或直接或婉曲的認識。從遠古神話到志怪、傳奇、筆記再到小說,從先秦諸子著述到唐宋八大家文章、明清小品再到白話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現代新詩以及口語詩歌,莫不是時代的產物。正如法國藝術批評家丹納所說,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
  • 七彩雲南盛開文學之花
    它們成了我詩歌裡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魯若迪基坦言,剛開始創作時曾嘗試寫小說,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詩歌。「我認為詩歌的形式更適合我的表達需要。另外,我出生在小涼山、瀘沽湖這樣富有詩意的地方,從小受普米民歌的滋養,用最少的語言去表達最豐富的內容,這讓我著迷。」